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的小說結尾: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2020-12-10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理察·科恩(Richard Cohen),曾任英國知名出版社哈欽森(Hutchinson)、霍德與斯託頓(Hodder & Stoughton)的出版發行總監,並創建了理察·科恩出版公司(Richard Cohen Books),經他編輯的作品曾有多本榮獲普立茲獎、布克獎、科斯塔獎等,超過二十本書曾位居英美各大暢銷書榜單之首。科恩曾擔任兩屆切爾滕納姆文學節主席,並以客座教授身份在英國金斯頓大學教授了七年創意寫作課,《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是畢生致力於讀書與圖書事業的科恩關於小說的洞見,本文摘自該書第12章《終結的感覺》,由澎湃新聞經後浪出版授權發布。

小說的結尾,就像孩子的晚宴派對結尾一樣,一定要有蜜餞和糖果。(安東尼·特羅洛普《巴徹斯特教堂尖塔》)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就是小說。(《不可兒戲》中的普利斯姆小姐,曾寫過三卷本小說)

安東尼·特羅洛普和奧斯卡·王爾德都以自己典型的方式承認,人們渴望小說有一個快樂的結局——當然,我們期待任何故事的結局都皆大歡喜。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對此尤為熱切:最後一章被稱作「上升式結尾」,亨利·詹姆斯將其諷刺地描述成「分配獎項、津貼、丈夫、妻子、嬰兒、財富、附加段落和愉快的評價」。詹姆斯開創了「開放式」結尾的先河,常常在故事或小說的對話中間切斷。《大使》的結語是:「『然後我們就到這兒了。』斯特瑞澤說道。」戴維·福斯特·華萊士在《系統的笤帚》(The Broom of the System)中給了更好的結尾,在句間戛然而止——裡克·維格羅斯試圖誘惑優雅的明迪·麥陶曼,說:「I’m a man of my.(我是一個我這樣的人。)」也許華萊士這樣收尾是為了回應編輯的要求——換一個「精彩的有戲劇性的結尾」。

尼採說「創作結尾」時需要花點心思——讓任何一件藝術品都帶著不可避免性結束。索爾·貝婁稱自己缺乏「寫出絕對結尾的意願或能力」,並補充道:「有時我認為自己書中的喜劇就是對這種缺乏定論的諷刺。」結尾之難,眾所周知。為了給故事找到合適的結局,作家們可能會絞盡腦汁。最後幾頁一定要有分量嗎?要是男女主人公死了會怎樣?如何讓鬆散的結尾緊湊起來?美國電影業有一個特殊的術語,用來指代向其他人物和觀眾解釋情節的虛構人物。在好萊塢工作的老友史蒂夫·布朗告訴我這種故事講述者叫「解釋者歐文」,稱之為莫裡斯、傑克、山姆也很常見。在懸疑故事中,最後通常會有一位警察或私人偵探,在一間滿是嫌疑人的屋子中解釋作案者、作案動機和作案方式。這種表達方式也許源自意第緒劇院。

在經典之作《結尾的意義》(The Sense of an Ending)中,弗蘭克·克蒙德審視了小說結尾的方式,這是他對史上終極思考模式綜合調查的一部分。他寫道:「我們當然不能沒有結尾;書籍最大的魅力之一是它們不得不結束。」然而,對讀者來說,小說的結尾往往不夠令人滿意。陳詞濫調、重複的語言、主線沒收尾、虎頭蛇尾——各種各樣糟糕的結尾。在一個名為「Landless」的博客中,有一篇叫《十種最糟的小說結尾方式》的博文,上榜的結尾方式有:「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感謝老天,這只是一場夢……是嗎?」「從那天起,迷霧之謎仍未被破解。」這樣的結尾看起來似乎總是那麼隨意,那麼遷就,不夠真實。但克蒙德承認:「小說會結束;也許可以避開太絕對化的結尾,但總要結束;這是一種假裝的停止,一種『表面上的耗盡』。」然後他鄭重地補充:「結尾,僅當不是被動的,且為事件帶來清晰的改觀時,才算結尾。」

這個要求很高。喬治·艾略特幾乎無法應付結尾的困境,並承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結尾並不是很有效:是自找麻煩。「大部分作者都不太擅長結尾,」她補充道,「部分問題出在結尾本身的性質上,它最多只能算一種否定。」

