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貼金彩繪屏風式石棺床與粟特人及粟特文化

2020-12-14 文化歷史大綜合

#多元變現訓練營#在天水市博物館的一個展廳裡,擺放著一張屏風式石棺床,此展覽是隋代貼金彩繪屏風式石棺床專題展覽。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曾經來往著眾多西域國家的商隊。這些商隊不僅帶來了異域琳琅滿目的農作物和商品,也帶來了神秘的宗教文化。這其中,久已消失在歷史煙塵中的粟特人和他們信奉的祆教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20年來,隨著西安安伽墓、史君石槨墓、太原虞弘墓等國內粟特人墓葬的不斷發現,粟特人和粟特文化成為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的熱點,收藏於天水的隋貼金彩繪屏風式石棺床也因具有粟特文化的特點,在默默無聞多年後受到更多的關注。

1982年6月,天水市秦州區石馬坪文山頂,發現了一座古墓葬。該墓墓向正北,為豎井單室磚墓,墓道平行磚砌,上呈拱形券頂。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四壁略向外弧。墓室正中置屏風式石棺床。

石棺床為沙頁巖,長2.18米,寬1.15米,高1.23米。由大小不等的17方畫像石和8方素麵石條組成床座、床板和屏風。屏風由11方高均為87釐米、寬30至46釐米的彩繪畫像石組成。床左右首各3方,正面5方。11方畫像石的底部,鑲嵌在床板邊沿的凹槽內。

屏風背面拼縫之間有長8釐米、寬3至4釐米、深1釐米的凹槽一個,凹槽內有鐵質鉚接痕跡。屏風採用平地減低的雕刻技法,雕工精湛,部分畫像石飾以紅彩,彩上又用墨線勾勒出衣紋,建築構件貼金,十分華麗。

屏風正面五面,中間為墓主夫婦宴飲圖,兩邊依次為曲尺形迴廊圖、車馬出行圖、牛車出行圖、水榭圖。右側屏風三面,分別為釀酒圖、紅日水榭圖和狩獵圖。左側屏風三面,分別為樓閣遠望圖、朗月圖和騎馬出行圖。其中釀酒圖和粟特人的賽祆活動有關,而左右兩側的日月圖有可能反映了祆教的日月崇拜。

長方形床座由8方高33釐米而長短不等的素麵石條和2方畫像石組成。正面床座由2方畫像石拼成,凹雕六組壼門,分上下兩層。上層壼門為圜底蓮瓣形,內有六個男性樂伎,下層為雙手託舉的神獸。

石棺床正面左右兩腳下各有一蹲獸,右邊的獸通高55釐米,張口獠牙。左獸通高54.5釐米,閉目凝視。兩獸均作獅面,頸部和兩肋鬃毛豎起,昂首蹲坐,前後爪撐在石墩上,後背鑿成平面,支撐在床板左右兩腳下。

石棺床上及床下附近遺存器物有坐部樂伎俑5件、雞首瓶1件、燭臺1件、金釵1件、石枕1件、銅鏡1面等。此外,還有墓誌1件,9行9列,銘文不清,隱約可見硃砂痕跡。

粟特是中世紀中亞講伊蘭語的粟特人居住區域的名稱,主要位於中亞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澤拉夫善河流域。自公元5世紀開始,這裡出現了一些城鎮,逐漸形成康、安、史、何、曹、米、石等城邦國家。

粟特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所以七國、火尋、戊地也被稱為昭武九國。九國中康國和安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粟特人擅長經商,他們長期操縱著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轉販貿易,這使他們在四周鄰國的政治生活、東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粟特人信仰祆教。祆教又稱火祆教、拜火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國名稱。

祆教是基督教誕生之前西亞最有影響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從北魏開始,北齊、北周相繼在鴻臚寺中設置祆教的祀官。

唐朝在東西兩京都建立祆祠,東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在這些祠廟中「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極一時之盛。另外,在絲綢之路上的諸州也隨地都有祆祠。

唐朝祠部還設有管理祆教的祀官薩寶府官,主持祭祀。薩寶府官分為薩寶(中國史籍也稱薩甫)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信奉祆教的粟特商團領袖擔任。

天水所出貼金彩繪屏風式石棺床,由於墓志銘資料缺失,無法確定墓主究竟來自粟特的哪個國家,也不知道是否是薩寶,從其墓葬的豪華程度來說,應該是具有相當經濟實力,但已經高度漢化的粟特人。

粟特人的文化主要以繪畫為主,粟特人繪畫的主題是多樣化的,有史詩故事﹑祭祀儀式﹑民間傳說﹑動物寓言敘事詩﹑宴飲場面等。畫面色彩鮮明,線條優雅。比較著名的如潘吉肯特的女豎琴師圖﹑阿夫拉西亞布的迎娶公主圖,瓦拉赫沙的妖魔鬥象圖都很有特色(見彩圖粟特壁畫(塔吉克斯坦出土))。粟特人能歌善舞,樂器以琵琶為著名,康國樂﹑安國樂﹑胡旋舞﹑柘枝舞在唐代曾風行一時。

粟特人主要分布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等地。中國北朝隋唐時期,粟特文化與中原文化經歷了衝突、磨合、融匯的過程。入華粟特人經歷了「漢化」歷程,而漢人則經歷了「融胡」過程。漢人對粟特文化的接受則呈現出從拒絕、排斥到主動接納的軌跡,接受心理和評價歷程則有從「以醜為主」到「以美為主」的轉變。

