眾所周知,中東一直是個多事之地,大仗小打從無間斷,偏偏中東各國的軍工還都不行,武器多靠進口,於是這裡就成了各國裝備的試驗場和擂臺。雖然來自美俄歐的東西時常引人注目,不過價廉物美的中國武器也是很受歡迎的——現代戰爭消耗驚人,連美國這樣土豪都要考慮成本,更不要說中東那一幫窮人了。
出現在中東的「中國造」除了「五對負重輪」、107「農具」、69式火箭筒外,更為常見的是各種槍械。在最近圍剿IS的戰鬥中,中國的02式14.5mm重機槍就現身於記者的鏡頭之中。一般來講,我們對7.62、12.7這樣的口徑很熟悉,這也是通行世界,在冷戰中東西方陣營都使用過,至今也仍在使用的口徑,而14.5卻是一個東方陣營獨有的數字。
14.5mm起源於二戰中的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被德軍以閃電戰摧毀了大部分空中力量的蘇軍,就像後來在韓戰中要面對美軍飛機的志願軍一樣,頭頂無遮無攔,防空基本要靠地面火力,於是蘇軍的各色步槍、機槍、甚至反坦克槍齊上陣,都得用來打飛機。不過普通的步兵武器往天上亂打的效果並不好,步兵要想打飛機來還得靠專門防空武器——除了高炮,就是高射機槍了,雖然當時蘇軍已經有12.7mm的「德什卡」(Dshk)重機槍可以用來防空,但奉行「口徑即正義」的俄羅斯人並不滿足,還準備研製口徑和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14.5mm重機槍。戰爭中後期德軍的空中力量逐漸被削弱,蘇軍的地面防空壓力得到緩解,各種資源要優先投入到被大量消耗的列裝武器上,這種新機槍的研發也就拖後了。
取得了大戰勝利的蘇聯沒有忘掉戰爭之初的防空教訓,面對冷戰中的新對手——戰術空軍實力更強的英美等國,蘇軍的地面防空火力急需增強,14.5mm機槍隨即提上了日程。之所以要採用14.5mm的口徑,是因為要使用14.5×114mm反坦克槍的子彈,這種子彈的威力比12.7mm彈要大很多,當然個頭也很大,彈殼長114mm,容積42.5毫升,全彈質量在200克以上,彈頭質量60克左右(不同用途的彈頭重量有少許波動),初速可達1000m/s,而德什卡重機槍所使用的12.7mm彈的初速僅有850m/s。
▲帶四個輪子的「車」是用來安裝機槍的底座,嚴格來講並不是機槍的一部分
▲單根槍管是這樣的
1949年,蘇聯武器設計師弗拉迪米諾夫(Vladimirov)在傑格佳廖夫PTRD反坦克槍和西蒙諾夫PTRS反坦克槍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14.5mm重機槍,被命名為KPV(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 Пулемет Владимирова -КПВ,意為「弗拉迪米諾夫重機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機頭迴轉、斷隔螺閉鎖;不可散彈鏈供彈;可更換的氣冷式槍管。如果把KPV安裝到不同的底盤上,就成為ZPU,也就是「防空機槍」的縮寫(俄文縮寫再譯為英文)。ZPU有四聯、雙聯和單管三種組合,分別是ZPU-4、ZPU-2和ZPU-1。而蘇聯在冷戰中的對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由於空中力量強大,對高射機槍這一品種不感興趣,所以沒有發展出對應的武器,14.5mm也就成為東方陣營特有的一個槍械口徑。
中國於五十年代引進仿製了ZPU-4,於1956年定型,即1956年式14.5m毫米四聯高射機槍,簡稱56式四聯高機。它們的單管射速均為600發/分鐘(多管射速就是有幾根管就乘幾),初速為980-995米/秒,可以用於打擊飛行速度低於300米/秒,斜距20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或1000米以內的地面目標,主要配給解放軍甲種步兵團做團屬防空武器,曾在越南戰爭中投入使用,現已退出了現役,但該槍曾大量出口,所以在某些國家還能見到它。