1872 年《米德爾馬契》出版,這是一部四卷本小說, 那時三卷本小說更為常見。在寫作時,艾略特就被要求估測全書長度,她感到「一陣戰慄」。她表示該書的長度不會超過薩克雷的某些作品,「我不知道怎樣才能簡短地寫完自己想講的故事」。但她一直都在為此焦慮,最後一部分發表前(最初以連載形式出現)的一個月,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米德爾馬契》的結尾會讓人失望的,做好心理準備吧。」她隨即決定,加上一篇類似於詳細列舉主要人物命運的「尾聲」,就像電影結束時那樣。

「每一道界線既是開頭,也是結尾。」她在開頭寫道。「與這些年輕人相伴甚久,別後誰不想知道他們日後的命運呢?」接著就是長達9頁描述弗雷德·溫西、瑪麗·加 斯、本和萊蒂·加斯、利德蓋特和羅莎蒙德、多蘿西婭和威爾·拉迪斯勞的詳細命運。沒寫的一個人物是洛維克牧師卡姆登·法爾布拉澤,他未能贏取瑪麗的芳心,還輸了新醫院的神父選舉。讀者感到喬治·艾略特真心同情這個人物,但也明白他後來的人生道路註定會充滿失望和悲哀,對該人物的感情讓她無法寫出後來發生的事。

然而,這段總結了整部小說的段落,是喬治·艾略特最好的結尾之一。對此較有代表性的評價來自《紐約客》作家麗貝卡·米德(Rebecca Mead)討論《米德爾馬契》的新書,書中她評價結尾「有充分的理由成為文學史上最令人讚嘆的結語」。當米德發現艾略特的初稿時,「就像發現萊昂納多曾試圖為蒙娜麗莎畫的翹鼻子一樣,效果很不一樣」。原文寫道:

她廣泛地影響了身邊的人;這世界日益增添的生機,畢竟主要取決於那些沒有歷史意義的行為,對你我而言,生活沒那麼糟糕,可能得歸功於眾多沉睡在無名之墓中、走過高尚一生的人們。

修改版很相似,但有重大區別:

她(多蘿西婭)廣泛地影響了身邊的人;這世界日益增添的良善,部分取決於那些沒有歷史意義的行為,對你我而言,生活沒那麼糟糕,可能有一半得歸功於眾多滿懷信念走過平淡一生、沉睡在無名之墓中的人們。

正如米德所言,句子的樂感及其承載的意義變了。原稿中用的不是「這世界日益增添的良善」而是「這世界日益增添的生機」,立刻就沒那麼具體感人了。刪除的詞組「畢竟」有一種勸說的意味,破壞了整段文字莊重的權威性,若用「主要取決於」替代「部分取決於」、用「歸功於」替代「一半得歸功於」,流露的基調就會比定稿更樂觀,而據米德的分析,定稿帶著「難以抗拒、令人憂傷的莊重」。最後一個逗號後詞序的調整,也增強了呼應感。在草稿中,走過平淡一生的人們,過的是「高尚」的生活,這個詞指的是道德品質被他人認可;定稿的「滿懷信念」則將重心從外在觀察者的判斷,轉向了強調其內在信念,也讓艾略特筆下走過平淡一生的人們更卑微,卻更豐滿。「我怎麼看《米德爾馬契》?」艾米麗·迪金森1873年在給家中同輩親戚的信中寫道,「我怎麼看輝煌之作?」

艾略特最初寫的是連載小說,所以沒多少時間修改。倘若沒有時間壓力,作家可以沒完沒了地修修補補。在1958年的採訪中,海明威稱自己將《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的結尾修改了「39次才滿意」。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他實際上寫了47種結尾,有的坦率直言,有的表現出樂觀的態度,文字長度從短句到幾段不等。

在評論家所稱的「虛無的結尾」中,海明威寫的是:「這個故事講完了。凱薩琳死了,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是我唯一能向你保證的。」在「嬰兒生存的結尾」中,故事圓滿結束:「除了死亡沒有結尾,出生是唯一的開端。」34號結尾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建議的,他提議海明威寫「這個世界打垮每一個人,即使沒被打垮也難逃一死……它公正地殺死最善良的人、最溫和的人和最勇敢的人。倘若你不屬於其中一類,那肯定也會被殺死,不過沒那麼快。」

