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輔助生殖技術迎來而立之年

2020-12-20 光明網新聞中心

   【聊健康】

從篳路藍縷到站上高峰

我國輔助生殖技術迎來而立之年

作者:喬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劉平(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

  當前,由於環境汙染、生育年齡推遲、生活壓力等原因,人類生育能力總體呈下降趨勢,越來越多家庭面臨生育難題。世界衛生組織預測,繼心腦血管病和腫瘤之後,不孕不育將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30年前,我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呱呱墜地。30年來,經過我國幾代科學家不懈努力,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生殖健康事業的發展,不僅惠及個人和家庭,還能起到和諧穩定社會的積極作用。同時,也為實現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奠定了堅實基礎。

  遭遇不孕不育難題人群不斷擴大

  當下,因不孕不育到醫院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多。一方面,這與生活水平及知識水平提高有關,越來越多不孕不育的夫婦選擇就醫,但另一方面,育齡夫婦生育能力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國家衛生計生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不孕不育率已經從30年前的1%到2%,攀升至目前的15%到20%,平均每8對夫婦中,就有一對夫婦存在不孕不育問題,且這一人群還在不斷擴大。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女性尤其是職業女性,把生育年齡定在30歲之後,但就生育能力來講,年齡因素至關重要。「30歲前不想要,30歲後要不到」是很多不孕患者的真實寫照。

  的確,從優生學來講,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是20歲至30歲,30歲以後,優質卵子的數量會逐漸減少。如果到了35歲,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卵子出現老化,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症等疾病的發生率增加,這些,都是導致不孕的常見原因。有的夫妻因此感情破裂,家庭解體,甚至釀成悲劇。因而,越來越多人將希望寄託於輔助生殖。與此同時,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不少家庭有了再生育子女的意願。但是,這些人群中不乏高齡夫婦,他們所面臨的生育問題更加複雜,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對輔助生殖的需求更加迫切。據統計,我國每年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受孕分娩的嬰兒高達20萬人。

  我國走在國際生殖健康事業前列

  雖然我國的輔助生殖學科起步較晚,比發達國家晚了足足10年,但發展迅速,目前已走在國際前列,特別是在試管嬰兒技術上,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截至目前,全國具有資質能夠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的醫療機構已經超過450家,其中能夠開展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醫療機構有350家,能夠開展胚胎種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的醫療機構已超過40家,從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的專業人員逾萬人,全國醫療機構每年實施的輔助生殖技術超過70萬例。

  1988年3月10日,中國試管嬰兒技術先行者張麗珠教授懷抱中國內地首例試管嬰兒。資料圖片

  30年來,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殖技術不斷進步,目前平均臨床妊娠率約為40%,活嬰分娩率達到30%至35%,已達先進國家平均水平。單精子卵母細胞內注射、著床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未成熟卵體外培養成熟技術和人類生殖儲備等先進技術都已開展。經批准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共有450家,經批准設置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共有23家。前不久,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中國醫師協會主辦,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北京醫學會協辦的「中國大陸輔助生殖技術成功應用30周年健康生殖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數十個生殖醫學相關單位組成的中國生殖健康創新聯盟在會上成立,此舉標誌著中國生殖健康事業發展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將促進生殖健康領域更多的創新合作和大數據研究。

  中國科學家艱苦卓絕的努力

  諸多成績的取得,與我國醫務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密不可分。

  1978年,人類歷史上的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這是人類生命科學發展的裡程碑。而此刻,中國關閉已久的國門才剛剛打開。誰也想不到,在當時較為封閉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醫務人員正在默默地努力,以北醫三院張麗珠教授為核心的「中國人類輔助生殖研究」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當時,條件非常艱苦,相關文獻資料和設備極度稀缺,甚至連卵母細胞的獲取都難如登天。即使這樣,醫務人員仍迎難而上,克服種種困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關鍵的技術難關。終於,在1988年3月10日,隨著一聲清脆的嬰兒啼哭,中國內地第一例試管嬰兒在北醫三院的產房裡呱呱墜地。

  這個嬰兒的母親,是甘肅省禮縣鹽關鎮的一名民辦教師,有著20年不孕史。此前,她不知跑了多少家醫院,但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了。然而,這並不能澆滅一個女人成為母親的夢想。1987年5月,她偶然在收音機裡聽說北醫三院正在進行試管嬰兒的研究,就立即買了一張去北京的車票,打算再碰碰運氣。張麗珠教授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其腹腔裡已經因為結核引起了大面積粘連,這也是導致她多年不孕的原因。按照當時國外試管嬰兒成功的經驗,取卵手術要在腹腔鏡下進行,而這麼大面積的腹腔粘連,很難通過腹腔鏡取卵。經過討論研究,張麗珠教授制定了「開腹分解粘連同時卵巢穿刺取卵」的方案,這一科學而大膽的嘗試,最終幫助她實現了做母親的夢想。