1958年,KPV的雙聯型號仿製定型,即1958年式14.5毫米雙聯高射機槍。58式和56式實質上是一樣的,槍管槍機等都沒有變化,只是減為雙管,底盤改為雙輪,重量得以大幅降低,減到了560公斤,但對於步兵來講,仍然顯得過於笨重。該型機槍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投入實戰,現也已退役。
▲即使是單管,操縱方式也如同一門小高炮
與蘇聯ZPU系列一樣,中國也研製了14.5mm機槍的單管型號——1975年式14.5mm高射機槍就是由一挺56式高射機槍的槍身和一個三腿槍架組成,射擊性能與58式和56式相同,但重量減到了140公斤,75-1式在左右兩個支架上安裝了充氣輪胎,可由汽車牽引,雖然不像四管和雙管那樣火力猛烈,但機動性有所提升。
如果僅看火力,四管的效果肯定更好,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重量——ZPU-4和56式的戰鬥全重都達到了兩噸,即使是各自的單管型號,加上輪架也有100多公斤,拆卸之後人背肩扛也很困難,要想快速機動只能用車牽引,要是車去不了的地方呢?那就只能勞累步兵了……。2015年朱日和演習期間,某機槍連轉移85式12.7毫米機槍,人均要負重20公斤,相當於扛了一桶桶裝水,十公裡下來已經是疲憊不堪,如果是更大口徑14.5mm機槍,士兵們要付出何等辛勞可想而知。實際上,過於笨重也的確是56式和58式退役的一個原因。
▲02式重機槍班共九人,六個人即可轉移機槍,三人負責背彈藥
當然,真打起仗來,再重也得扛,但畢竟輕一點還是更好,那麼威力強大的14.5mm機槍還能更輕嗎?還真是可以,02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就把重量降到了73公斤,也就是一個成年人的重量,比75式差不多輕了一半,比俄羅斯HCB12.7毫米機槍還輕5.4公斤,最大單件結構重量不超過16公斤,可以單兵攜行,也適合架設在各種車輛和平臺上——簡直輕到了沒朋友。
▲安上輪子,一輛吉普可以拉走
咋就這麼輕?咋就這麼輕?因為用了鈦合金……。02式14.5mm機槍大量使用了鋁合金和鈦合金,是全球唯一的「鈦合金機槍」(還真是沒朋友)。鈦合金的密度一般在4.5克/立方釐米左右,僅為鋼的60%,而強度卻與鋼相當,某些高強度鈦合金的強度還超過鋼材,也比鋼更耐高溫和腐蝕。這樣的好東西,為何以前不用呢?有工藝問題,也有成本問題,但主要是成本,總的來講制約鈦合金應用的就是一個字——貴,所以鈦合金主要是用在飛機這樣的高價值兵器上,而步兵武器中的鈦合金機槍,全世界獨此一例。
現在能用得起「鈦合金機槍」,也跟中國改革開放後近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有關,現在搞裝備也不差錢了,自然可以土豪一把。99式主戰坦克的設計師曾經打算把02式機槍安裝到炮塔上,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其中一個原因是坦克機槍是用來對付數百米內的空中和地面目標,這個範圍內12.7mm和14.5mm兩種機槍差異不大,14.5mm口徑還大,備彈就會少,不如沿12.7mm口徑。
其實重機槍太輕了也會有問題——一般來講,重機槍或高射機槍的槍管長,威力猛,後座力和振動也很大,如果重量不夠,就會「壓」不住槍身振動,精度就會下降。那麼02式機槍能打準嗎?不用擔心,因為在地面上使用時,射手要坐在槍架上射擊,相當於給機槍壓上了七八十公斤的質量,這個問題自然得到解決。另外,設計師還運用了動力特性匹配技術,使每一發子彈基本上都在槍口振動頻率相同的狀態下射出,從而獲得較理想的連發精度。瞄準鏡為高平合一式,有效射程為2000米。
伊拉克戰爭後,重建的伊拉克政府軍急需大量武器,除了美國援助和薩達姆時期留下的舊貨外,還需要採購一些能在實戰中用得上的新武器,能夠在2000米範圍內殲滅有生目標和車輛目標的重機槍也是伊軍的需求之一。伊拉克在全世界範圍內招標,最後發現只有中國02式14.5毫米高射機槍的出口型最為合適,02式機槍就這樣來到了戰火不斷的中東。外貿版的主要性能和結構不變,唯一變化是重量變大——因為伊拉克財力有限,為降低成本,將自用型的鋁合金和鈦合金部件全部改為鋼製件。
▲14.5mm彈和12.7mm彈的對比