這些思考都沒寫進終稿,終稿的最後一段是這樣的:「但等我把護士趕出去,關門,熄燈,一切卻無濟於事。我好像在同雕塑告別。過了一會兒,我走出去,離開醫院,在雨中走回酒店。」結束。說離開所愛女人的屍體,如同向雕塑告別一般,聽起來讓人覺得難以置信。也許海明威應該接受菲茨傑拉德的建議,或選用之前某個版本的結尾。然而,他的選擇避開了一種常見的誘惑:選用重大的宣言、得來不費力氣的壓倒性觀點或折磨人心的句子,但那樣可能會寫過頭(至少在我看來如此)。當然,這種結尾也可以用——不過很難成功。

朋友的建議可能好也可能壞。1861年6月,查爾斯·狄更斯將最後幾章送給印刷廠,此刻他認為自己給《遠大前程》安排的結局很合適,寫完後就去和朋友愛德華·鮑威爾裡頓相聚放鬆一下,鮑威爾裡頓是一位著名的罪案和歷史小說家,狄更斯決定把終稿拿給朋友看。

這一版中,匹普聽說蠢貨本特利·朱穆爾已死,他心愛的艾斯黛拉不動聲色地改嫁了一名鄉村醫生。在小說的最後三段中,匹普東行兩年後歸來:

我又回到了英格蘭——回到了倫敦,和小匹普一起走在皮卡迪利大街上——此時一個僕人追過來,問我可否往回走一點,一位馬車中的女士想同我說話。這是一輛小馬車,這位女士自己在駕車;她和我無比憂傷地對視著。

「我變化很大,我知道。不過,我想你也想和艾斯黛拉握握手吧,匹普。舉起可愛的孩子讓我吻一下!」( 我猜,她以為那孩子是我的。)

之後,我為這次相遇感到慶幸;因為從她的臉、聲音還有觸摸中,我都確信她所遭受的痛苦不只是來自郝薇香小姐的教訓,她也明白了我當年的一片真心。

這版結尾新穎獨特,狄更斯很喜歡:「(這個)結尾沒有用這種事情老一套的發展趨勢。」但鮑威爾裡頓建議,別用這麼令人沮喪的結尾。狄更斯不太確定,又去請教密友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鮑威爾特別擔憂,覺得我應該把結尾改了……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於是我重新做了調整。整體而言,我覺得改完後更好一點。」在新版結尾中,匹普在薩迪斯宅廢墟(郝薇香小姐布滿蜘蛛網和灰塵的故居)與艾斯黛拉相見,最後一句話從「影子告訴我,我將不再與她分開」變成「我沒看到再次與她分開的影子」。

然後,狄更斯給朋友(最後也成了他的傳記作者)約翰·福斯特寫信:「也許你會感到驚訝,我把《遠大前程》中匹普回到喬那裡之後的內容改了……我加入了一小段文字,我相信修改後的故事更容易被接受。」這段更改幾乎被用在了所有當代《遠大前程》的版本中,在結尾中,匹普和艾斯黛拉在薩迪斯宅見面:

「我幾乎沒想過,」 艾斯黛拉說,「 會在離開這個地方時離開你。我很高興。」

「你很高興再次分別,艾斯黛拉?對我來說,分別是痛苦的事情。對我來說,我們上一次分別的痛苦記憶猶新。」

「但你告訴我,」 艾斯黛拉認真地答道,「『上帝保佑你,上帝原諒你!』如果當時你能對我說那樣的話,現在也會毫不猶豫地這麼說——我現在的痛苦比其他所有教訓都強烈,讓我知道了你當年的一片真心。我已經屈服了,被打垮了,但——我希望——自己成了更好的人。像原來那樣,體貼我,對我好吧,告訴我,我們還是朋友。」

