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視訊回憶臺灣光復75周年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南京學者18日出席「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南京─臺北視訊交流」座談會。圖片來源:大公報

  「1937年我的叔父和兩個舅父慘遭侵華日軍的殺害,我本人也被日軍用刺刀戳傷了右腿。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給我們家庭帶來了支離破碎、妻離子散的不幸災難。」10月18日上午,93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在「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南京─臺北視訊交流」中痛訴血淚史。他說:「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但卻被日本侵佔了50年。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我們兩岸人民一定要銘記這共同的血淚記憶,攜手護衛和平,共創未來。」

「75年前,臺灣光復,重回祖國版圖」

臺灣省歡慶光復的歷史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75年前,臺灣光復,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版圖。這是中華民族團結抵抗帝國侵略的共同成果。兩岸之間,反日抗暴的歷史血跡始終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說,日本人從臺灣北部打到臺灣南部,殺的人比南京大屠殺還多!

  此次視訊交流主題為「銘記民族抗戰史 共護和平謀未來」,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臺灣財團法人民主文化基金會主辦,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與臺灣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協辦。視訊會議南京會場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高級記者陳旻主持,臺北會場由文化大學教授楊祖珺主持。

「臺灣人民具有熱愛祖國追求統一的光榮傳統」

臺灣省受降典禮會場的歷史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15年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出版了《臺灣光復紀實》,以時間為經、以事件和人物為緯,用近400幅圖片、5萬字,呈現了臺灣光復的歷史。該館館長馬振犢介紹道,該館出版了《館藏民國時期臺灣彙編》,首次以影印方式出版的大規模公布涉台歷史檔案。

  馬振犢說,該館集中典藏涉及臺灣問題的檔案有6千餘卷,30餘萬頁。「這些記載著臺灣人民一心嚮往祖國,克服千難萬險回歸祖國,為收復寶島臺灣出謀劃策,甚至不惜拋家別親回國投入抗戰救國的戰火,為祖國和人民英勇獻身的數不清的事例,任何人都會受到震撼和感動。用影印件的方式出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檔案原貌,減少在出版過程中的信息丟失,並杜絕由於排版、印刷中疏忽所造成的人為差錯,可信度和史料價值由此得到增強。」

  「歷史充分說明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的領土,臺灣人民具有熱愛祖國追求統一的光榮傳統,兩岸的和平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馬振犢指出,民進黨當局大搞「去中國化」,切割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係,肆意歪曲歷史。該館所出版的《館藏民國時期臺灣彙編》,全部面對社會開放,「將原始記錄呈現在讀者面前,是非曲直,人民自有評判。」

「兩岸人民記取歷史教訓,如何共創未來?」

臺北市中山堂前的臺灣光復紀念碑。圖片來源於網絡

  兩岸學者當天討論的議題包括:日軍在兩岸都留下斑斑血跡,兩岸人民如何共同面對這樣的血腥記憶;面對這些共同的苦難,今日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敘述、傳承;兩岸人民記取歷史教訓之後,要透過什麼方法成為生命共同體;如何攜手護衛和平、共創未來;當下兩岸如何通過多種有效的方法,進行檔案史料「搶救性」徵集研究。

  參加視訊交流的臺灣學者有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排灣族詩人莫那能,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吳俊宏,作家、導演王正方,歷史學家郭譽孚,國際法學者邵子平等人。

  在南京視訊交流現場的學者有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抗日航空烈士樓芝文的親人陳唯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長馬振犢,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建軍等人。

跨海峽視訊:面對共同歷史,他們這樣說……

  南京:銘記歷史傷痕

  樓芝文烈士後代代表陳唯真在視訊會議現場表示,在眾多的抗日航空英烈中,樓芝文烈士是那個時代平均年齡23歲、4296名空中死士的縮影。「每到清明,我都是跟著我的父親到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在烈士名牆下鞠躬,並為樓芝文烈士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哀思。現在我會帶著我的孩子和家人一同前往,告訴他們家族中有這樣一個英勇的先輩。這是我們後輩無法割捨的血脈和不能忘卻的記憶。」