  這個嬰兒的降臨,不僅給一個家庭帶來了幸福,也為更多的不孕症患者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更開啟了中國內地輔助生殖技術新的徵程。此後,我國的輔助生殖技術不斷突破不斷革新,經過努力,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贈胚試管嬰兒、凍融胚胎試管嬰兒、ICSI試管嬰兒、PGD試管嬰兒、解凍卵試管嬰兒也都相繼誕生,贈卵、卵母細胞冷凍、輔助孵化、囊胚培養、未成熟卵培養等技術也成功應用。

  需要強調的是,輔助生殖並非萬能,身體老化進而導致生育能力衰退是不可逆的,即使是選擇做試管嬰兒,38歲以後的成功率也會大打折扣。據北醫三院生殖中心統計,在接受試管技術受孕者中,女性每次取卵的累計成功率25歲至35歲為60%,35歲至38歲約為40%,40歲以上的累計成功率僅為20%。

  (仰東萍 整理)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05日 10版)

[責任編輯:孫佳涵]

相關焦點

  • 從試管嬰兒到當媽媽 見證我國輔助生殖技術「茁壯成長」
    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 題:從試管嬰兒到當媽媽 見證我國輔助生殖技術「茁壯成長」  新華社記者林苗苗、倪元錦  鄭萌珠當媽媽了。我國大陸曾經的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4月15日在自己當年出生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產下男嬰。31年前,她因試管嬰兒技術獲得生命。
  • 隨著輔助生殖技術不斷進步 輔助生殖市場規模增加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2024年中國輔助生殖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不孕症已經發展為21世紀的第三大疾病,隨著人類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不斷增加,間接導致不孕不育症發病率逐漸增加。隨著國家二胎政策放開,輔助生殖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我國潛在輔助生殖市場超過千億元。
  • 輔助生殖技術
    現代輔助生殖技術為這些家庭享受天倫之樂提供了可能,帶去了希望。  除了一代、二代試管,近年來第三代試管PGD技術一直在飛速發展。2016年全球首例MALBAC技術雙重阻斷多囊腎病健康嬰兒在長徵醫院誕生,標誌著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在改寫高發性單基因病中的遺傳結局方面取得了又一突破性進展,這一成績曾入選2016年我國生殖醫學十大事記之一。
  • 輔助生殖技術知多少?
    核心提示:輔助生殖技術亦稱醫學助孕,是治療不育夫婦以達到生育的目的,也是生育調節的主要組成部分。輔助生殖技術包括人工授精、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單個精子卵細胞胞漿內顯微授精以及在此基礎上演進的各種新技術。
  • 烏克蘭輔助生殖:什麼是輔助生殖技術?
    隨著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導致地球變暖,加上工作壓力等影響,全球不孕不育的夫婦越來越多,由此人們採用輔助生殖技術來圓夢孩子夢。那麼,什麼是輔助生殖技術呢?什麼是輔助生殖技術?輔助生殖技術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簡稱,是指採用醫療輔助手段使不育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術兩大類。試管嬰兒就是使用該技術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方法生育的嬰兒。世界首例試管嬰兒的誕生被譽為繼心臟移植成功後20世紀醫學界的又一奇蹟,激發了全球許多國家研究這一高新技術的熱潮。
  • 有「邊界」的輔助生殖技術 會帶人類走多遠?
    當有人為自己家裡即將迎來的小生命是「公舉」還是王子煩擾時,越來越多的人卻苦惱著不能正常生育。根據2009年發布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20年來,中國育齡人群的不孕不育率由2.5%~3%攀升到12.5%~15%,接近發達國家15%~20%的比率。如今這個比例可能更大。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給不孕症的成功治療提供了更大可能。
  • 喬傑院士解鎖輔助生殖技術發展
    作為科技部「生殖與發育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生殖細胞發育」首席專家,一直從事婦產科及生殖健康相關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從遺傳學、表觀遺傳學角度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基礎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臨床上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揭示疑難不孕症發病機制,優化輔助生殖技術方法,提高疑難不孕患者治療成功率。
  • 從試管嬰兒到當媽媽 中國輔助生殖技術發展如何?
    原標題:從試管嬰兒到當媽媽 中國輔助生殖技術發展如何? 4月15日,一個新生命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手術室內降生,這個男孩是「試管嬰兒二代寶寶」,他的媽媽曾是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31年前,她因試管嬰兒技術獲得生命。
  • 北醫三院輔助生殖技術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2019年1月1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面向民眾開放迎來第47天。據了解,單日現場觀眾超五萬人次,累計現場觀眾達240餘萬人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輔助生殖技術成果作為醫學技術進步代表入選展覽。
