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的改變,讓消費訴求也發生相應變化,給建築設計行業帶來新思考。在為期4天的CADE建築設計博覽會上,新京報記者專訪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李存東,了解後疫情時代建築設計行業的變化趨勢。
李存東認為,材料與設備專家與建築設計師共同參與研討,並提出系統化解決方案,是推動行業設計及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此外,疫情讓居家空間、辦公空間等發生了改變,健康需求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李存東
新京報:疫情的特殊情況下,本屆博覽會有哪些亮點?
李存東:根據今年的特殊情況,本屆博覽會結合抗擊疫情與後疫情時代的行業發展,組織了醫療建築、健康人居和美麗鄉村三大主題邀請展,其中特別依託醫療建築分會組織的「新時代、新醫療、新建築」主題展區,通過密切關注抗疫期間的中國建築力量,向全世界展現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各地方艙醫院所體現出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蹟」,致敬抗疫建設工作者。
此外,特展區域首次組織了「材料的可能性」專題展區,通過建築師與材料企業的攜手合作、共同研發,打破了原來材料展只展示材料、建築師只展示設計的模式。通過兩者融合實現了「啟迪設計靈感,回歸建築本源」的博覽會願景。
新京報:系統化解決方案究竟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李存東:建築設計行業與材料行業的系統化融合是一種創意與技術的集合,即讓上下遊企業相互打通,把規劃設計、設備材料選擇到建造使用串聯起來,建築設計整體可以完成互通互融,進而避免因中間環節冗長而產生的問題。設備工程師與材料專家形成系統解決方案,可以更好地加強建築師對新材料新技術的認知,實現更多的設計創新和技術突破。
新京報:行業發展進入什麼樣的階段,設計師應該如何應對?
李存東:目前大家普遍認為建築行業已由增量發展進入到存量更新階段,這也讓「城市更新」成為焦點,需要設計師以解決更新中存在問題為導向,同時又要結合使用者的需求。建築設計師應該改變工作模式,走入生活,多與使用者密切接觸,更加深入進行設計。此外,中國建築學會也在積極推進「建築師負責制」在國內的進一步落實,以此提高建築品質,與國際接軌。建築師負責制是讓建築師主導設計,強調設計的價值,設計的引導,最後提升整個設計的品質、建築的品質,以此推動建築行業的國際化和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後疫情時代,建築行業會發生哪些變化?
李存東:在眾多行業影響因素中,數位技術的應用和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會對建築設計帶來較大影響。設計帶有主觀性,需要基於數字分析,讓感性和理性相結合。整體而言,數位化技術會給行業帶來比較大的變革。同時,疫情後,居家空間、辦公空間都會發生一些改變,人們更關注健康的需求。應對公共安全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等,都需要融入到建築設計中,這是很大的變化,關注健康是後疫情時代的一個重要方向。
新京報:面對行業現狀及未來趨勢,你有哪些建議?
李存東:建築設計師不能固守原有經驗,要不斷地學習,必須有一種更加開放的態度去應對行業變化,對設計理想的堅持要與新變化相結合,不斷地學習與實踐,創新發展。
新京報記者 張潔 圖/受訪者供圖
編輯 秦勝南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