12.7mm和14.5mm這兩個口徑看起來接近,機槍也應該差不多,似乎沒有必要搞出兩個來。但別看就大了一點,威力其實大了不少。以02式為例,採用新型02式鎢芯脫殼穿甲燃燒彈,初速達到了1450m/s,可在1000米距離上以50度角擊穿2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採用穿甲爆破彈,連破片都可以擊穿2毫米普通鋼板,威力比12.7mm機槍強一倍,幾乎就是一門小炮,飛機和地面輕裝甲目標都抗不住。
▲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平射的58式14.5mm高射機槍
在現代戰爭中,2000米射程對於防空來講也實在有點小,當然對付武裝直升機還是有可能的,這大概是14.5mm機槍還能被冠以「高射」之稱的唯一理由了。不過,伊拉克軍隊的敵人都是小股武裝、IS之類的「反動」割據勢力,哪裡有什麼武裝直升機,那麼裝備02式機槍用來幹什麼呢?其實這種高射機槍用來平射,打擊地面目標也是效果非常好的,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軍的高射機槍就曾經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後來我軍也用高射機槍還以顏色,越軍同樣吃到了苦頭。
目前伊拉克軍隊的當務之急是剿滅IS,這個對手規模不小,卻並無空中力量,甚至也沒有什麼裝甲力量,在防守時一般都龜縮盤據於城市建築之中,使用火炮容易造成附帶損傷,用精確制導武器又成本太高(伊拉克也沒幾個),而02式14.5mm機槍正好提供了一個低成本,威力適中的選擇。對於躲藏在民房裡的IS分子來講,在14.5mm機槍面前,那一層混凝土或磚頭根本起不到保護作用,分分鐘被打透,密集攢射之下,拆掉一座小樓都是有可能的,被打中也會很慘,一發絕對入魂,甚至直接被打成兩截,乘坐皮卡逃竄的IS分子更是經不起穿甲燃燒彈的致命一擊,可以被視為一挺「反器材機槍」。
在野戰中,14.5mm重機槍高達2000米的射程遠超普通輕武器,如果對手沒有反制力量(比如迫擊炮或同樣的機槍),就大可以放心地呆在安全區域掃射「過癮」。如果對手有反制力量,把機槍裝上車(02式的出口型較重,人力轉移比較困難,一般還是裝車上),打了就跑,也不好對付,這些都是伊拉克採購14.5mm重機槍的原因。
在中東地區的低烈度低技術戰爭中,14.5mm口徑機槍無疑還是有用武之地,但換個環境就未必如此了。02式機槍雖然在中國已經投入現役,但裝備量不大,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成本較高,而另一個問題則是這種武器的定位問題。對於我軍步兵來講,僅重26公斤的世界最輕重機槍——89式12.7mm重機槍在火力和機動性方面更為平衡,是更適合步兵使用的重機槍。如果要與戰力相當的對手作戰,在現有的野戰防空體系中,14.5mm機槍顯得有點多餘,如果交給前線步兵使用,比89式重一倍多的02式勢必還是要車載或牽引才能快速機動,但這又限制了作戰的範圍——戰場不總是適合車輛進行的(一馬平川的伊拉克倒是很適合)。在車輛行動不便的山地和叢林條件下,02式雖然可以拆分憑人力轉移,但地形地理因素將會大大增加士兵的消耗,機動性方面又遜於89式,而且單靠人力機動還很容易被對方的曲射火力摧毀。如果變成車載武器,02式又顯得輕了些,為了保證精度可能還得加配重,但這樣一來就讓高成本的鈦合金失去了意義。
所以,02式14.5mm重機槍可能還是更適合扮演一個半固定火力點的角色,比如邊境地區的哨所裝備上一挺,就可以有效覆蓋周邊兩公裡的區域,如果需要機動,憑人力也不是完全搬不走,除此之外,作為艦(船)載輔助武器也是不錯的,比如裝在海警船上,威力比12.7mm機槍大,射程也遠,還可以對付一下近距離的空中目標(無人機之類)。但總的來講,14.5mm機槍是一種地位比較尷尬的武器——作為步兵武器,還是嫌重(儘管在同口徑中已經很輕了),作為車載武器又太輕,作為防空武器,射程又近了點。未來如何發展,還要看我軍對這種機槍如何定位,倘若可以繼續改進,使其威力等指標更加接近23mm高炮,或可代替小口徑高炮成為近程地面防空主力,但目前來看,它的主要舞臺還是在中東,繼續扮演「拆遷隊」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