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泡芙
本文由:稚趣家(zhiqutongxin)
授權發布
時隔數年,《爸爸去哪兒》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沒想到卻是以這種方式。
在第六季《爸爸去哪兒》裡,#楊爍的教育方式#被頂上了熱搜。
短短五分鐘的視頻裡,楊爍對兒子楊雨辰的「折磨」一句套一句。
一開始,楊爍就在對孩子碎碎念:「衣服能挽好嗎?所有人在等著你啊,快點!」
孩子可能是因為緊張有些內八,走起來歪歪扭扭,楊爍乾脆簡單粗暴,走不好就重走一遍吧:「不會走是嗎?走回來跑上去!」
他們選的那棟樓是最遠的那套,工作人員還特意提醒,如果楊雨辰走不動就幫幫他,父親卻說:「不管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還「諷刺」兒子:「你不是說五是你的幸運數字嗎?太棒了!」
連上樓梯的時候,都要嚴格要求:「如果先讓我踩到門檻,咱倆就從頭再走一遍。」
網友們紛紛指責楊爍的軍訓式帶娃:拜託,能不能溫柔點?他還是個孩子啊。
但我更唏噓的,是他的「刀子嘴」,把孩子越推越遠。
明明可以好好說話,偏偏不,要以嚴肅又諷刺的話傷害孩子。
楊爍真的就像表現出來的這麼「無情」嗎?其實也可以從片段中感知:
他明明想和孩子拍照,偏偏要假裝嫌棄,說什麼「我不想和你拍」。
嘴上一邊嚴厲威脅,可其實也在背後默默地護著孩子。
可在父親表現出來的嚴厲和苛刻下,到家時孩子已經眼泛淚花,委屈又不知所措了。
唉,為什麼非要以這種方式對待孩子呢?
就算是「愛之深責之切」,但對孩子的傷害,卻是實打實的呀!
其實,楊爍這樣的父母在平時並不少見。
不少人以為,對孩子嚴厲是對的,對孩子好只需要藏在心裡,不需要表現出來。
嘴上越毒,越是為你好。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知乎有一個問題:有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是一種什麼體驗?
有個答主說,因為媽媽的刀子嘴,她有什麼事都不會告訴家裡,否則就是被罵的狗血淋頭,毫無道理,只是單純的把刀子吐出來戳死你。
上學的時候得了重度抑鬱症,很艱難地度過那段日子,後來說起,媽媽卻還是罵她:
「你不就是心理壓力不行,這麼脆弱,結果花了家裡那麼多錢。」
「要是都跟你那樣大家都別活了。」
「矯情脆弱!」
而她現在自卑、自棄,不會自愛,總是很絕望,迫切的想從這個家逃離出去。
也許,父母是奉行嚴管,但孩子能從密密麻麻的「刀子」中感受到愛嗎?
大多數時候,孩子能接收到的就是父母表達出來的最直接的信息。
父母表現出來的「責之切」,在孩子心裡就是一把把刀,早與愛相離甚遠了。
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刀子嘴不好,卻還是離不開這個漩渦?
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遺傳於原生家庭的。
還記得小時候我因為太喜歡吃糖,經常瞞著媽媽吃,還吃壞了一顆牙齒。
從那以後媽媽就不許我吃糖,如果她發現我偷偷吃,就會用很多難聽的詞把我狠狠罵一頓,過了幾次,我就再也不敢吃糖了。
只是一直到現在,都能記得小時候看著別人吃糖時心裡的豔羨。
或許是遺傳了我,女兒也很喜歡吃糖,我每次只給她吃一點點,但她也會偷偷吃。
有一次我心情不好,她撞到槍口上,我沒忍住說了狠話。
看到她一邊答應我以後不吃,一邊眼裡的光慢慢熄滅的樣子,像極了小時候的我。
此刻的我,也像極了從前的媽媽。
在我們未曾意識到的地方,我們正在偷偷把原生家庭的模式複製下來,讓其變成孩子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在父母的刀子嘴下長大,就很容易用「刀子」對待自己的孩子。
又或者,我們真心覺得,「嚴厲」是為孩子好。
不嚴厲些,孩子怎麼能聽話?
不把話說狠些,孩子怎麼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有些父母眼裡,我們的話在孩子心中的分量,直接與鋒利程度掛鈎。
於是越希望孩子好,說的話就越割人。
最後就變成了,父母和孩子都在「刀子嘴」的傷害中越陷越深,誰也逃不出來。
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對孩子的「甩刀子」呢?
☞ 開口之前,先冷靜想想
情緒激動,尖銳的話要破口而出的時候,先逼自己停下來。
在心裡默數五秒鐘冷靜一下仔細想想,這句話是你的本意嗎?說出口會達到你想要的效果,還是會傷害到孩子?
用這五秒把傷人的話咽下去,再重新組織好語言,把你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
☞ 換個思路,和孩子好好說話
和孩子說話時,怎麼能用一句類似的話,說出更好的效果?
有時候同一個意思,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說出來,效果會相差很多。
比如和孩子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就不如「如果你能這樣做就更好了」;或者「你可以這樣做」就比「如果你不這麼做我就怎麼樣」更好。
就如同楊爍對待楊雨辰,如果能換一種話術,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
☞ 最後,如果曾經對孩子使用了「刀子嘴」,那就和孩子好好道歉
為人父母,我們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時會不小心傷害到孩子,也不必如臨大敵。
孩子對父母的包容性,遠比父母對孩子的要多。
只要我們認真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媽媽知道這樣會傷害到你,我下次一定注意。如果還有哪裡讓你難過了,你一定要提醒媽媽。」
比起「愛之深,責之切」,孩子更想要的,應該是父母更多更多的溫柔對待。
父母和孩子好好說話,是孩子的成長中最和煦的陽光。
來源:稚趣家(zhiqutongxin),初生的嬰兒,就如一張純白的紙;對孩子的教育,就如繪畫;讓我們攜手,共畫寶貝美麗人生。原標題:《「楊爍教子」引熱議:「愛之深責之切」的教育方式,早過時了!》轉載已獲授權。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劉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