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紀錄片中,趙薇、齊溪就女性容貌焦慮分享個人經歷,鼓勵女性自我作為個體的獨特性。(頭條新聞)
關於審美焦慮、容貌焦慮的內容,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近年來,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網絡廣告,都會將那些美得「顯而易見」的符號塑造成社會主流審美規範。社會正不斷更新著審美,並且深刻地影響著女性群體的行為。廣大女性開始追求千篇一律的標準美,化妝、整容、切胃……這種單一的審美標準,遭到了網際網路市場的營銷引導,更陷入了審美販賣的圈套。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美麗的追隨者,一檔火熱的選秀節目、當紅明星們的時尚理念往往能引發新的審美潮流,而美妝商家、時尚營銷平臺會藉機大做文章。流行審美更像是一種產品,比如BM風衣服的盛行,通俗來講就是青春靚麗的女性一定穿小碼的衣服,許多購物廣告一邊標榜時髦,一邊標榜著美,無疑是一種帶有暗示性質的營銷陷阱。再拿最近流行的「高顱頂」來說,自從劉亦菲、趙露絲等「顱頂美人」走紅後,清一色的墊高顱頂暢銷單品轟炸我們的視野,並受到了女孩們的追捧。
在這樣的審美趨勢下,審美的主體迷失了,審美焦慮也就隨之而來。人們在龐大的信息流中無暇追趕,由於自己的容貌和「標準美女」的種種差距,沒有固定審美標準的受眾,甚至會拿著當紅明星的照片走進整容醫院,複製粘貼著一張張面孔。我們喪失了自己定義美的權力,對外貌越發不自信,為了一句「漂亮」陷入了搖擺和焦慮。
深入來看,站在女性審美焦慮背後的是來自男性的凝視,是父權體制下被定義了的性別屬性。從清朝時男人娶妻必須要「三寸金蓮」,女性瘋狂地纏腳滿足審美,到如今男性世界對女性挑肥揀瘦、論斤稱兩,女性仍然沒有擺脫「審美的客體」,女性的「理想美」的形態不斷強化,並形成一種消費的意識形態。
「美或許不是五官、身材、衣品等外表淺顯的東西,美是一種動態,一種暢快淋漓的自我與自信。」關於審美的消費不會停止,但人們需知道,真正的美無規律可循,它是獨特,是活力,是多樣的存在,而不應該被凝視,被定義。(宗思源)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