  • 什麼是輔助生殖技術?
    輔助生殖技術是指通過採用醫療輔助的手段,協助不孕不育夫婦完成妊娠的過程。整個技術分為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兩種。1、人工授精人工授精,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人工以非性交的方式將男性的精子置入女性生殖道內,使精子與卵子自然結合,完成受孕過程。由於男方精液來源的不同,人工授精也分為人工授精(配偶)和供精(非配偶)兩種。
  • 打擊違法亂象 規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
    打擊違法亂象規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是指運用醫學技術和方法對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進行人工操作,以達到受孕目的的技術,分為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及其各種衍生技術。
  • 湖南省首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高峰論壇開幕
    中新網長沙7月19日電(向一鵬)19日,湖南省首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婦科生殖疾病診療技術新進展高峰論壇在長沙舉行,中國婦幼協會會長張文康、湖南省人大副主任謝勇在內的多位領導、專家,以及省內外100
  • 中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醫學高峰論壇
    多項論題 聚焦輔助生殖醫學科研熱點和難點   為期兩天的論壇學術交流,為與會專家們充分探討解決國際輔助生殖醫學界共同面臨的技術難關提供了契機。論壇涉及「胚胎實驗室技術安全質量控制」、「多囊卵巢綜合症患者受 精」、「輔助生殖中技術的中醫療法」、「低溫生物學與卵子冷凍」等多項課題,有近二十位中美兩國專家進行主題授課並組織研討,其中,由Sunny Hu博士帶來的《胚胎實驗室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也是首次進入中國公開交流,Daniel Christie博士和Meng Li博士也就相關主題分享了美國方面最先進的科研成就。
  • 湖南省第五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婦科生殖疾病診療技術新進展高峰...
    紅網時刻湘西10月15日訊(記者 張藝凡 通訊員 杜慧 胡剛)10月15日,湖南省第五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婦科生殖疾病診療技術新進展高峰論壇在湘西吉首市舉行。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小剛、州政協副主席向頂天出席活動。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小剛致辭。
  • 第一個試管嬰兒——北醫三院輔助生殖技術不斷升級
    1988年3月10日8時56分,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了!甘肅禮縣鹽官鎮的鄭桂珍一直想當媽媽。但是,她雙側輸卵管不通,加之38歲「高齡」,婚後多年不孕,生孩子的夢想很難實現。抱著一線希望,她找到北醫三院婦產科教授張麗珠。做試管嬰兒,這在當時幾乎是「天方夜譚」。
  • 孕脈健康|輔助生殖技術懷孕
    「輔助生殖技術包括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 」 人工授精就是說是用性交以外的方式,把精子放進女性生殖道,精卵在體內自然結合實現受孕,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也就是一般說的試管嬰兒技術,是將卵子和挑選處理過的精子,在體外結合發育成早期胚胎再放回子宮。
  • 我院生殖與遺產科順利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校驗
    「贛州市婦幼保健院開展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AIH、IVF-ET、ICSI)校驗合格,通過校驗……」1月6日上午,省衛健委婦幼處四級調研員徐小梅率江西省人輔技術校驗專家一行六人對我院生殖與遺傳科開展的
  • 創新中心揭牌成立 錦欣生殖(01951)以科研創新力爭輔助生殖技術...
    加之人們對優生優育的迫切期待,輔助生殖技術逐漸被越來越多育齡夫婦所接受。輔助生殖技術的關鍵在於能否幫助求診夫婦成功受孕,但目前包括復發性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多囊卵巢症候群等生殖相關疾病,在威脅人類生育能力和生殖健康的同時,也成為影響輔助生殖成功率的重大誘因。
  • 馬曉偉:中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達國際水平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影中國網北京訊 (記者鄭亮)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定於2016年3月8日15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馬曉偉回答華爾街日報記者關於輔助生殖方面的問題時表示:關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問題,中國在這項技術上是成熟的,北醫三院喬傑院長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學科帶頭人,在這方面我們國家的技術是跟蹤世界先進潮流,達到國際水平。
  • 【行業分析】輔助生殖行業研究
    下圖:各國輔助生殖技術周期增長及滲透率統計 對標海外,我國滲透率增長有三種不同的情景。我國衛健委要求國內各生殖中心每年上報相 關數據,由於不對外公開,目前暫無官方口徑統計每年治療周期及試管嬰兒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