  臺灣:汲取歷史教訓

  臺灣排灣族詩人莫那能表示,「很高興有這麼多人還記得臺灣光復,身為臺灣原住民,我認為臺灣與大陸同胞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只有兩岸和平才能讓臺灣永續發展。」臺灣青年學者張宗坤則表示,「期待未來兩岸在口述歷史方面進行更多的合作」。臺灣嘉義大學應用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認為「歷史悲劇不能重蹈覆轍,而是要從過去的錯誤中解放出來,汲取經驗教訓。」臺灣歷史學家郭譽孚提出,「學界與教育界應質疑並重新驗證日據時代的史料,呈現真實的臺灣史,才能延續光復臺灣的精神。」

  會議的臺灣主辦方表示,「光復節」在臺灣已逐漸被遺忘,昔日的戰犯和劊子手甚至成為被膜拜的對象,各種篡改歷史言行大行其道。雖然兩岸人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親歷者越來越少了,但那段歷史不能被年輕一代遺忘,兩岸要繼續對檔案史料進行「搶救式」徵集研究。

    (華夏經緯綜合報導,資料來源《大公報》、《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關注兩岸婚姻家庭中的陸配力量
    圖片來源:中評社  因為被民進當局當局「關切」,第四屆兩岸婚姻家庭議題研討會沒有了兩岸視訊環節。據中評社報導,臺灣中華兩岸一家親交流協會理事長湛秀英透露,今年邀請學者與會指導,有人特別詢問是否會進行「兩岸視訊」會議?在得知、確定座談會沒安排「兩岸視訊」時,才鬆了口氣答應出席。
  • 兩岸團體共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據新華社臺北10月18日電(記者 傅雙琪 吳濟海) 臺灣光復75周年前夕,海峽兩岸歷史學者、相關研究專家、親歷者及其家屬18日在臺北和南京兩地舉辦網絡視頻連線座談會,回顧兩岸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紀念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到祖國懷抱,呼籲兩岸人民銘記這共同的血淚記憶,共護和平謀未來。
  • 島內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張安樂:臺灣需要再度光復
    75年後的今天,民進黨當局卻在島內塑造「去中」「反中」的文化氛圍,刻意淡化,試圖抹去臺灣光復的歷史,以致於許多臺灣年輕人甚至遺忘了臺灣光復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為此,島內多個統派團體在昨天以各種形式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活動,希望藉此喚醒民眾的歷史記憶。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相聚一堂 共論船政文化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26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在福州召開。來自兩岸17所高校的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圍繞船政與兩岸共同抗敵禦侮的主題展開研討。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在賀信中指出,抗敵禦侮、臺灣光復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兩岸民間交流的「雲端」打開式
    導語:今年以來,因爆發疫情以及臺當局惡意幹擾,兩岸民間交流困難重重,而雲端視訊交流,則為兩岸民眾的民間交流,開啟了新模式。小到,民生事務辦理,大到,上海臺北「雙城論壇」,兩岸經濟、科研、體育、學術、宗教交流等等,都可以採用視訊模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隔。疫情可以阻礙面對面,但不能阻礙兩岸同胞心連心。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我們要在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道路上努力前進。  蕭開平表示,今天處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臺灣各界人士要體認「臺獨」是絕路。我們呼籲更多臺灣人民投入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事業。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理事長吳昆財表示,全體中國人民的慘痛犧牲換來了1945年10月25日的臺灣光復。然而,如今在島內「去中國化」逆流中,光復節也被欲去之而後快。
  •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座談會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座談會新華社澳門10月24日電(記者 郭鑫)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24日在澳門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座談會。座談會上,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席崔世昌、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陸波、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吳小麗、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臺務部部長徐莽等各界代表先後發言,深入交流學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體會。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統一不是選擇題,是歷史的趨勢
    「喚起臺灣人的中華民族忠魂」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海峽評論》雜誌社、「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釣魚臺教育協會」25日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慶祝大會」。「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理事長吳昆財表示,全體中國人民的慘痛犧牲換來了1945年10月25日的臺灣光復。然而,如今在島內「去中國化」逆流中,光復節也被欲去之而後快。
  • 國臺辦介紹在京舉辦「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
    人民網北京10月28日電(劉潔妍、崔越)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8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主持發布會並答問。 福建廈門衛視記者提問:我們了解到,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日前在北京舉辦,請您介紹一下舉辦這個展覽舉辦的考慮以及展出的情況?謝謝。