「我們還是朋友。」我說道,當她從長凳上起身時,我站起來彎下腰。

「分開後還是朋友。」艾斯黛拉說道。

我握住她的手,一起走出了這個荒蕪的地方;我最初離開這裡時,晨霧升起,現在正如當年一樣,暮靄升起,在瀰漫的柔光中,我沒看到再次與她分開的影子。

這是「薩迪斯宅結尾」,通常被認為暗示了艾斯黛拉和匹普(他往往通過否定反面表示肯定)一起走進落日,但最後一句話很含糊。儘管他們攜手離去,但艾斯黛拉剛剛表示自己希望單身(「分開後還是朋友」),而幾頁之前匹普也告訴比迪,他還想過單身漢的生活。攜手可能只是友誼而非愛情,也許我們應該將匹普最後的話理解為,他們對過去之廢墟的道別已經終結,因為從情感上來說,所有苦澀或誤解都消除了,無需再相見。「如果狄更斯希望匹普和艾斯黛拉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評論家魯伯特·克裡斯蒂安森(Rupert Christiansen)指出,「他可以輕易地說出來,像在《大衛·科波菲爾》《小杜麗》《荒涼山莊》中那樣,多說幾句。」

儘管1862年以後這個結尾是標準版,第一版結尾寫著「影子告訴我,我將不再與她分開」,而手稿則是「我看到影子不再與她分開,合二為一」。第一版笨拙的措辭顯然是暗示婚姻,而原稿更明顯,暗示匹普和艾斯黛拉終身相伴。然而,狄更斯划去了這幾種,改成了模稜兩可的結尾。他最終的選擇讓人想起希拉蕊·曼特爾《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的結語,這是虛構託馬斯·克倫威爾生活的第二部:「沒有結尾。如果你認為有,你就被它們的本質欺騙了。一切都是開始。」

現代小說家,尤其是人們評價較高的那些,總會避開感情用事:沒有「上升式結尾」,而是偏向「漸行漸止」。塞繆爾·貝克特偉大的三部曲《莫洛伊》(Molloy)、《馬龍之死》和《無法名狀》(The Unnamable)是這麼結束的:「你必須前行。我無法前行。但我仍會前行。」這是關於寫作和生活的雙重描述。他最後一部散文體短篇(兩千詞)《衝動依舊》(Stirrings Still)結尾是:

諸如此類,他的腦海如此混亂直到內心深處一無所有,只剩下越來越微弱的「哦」直到最後。無論如何無論何處。時間、悲傷和所謂的自我。哦一切都將結束。

這處結語似乎是存在主義者的呼喚,這是一種對結束生存的渴望,更別提給小說收尾了。不管從何種意義上說,這都是難以承受的。《衝動依舊》於1989年3月出版,貝克特逝世於同年12月。

也許我們面對的是形上學和信仰層面的問題。所有的小說家都要對抗「有時限的現實的沉悶風車」,但問題是如何做決定,就像《麥克白》中第二位女巫所說的:「何時喧囂結束/何時戰爭分勝負?」部分莎劇的結尾,或許滿足了某種重塑秩序的需求,卻顯得令人掃興。我們真的需要福丁布拉斯面對哈姆雷特的屍體滔滔不絕、需要維羅納親王告訴我們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死是件傷心事、需要《麥克白》結尾處馬爾康姆的話嗎?故事如何結束,受到相應時代文化或藝術形式的塑造,也會受到讀者或觀眾期待的影響。我想起了一幅老漫畫,一位作家悶悶不樂地坐在打字機前,文字說明寫著:「哦見鬼……突然一陣猛烈的炮火,他們都倒地而死。全劇終。」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在結尾處都有大量人物死亡,因為大部分讀者都有心理期待。如果達西告訴伊莉莎白自己不能娶她,因為他需要去找尋自我——或更糟糕,他意識到自己依然愛她,並在小說前半部分就表白,那樣《傲慢與偏見》便無法成為經典之作。

簡·奧斯汀在《諾桑覺寺》中承認,由於篇幅越來越短,作家不能掩飾故事即將結束。約翰·福爾斯為《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寫了一個仿維多利亞式的「上升式結尾」(查爾斯和厄妮斯蒂娜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我們並沒上當,因為該書還剩四分之一。隨後的情節是查爾斯追求莎拉,福爾斯進一步向我們暗示了兩種可能的結尾——一種是快樂的,另一種則是不快樂的。他邀請我們做出選擇,但偷偷暗示我們第二個更真實,因為它更具開放性,它預示著生活會繼續,會走向不確定的未來,會有更多的期待。