北朝貴族對粟特文化藝術多持排斥態度。如顏之推對利用擅長外來文化如語言、音樂等途徑博取政治仕途的做法嗤之以鼻,鮮卑貴族高孝珩將外來音樂稱為「亡國之音」。

唐代史學家則對入華粟特人誣之以「胡小兒」「商胡醜類」「西域醜胡」等。玄奘說粟特人「風俗澆訛,多行詭詐」,其負面評價可能與玄奘的佛教徒身份及粟特人較少崇信佛教有關。但唐代文學家卻受到粟特文化的強烈吸引,對粟特人及其文化藝術持讚賞的觀點。如元稹《法曲》所謂「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粟特音樂、舞蹈、服飾等,在唐代文人看來,充滿韻味。

好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結束,歡迎大家把關心的話題寫在評論區,小編會作為後續選題,希望創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

範金琢玉——耀州窯瓷器專題

古代人的聰明才智在這組出土文物中得到了驗證 看後令人咋舌

相關焦點

  • 論襖教和粟特人在古代山西境內的影響和貢獻
    論襖教和粟特人在古代山西境內的影響和貢獻早在隋唐時期之前,襖教就已經在山西境內的粟特胡人中廣泛流傳,并州已是一個大型的粟特聚落區,而襖教正是維繫這個龐大的粟特胡人群體的精神支柱。政府實行積極的西域政策和開明的宗教態度,開薩寶府,並設置專門的襖教官職來管理襖教。
  • 絲綢之路上的粟特織錦
    粟特人不甘心僅僅充當絲綢貿易的中間商,公元5-6世紀開始建立自己的絲綢紡織業。粟特工匠廣泛採納中國、薩珊波斯和拜佔庭絲綢圖案和西方緯錦紡織技術,後來居上,創造了名聞中外的撒答剌欺織錦(Zandaniji Silk)。粟特地處中西交通孔道——中亞澤拉夫善河流域。在漢代文獻中,粟特稱作「康居」,魏晉文獻始見「粟特」之名(起初寫作「粟弋」)。
  • 河南發現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 出土大量精美相州窯白瓷
    雕刻精美、紋飾描金、瑞獸護門、樂隊助興……近日,一座規模較大、布局嚴謹的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在河南安陽被發現。專家表示,該墓砌築和雕刻技術高超,為研究隋代美術工藝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對研究民族及宗教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 從25件文物中看粟特藝術與文化(上)
    瓦薩格受到部分居住在中國的粟特人的崇拜。安伽的中文姓氏,安,代表他的家族來自布哈拉。在安伽墓中,其墓門門額上有一幅畫,刻畫了由三隻駱駝的前部託舉著的祆教火壇。安伽墓墓門門額上的半月形彩繪浮雕。高66cm,寬128cm。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掘於西安,陝西歷史博物館。兩邊各有一隻戴著嘴套或帕達姆的鳥人,正在舉行祝福儀式以讚美主神阿赫拉·馬自達。
  • 青州樣式:貼金彩繪石雕觀音菩薩立像
    貼金彩繪石雕觀音菩薩立像(圖片來源:人民網)貼金彩繪石雕觀音菩薩立像(圖片來源:人民網)雕像服飾上還保留著紅、綠等色的彩繪,局部顯現有貼金。菩薩體態婀娜,跣足立於圓形蓮臺之上。從菩薩冠上雕飾化佛判斷,這應是一尊觀音菩薩造像。更引人注意的是,在其背面的裙帶上墨書有「九月廿五日」字樣,有待進一步考證。青州地區的佛教造像被業界稱為「青州樣式」,是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突出代表。雖然北齊僅存在了27年,在佛教藝術史上卻意義重大。
  • 大河早點看|河南發現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鄭州民意110上線;大連本...
    河南要聞河南發現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近日,一座規模較大、布局嚴謹的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在河南安陽被發現。專家表示,該墓砌築和雕刻技術高超,為研究隋代美術工藝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對研究民族及宗教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 床•榻之辨——東魏謝氏馮僧暉墓雙闕圍屏石床研究
    丁傑進行了類型上的定義與區分:「凡是放置墓主人屍體或棺槨的石臺式葬具都可稱之為石棺床。」 [7]然而這顯然是和北朝同一時期經常使用磚石砌制棺床概念混淆了。雖然這類石棺床有些也製作成須彌座樣式,上面放置棺木和屍體。趙超提出安陽此類葬具最顯著的特徵是都不使用棺木裝殮死者。因此去掉「棺」命名為「石床」。[8]鄭巖側重從形制大小上歸類為榻的概念,並進一步指出此類葬具應是模仿當時「連榻」的形象。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織錦文化及紡織工藝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都蘭吐蕃墓出土的粟特、波斯兩類含綬鳥織錦外,唐中葉以後敦煌文書常見的「胡錦」、「 番錦」、「毛錦」等,據分析也當屬西方織錦
  • 莫斯科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館藏: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綻放
    【外國博物館裡的絲綢之路】  作者:A.V.西多夫  絲綢之路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代表著東西方在文化和經濟方面的聯繫,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  後來在中國-帕爾米拉區域內的考古工作和對古代文字資料的研究中均發現了大量證據,表明中國、印度和地中海地區確實曾經有過密切的文化、經濟和宗教往來。這也意味著早先意義上的絲綢之路的概念已發生改變,它不再只是一條絲綢商隊往來的路線,而是一種更為廣泛的體現東西方交互的文化現象。
  • 被「詛咒」的石棺:「開者即死」四字嚇退盜賊,1400年無人敢動
    其中有一件文物,看完不禁令人冒出一身冷汗!俗話說的好:「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作為鼎鼎大名的「十三朝古都」,可以說西安人的腳下踩著歷朝歷代、層層疊疊的古代墓葬。這些墓葬有的一直長眠地下,有的卻被迫「重見天日」。在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室」的展廳裡,一座小巧精緻的「石頭房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個「石頭房子」居然這是一口石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