  •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在抗戰館舉行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辦,北京和平教育基金會、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協辦的「綠水青山待我還——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攝影展」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2020年10月2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舉行
  • 國臺辦:臺灣光復的歷史證明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陳舒、石龍洪、劉歡)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8日在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應詢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 兩岸學者齊聚上海共憶臺灣光復苦難與輝煌
    70周年活動。其中,中華統一促進黨在中山堂廣場祭祀兩岸抗日烈士英靈,祈願兩岸和平團圓,並結合各地民間信仰團體在傳統老城區舉辦巡遊活動。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中新網上海10月25日電 (記者 陳靜)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兩岸學者匯聚華東師範大學對兩岸議題進行討論。
  • 統派團體紀念臺灣光復: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兩岸和平臺灣才好
    @銳看臺灣報導 由統派團體發起的臺灣光復節遊行25日上午從75年前受降地、臺北市中山堂開拔走到凱達格蘭大道,200多拿著紅燈籠和青天白日旗,齊聚在中山堂前的抗日紀念碑紀念這重要的日子。勞動黨籍新竹縣議員羅美文致詞時表示,如果沒有出來遊行,臺灣街頭靜悄悄,好像沒有這段歷史。
  • 國臺辦: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
    有記者提問說:請發言人介紹一下近期大陸方面隆重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相關情況,以及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之下舉辦這些紀念活動有何重要意義?謝謝。朱鳳蓮回答說,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
  • 國臺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線上展館預計於本月內上線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劉潔妍、蘇纓翔)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3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主持發布會並答問。福建廈門衛視記者提問:「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目前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已經兩個多月了,請問展覽的哪個部分最受觀眾們歡迎?
  • 700人聚集臺南紀念臺灣光復75年 現場五星紅旗飄揚
    據臺灣中時報導,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10月18日上午,約700多位來自全臺各地的民眾,在臺灣人民共產黨總理林德旺的號召下,群聚於臺南市新營區太南裡舊廍遊行,提前慶祝臺灣光復節。與會民眾感念中國的先烈先賢浴血抗戰,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臺灣,讓臺灣人民過上「自由、民主、均富」的生活。為了成立臺灣人民共產黨,林德旺建的廟被以「違建」的名義拆除,他辦慶祝臺灣光復75周年活動,現場有警察往來監控。因為曾是「佃農之子」,他體會到光復讓農民翻身做主人翁,因為是臺商,他眼見兩岸此消彼長,心痛臺灣人民被騙而不自知。
  • 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10月25日,「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在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圖為參觀者觀展。 蔣啟明 攝「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10月2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 【2020年熱詞】線上視訊:「雲視頻」成兩岸交流新模式
    臺中市總工業會是此次廈門-臺中-金門三地視訊會議的舉辦方之一。說起用視訊形式與廈門展開交流,吳桂森說,雖然疫情當前,但切斷不了兩岸同胞的感情紐帶和交流合作的迫切需求。進行視訊交流是在疫情之下,兩岸民間採取的新的交流方式。民進黨當局以為以新冠肺炎疫情為由暫停「小三通」、減少兩岸直航,就可以切斷兩岸交流。這是不可能的事。
  • 美東華人華僑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 譴責「臺獨」
    中新社紐約十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譚宏偉)中國駐紐約總領館二十六日舉行座談會,紀念臺灣光復六十周年。  六十年前的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宣告日本在臺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徹底結束,臺灣和澎湖列島終於回到祖國懷抱,雪洗了中華民族在甲午戰爭中遭受的歷史恥辱。這一天,被定為臺灣「光復節」。
  • 國臺辦: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受到廣泛關注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陳舒、劉歡、石龍洪)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3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指出,「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2020年10月25日開幕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很多觀眾在展覽留言簿和網上留言,都強烈表達了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