所幸,許多小說的結尾令人滿意。精彩案例有《了不起的蓋茨比》、《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米德爾馬契》、《呼嘯山莊》(我深諳世故的牧師校長總是說,它的最後一段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工巧的)。這四部小說的結尾都被視為經典,的確如此。

在吐溫故事的結尾,哈克貝利·費恩仍然不受約束,仍然渴望愛,他的樂觀是以典型的吐溫式的諷刺呈現的:

不過,我想我得繼續找更遠的地方,因為莎莉阿姨要領養我,要讓我變文明,我受不了。我試過了。

哈克全部的道德危機感、所說的謊言以及所打破的社會慣例,都被揭露為遊戲的一部分。甚至吉姆被解放了的事實,也被抺去了:生活終將以不完美、模糊的境況呈現,我們能做的就是跟隨頭腦和心靈,而這正是哈克打算做的。

找到合適的基調很重要,讓讀者為最後的歡呼做準備。《了不起的蓋茨比》結尾時帶著輓歌式的悲觀,讓人想起卡拉韋(Carraway)的話,「那些我幾乎想起的事,永遠難以言說」——

蓋茨比信任這道綠光,信任在我們眼前終將逝去的激情未來。它曾離我們很遠,不過沒關係——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胳膊舒展得更開……在一個美麗的清晨——

我們繼續著,逆流而上,不停擊退潮流努力回到過去。

聲音是憂傷的、懷舊的。也許《呼嘯山莊》的結尾亦是如此,但還有寧靜,甚至有一絲柔情,因為希斯克利夫最終在教堂邊緣的長草下安眠於凱薩琳身旁:

在仁慈的天空下,我在他們周圍徘徊:看飛蛾在石楠和風鈴草間撲閃,聽草間微風輕盈的呼吸,我不禁思索,誰會想到那平靜的土地下躺著不安分的沉睡者。

這三處結尾——還有之前引用的《米德爾馬契》的結尾——都沒有分發獎品、津貼或愉快的結局,每一個可能都引人發問:「那後來呢?」也許凱薩琳和希斯克利夫的靈魂永遠在石楠中奔跑。然而,作者已經交代了主要情節,一段旅程已經完結,這讓我們傷感,但還算令人滿意。

故事的結尾也是所謂的「淨化釋放」,讀者內心的強烈情感最後會大爆發。但故事為何一定要結束?對主人公後續發生的事情,狄更斯和福爾斯都很含糊,託爾斯泰卻很確定。《戰爭與和平》結尾的100頁很有名,以兩部分尾聲呈現,第一處詳細敘述了皮埃爾和娜塔莎7年後的婚姻生活——很多讀者寧願沒有那些多餘的篇幅,他們沒什麼想像的餘地了。

我們自然期待婚姻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社會認可的親密結合,還有更多內涵,至少在文學中是如此。弗朗辛·普羅斯說:

我們願意相信存在永不消逝的愛,從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永遠在混亂和連貫、幸福與心碎之間搖擺,我們只能聽天由命。所以我們總是傾向於站在忠貞不渝的伴侶這邊……

許多現代小說反對忠貞不渝的伴侶,但即便如此也需要讓讀者的感情升溫,直至沸點。什麼才是讓故事結尾具備「淨化釋放」效果的最佳途徑,人們各抒己見。然而,也許到最後,我們會跟隨直覺結束故事。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英]理察·科恩 (Richard Cohen) 著,徐陽譯,後浪出版·大象出版社2019年12月。

