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夏天,一本名為《中國可以說不》的書火得發燙。當時這本書引爆了青年人的愛國熱情,狂銷300萬冊,被翻譯成8國文字出版。張小波(筆名張藏藏)就是這本書的4個作者之一,也是這本書大紅大紫的幕後推手。
現在,張小波是知名文化商人,也是超級網絡大V,在微博上有665萬粉絲,大V最近遇到了煩心事。
(年輕時候的張小波)
12月22日,張小波在微博上憤怒的斥責:「攜程價格欺詐,馬上起訴!」隨後連發30條微博怒懟攜程。儘管怒斥,但沒一條微博說攜程到底是怎麼價格欺詐的,似乎另有隱情。
作為揭黑界的第一自媒體,我按耐不住好奇心:能引得大V這麼雷霆大怒,到底發生了啥事?
千元升艙費引發的頭等艙機票慘案
翻張總微博,發現其中一個評論道出端倪:似乎是因為頭等艙升艙費導致的衝突?
(向不常坐飛機的網友科普:升艙費指的是,如果你購買了經濟艙或商務艙,在值飛之前可以掏錢升級到更好的艙位,有時候這個費用很便宜,比單純購買相應機票要划算很多)
從評論來看,張總買了商務艙的票,登機前發現可以「支付一千多塊錢升艙」,因為頭等艙意味著:紅酒,空姐,豐富的餐食,更好的座椅,真值!於是花錢升艙。
結果到飛機上一看……尼瑪的頭等艙,這就不是商務艙換了個名字?找攜程去,還我的一千塊錢!
張小波是微博大V(笑話,能策劃出《中國可以說不》的人,可以說是大V界的終極神獸),自然會本能的想利用輿論力量來達到維權的目的。
這下,事情的由來就清楚了:張小波自己也知道,如果說因為坐頭等艙起了糾紛,廣大圍觀群眾興趣不大,畢竟看富人笑話是吃瓜群眾的光榮傳統;說成「價格欺詐」就要勁爆多了,尤其是「名聲不那麼好」的攜程。
但這件事真的怨攜程嗎?似乎不見得。
專家揭出頭等艙潛規則
黑奇士採訪了某大型航空公司的機長M先生,據他說,國內航空公司在售票的時候,頭等艙、公務艙其實沒什麼嚴格規定,一切以利益最大化為標準。
例如,南方航空的某些機型,在飛國內航線的時候是以(頭等艙/商務艙/經濟艙)來劃分,飛國際航線的時候,是以(商務/豪華經濟/經濟)來賣,沒有頭等艙,因為這樣劃分可以做到機票售價的最大化。(同樣機型的同樣倉位,東航賣的是頭等艙的價格,南航賣的是商務艙,兩者相差一半,熟客當然去買南航了,這就是市場競爭策略)
有的時候,某些小型航空公司會在起飛前幾天看一下頭等艙的售出率,如果太慘澹,也會把部分頭等艙改成商務艙來銷售,這樣可以增加同一架航班的營收額。
顯然,這次張小波升艙買到的頭等艙,和頭等艙改售的商務艙(業內通稱叫「虛擬商務艙」)同處一室。
那麼,旅遊網站能否提前知道,某個商務艙到底是不是頭等艙改的?
無論M機長還是旅遊業內人士,都說不行。因為航空是壟斷行業,航司說啥就是啥,其餘什麼攜程飛豬都是小透明。
因為這個涉及到執飛機型、頭等艙銷售率、公司的銷售政策等,這些都是商業機密,航司當然不會事先透露這些信息給攜程之類的網站。而且張總這個屬於小概率事件(A320最大支持185個座位,只有8個頭等艙,你就知道這個概率有多大了)
頭等艙、商務艙和經濟艙到底有啥區別?
好了,咱們不能光顧吃瓜,在圍觀的同時也要有所得,才是吃瓜群眾的正當態度。這三種艙位到底有啥區別?
首先,最為直觀的,是價格不同。如果是洲際航線的話,假設經濟艙價格為1000,則商務艙在2000--3000,頭等艙是5000-6000。
其次,享受的服務不同。頭等艙有自己的快速通道,有貴賓休息室,甚至可以在休息室做spa。空姐配備更多,服務更周到,經濟艙吃盒飯的時候,頭等艙有紅酒、茅臺。座椅也更舒服……等等
(泰國國際航空的頭等艙,在下機後有奔馳接送,在休息室可以做Spa)
最後,在行李限額、積分裡程等有所區別。
估計這回東航執行的是國內航線,頭等艙的服務標準相對縮水;頭等艙和商務艙又在一起,客戶沒享受到頭等艙應有的服務(比如紅酒、餐食啥的),而導致張總一怒連發30條微博的事出現。
不過,這個事說起來很繁瑣,又是餐食又是機型啥的,解釋給普通乘客聽難以理解,所以張大V才把「討要千元升艙費」,曲解成了「攜程價格欺詐」,打扮成「為民請命的鬥士」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