相關焦點

  • 「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所有童話故事的經典結尾
    「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所有童話故事的經典結尾。可憐的灰姑娘因為無法參加晚會掉了幾顆眼淚,但是她試過5天沒吃東西嗎?那樣她就該知道什麼才應該真正大哭一場。親愛的睡美人遭到詛咒,年年月月都要在床上睡著度過。但至少她有一張床,至少還有一位白馬王子會將她叫醒。
  • 小說開篇的作用 結尾欣賞【閱讀公式】【初三&中考 小說閱讀】《一條界河》(11部外國小說最精彩的結尾)
  • 分析小說的結尾和開頭
    《項鍊》直到結尾才點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筆。如借項鍊時主人一口答應,還項鍊時主人沒有打開盒子檢查等,暗示了項鍊是不值錢的。    ③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如07海南調研題《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顯出戰爭對美好人性的摧殘,有力地控訴了戰爭的罪惡,深化了人類呼喚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題    2.分析令人傷感的悲劇結局。    ①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
  • 從此以後。從此,再無以後。. 」
    ●●●世界太大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難 如果你不知道別人的經歷 就不要妄加評判 保持起碼的善良 是你生而為人的基本素養生活需要熱情更需要自律 積極和勤奮 否則 生活只是日曆上的天數我心裡住著一個人,不敢曬,不敢想,也不敢打擾,不敢說,更不敢告訴任何人 想他了,都不敢聯繫,想忘卻忘不掉。
  • 《我是餘歡水》電視與小說結局不一樣?或許你沒品出結尾的殘酷
    電視結尾,餘歡水迎來了大翻身,當上了CEO,迎娶欒冰然,逆襲的爽快之後,也讓觀眾們感慨著這個世界,終究還是美好的。 有人說,電視的結尾處理得太過童話了,完美得有些不真實,成年人的世界,本應更貼近小說裡的結尾,戲劇而又真實,殘酷而又無奈。
  • 讓辰東絕望的一本小說,從此以後性情大變,改寫《聖墟》流小白文
    雖然網絡小說界中作家眾多,但要說最耀眼的還是那些個大神級別的寫手,他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封神之作,是網文界的中流砥柱。在這些大神級作家之上的則是赫赫有名的「中原五白」至高神存在了。辰東的文筆一般,感情戲描寫也是弱項,但腦洞出奇的大,想像力突破天際,每本小說的世界構架設定都讓人嘆為觀止,難怪有人讓他只賣設定和大綱就足夠發財了。《神墓》創新地將東西方神仙結合在一起,這本書已經完結可很多年,看這本小說的小夥伴有的從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變成了大學生,有時還會重溫一下。
  • 我的心情怎會如此地糟
    我的心情怎會如此地糟 前幾天,去年畢業的一個學生來看我。他大概知道我的脾氣,事先跟我溝通了時間。
  • 《聞香識女人》從此以後不再是一個人,心心念念的都是我們
    《聞香識女人》從此以後不再是一個人,心心念念的都是我們故事線很簡單直接,但是張弛有度中衛的人生,和查理面臨的選擇,如果他們沒有遇到對方該會有多遺憾,細節和臺詞可圈可點,被中衛演講式的表演震撼到。網上一邊倒地對他讚揚,說他讓生命的結尾變的輝煌。我們剛剛跟主角一起陷入兩難的選擇當中,突然發現自己照顧的人要自殺,要自殺的瞎子上校,帶他經歷死亡前的輝煌,頂級酒店,頂級豪車,頂級大餐,甚至玩了頂級女人,他突然意識到,與生命的選擇相比,自己的苦惱算什麼苦惱,雖然最後還是一個幸福的結局,但是中間經歷了太多離奇的遭遇。
  • 這十本沒寫完的經典小說,是怎樣結尾的?
    其中,「私人生活場景」計劃中的32部有4部只擬了提綱,完成包括《高老頭》等28部;「外省生活場景」計劃中的17部,完成包括《歐也妮·葛朗臺》等11部;「巴黎生活場景」計劃20部,完成的14部;「政治生活場景」計劃8部,完成4部;「軍隊生活場景」計劃32部,完成2部;「鄉村生活場景」計劃5部,完成3部;「哲理研究」計劃27部,完成22部;「分析研究」計劃5部,只完成1部。
  • 【小說鑑賞】小說開頭和結尾的作用——雨果·克裡茲:報復
    【知識點】小說常用開頭和結尾⑴小說常用的開頭A.設疑法(懸念法):作用是①造成懸念,引出下文,引起讀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節;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說的主題。B.寫景法。如《藥》的第一段寫秋天下半夜陰暗、悽清、恐怖的環境,暗示了小說主人公的不幸命運。
  • 一篇小說,及其兩種結尾 | 萬瑪才旦小說專欄
    一篇小說,及其兩種結尾萬瑪才旦二十歲以前,我是個文學愛好者,希望能在這方面搞出些名堂來。我漫不經心地從他手裡接過那幾頁稿紙,隨手放在旁邊的書桌上,說我不再幹這一行了,但可以抽空看看,讓他一個月以後再來取。我記得當時他是一副感激的樣子。他走之前,我們隨便談了一些跟文學無關的話題,自然也沒有談論他送來的那篇稿子。他的那篇被他稱作小說的東西我一直擱在書櫥裡,連翻都沒翻一遍,再加上他也一直沒來取,我便把那篇稿子給徹底忘了。
  • 三天後,會有喜鵲報喜的三大星座,可以遇見真愛,從此幸福一生
    當我們運氣不好身陷絕境的時候,每天傳來的只有各種壞消息,我們的情況也會變得更糟,心情也會非常的壓抑,那個時候的我們多希望可以有好消息傳來,可以讓我們喘一口氣。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話題是三天後,會有喜鵲報喜的三大星座。可以遇見真愛,從此幸福一生。
  • 《暫坐》:生活的本質,需要領悟痛苦與幸福的真諦
    上帝為了解決亞當的孤獨,從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讓二人結為夫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園裡。這是《聖經》中關於女人誕生的記載。歲月流轉,如今的現代女性,逐漸醒覺,從男人背後縱身一躍,成為獨當一面的女王。
  • 最卑賤不過感情,最涼不過人心,從此以後互不打擾
    一、在錯的時間遇見了該遇見的人,從此就再也無法轉身。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是你懂的那個人更懂你,你想的那個人更想你。一生中最幸運的是遇見了你。二、最難過的不是不曾遇見,而是遇見了,也得到了,又匆忙的失去,然後在心底留了一道疤,它讓你什麼時候疼,就什麼時候疼,你連反抗的權力都沒有。
  • 推薦四本甜寵小說:如何守護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與他成就天作之合
    各位書友大家好,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網絡小說也成為大部分老書蟲的青睞,因為它比其它書本攜帶更方便,可以讓你隨時隨地閱讀,作為一個老書蟲,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更新小說,今天給大家推薦五本躲被窩裡也要看的小說,越看越上癮。
  • 《如何寫出「抓人」的故事》丨網絡小說為何有如此的吸引力?
    首句:告訴他們你要告他們的事情故事主體:告訴他末句:告訴他們你訴過他們的事情圍繞主題展開的情節直觸心靈,最易引發讀者共鳴。比如說《知否知否?第三幕(結尾):白馬王子帶水晶鞋前來,發現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後大小合適——兩人成婚,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那麼,我們確定了開頭、中間和結尾之後,想讓故事結構更加精緻,要如何去做呢?
  • 最經典的種田文小說推薦,青山深處,布衣生活,有你足矣
    1、書名:《重生之代價》,作者:夜嘀短評:這是一篇典型的重生小說,男主上輩子被父母拋棄,從此變成一個沉默寡言、性格怪囧癖的男孩,因為生活所迫走上了歪路。感情線路上,這是一篇耽文,男主沒有遇上溫柔貼心的女主,而是碰到了命中注定的那個他,他們一起為生活奮鬥,彼此把對方放在心窩裡疼,讓生活變得溫馨甜蜜,重生的意義大概就是為了遇見他吧。
  • 「從此我們只有死別,而無生離」
    在懵懵懂懂初生情愫時,最喜歡北大才子的「幸得識卿桃花面,從此阡陌多暖春」。在郎情妾意愛正濃時,最喜歡那句俗氣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滄海桑田將要放手時,最喜歡對自己念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大概是初見對方時一見傾心最好的描述。
  • 80歲瓊瑤推全新作品集: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原標題:80歲瓊瑤推全新作品集: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80歲「愛情教主」推出全新的作品集   瓊瑤: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從25歲出版第一部小說《窗外》開始,瓊瑤筆耕不輟,代表作有《
  • 中外名著的開頭與結尾,連起來看才耐人尋味...
    結尾有詩云: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結尾:我依舊會對車夫伊凡發脾氣,依舊會同人爭吵,依舊會不得體地發表意見,依舊會在我心靈最奧秘的地方同別人隔著一道鴻溝,甚至同我妻子也不例外,依舊會因自己的恐懼而責備她,並因此感到後悔,我的智慧依舊無法理解,我為什麼要禱告,但我會依舊禱告,——不過,現在我的生活,我的整個生活,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每分鐘不但不會像以前那樣空虛,而且我有權使生活具有明確的善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