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學者18日出席「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南京─臺北視訊交流」座談會。圖片來源:大公報
「1937年我的叔父和兩個舅父慘遭侵華日軍的殺害,我本人也被日軍用刺刀戳傷了右腿。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給我們家庭帶來了支離破碎、妻離子散的不幸災難。」10月18日上午,93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在「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南京─臺北視訊交流」中痛訴血淚史。他說:「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但卻被日本侵佔了50年。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我們兩岸人民一定要銘記這共同的血淚記憶,攜手護衛和平,共創未來。」
「75年前,臺灣光復,重回祖國版圖」
臺灣省歡慶光復的歷史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75年前,臺灣光復,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版圖。這是中華民族團結抵抗帝國侵略的共同成果。兩岸之間,反日抗暴的歷史血跡始終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說,日本人從臺灣北部打到臺灣南部,殺的人比南京大屠殺還多!
此次視訊交流主題為「銘記民族抗戰史 共護和平謀未來」,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臺灣財團法人民主文化基金會主辦,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與臺灣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協辦。視訊會議南京會場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高級記者陳旻主持,臺北會場由文化大學教授楊祖珺主持。
「臺灣人民具有熱愛祖國追求統一的光榮傳統」
臺灣省受降典禮會場的歷史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15年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出版了《臺灣光復紀實》,以時間為經、以事件和人物為緯,用近400幅圖片、5萬字,呈現了臺灣光復的歷史。該館館長馬振犢介紹道,該館出版了《館藏民國時期臺灣彙編》,首次以影印方式出版的大規模公布涉台歷史檔案。
馬振犢說,該館集中典藏涉及臺灣問題的檔案有6千餘卷,30餘萬頁。「這些記載著臺灣人民一心嚮往祖國,克服千難萬險回歸祖國,為收復寶島臺灣出謀劃策,甚至不惜拋家別親回國投入抗戰救國的戰火,為祖國和人民英勇獻身的數不清的事例,任何人都會受到震撼和感動。用影印件的方式出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檔案原貌,減少在出版過程中的信息丟失,並杜絕由於排版、印刷中疏忽所造成的人為差錯,可信度和史料價值由此得到增強。」
「歷史充分說明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的領土,臺灣人民具有熱愛祖國追求統一的光榮傳統,兩岸的和平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馬振犢指出,民進黨當局大搞「去中國化」,切割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係,肆意歪曲歷史。該館所出版的《館藏民國時期臺灣彙編》,全部面對社會開放,「將原始記錄呈現在讀者面前,是非曲直,人民自有評判。」
「兩岸人民記取歷史教訓,如何共創未來?」
臺北市中山堂前的臺灣光復紀念碑。圖片來源於網絡
兩岸學者當天討論的議題包括:日軍在兩岸都留下斑斑血跡,兩岸人民如何共同面對這樣的血腥記憶;面對這些共同的苦難,今日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敘述、傳承;兩岸人民記取歷史教訓之後,要透過什麼方法成為生命共同體;如何攜手護衛和平、共創未來;當下兩岸如何通過多種有效的方法,進行檔案史料「搶救性」徵集研究。
參加視訊交流的臺灣學者有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排灣族詩人莫那能,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吳俊宏,作家、導演王正方,歷史學家郭譽孚,國際法學者邵子平等人。
在南京視訊交流現場的學者有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抗日航空烈士樓芝文的親人陳唯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長馬振犢,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建軍等人。
跨海峽視訊:面對共同歷史,他們這樣說……
南京:銘記歷史傷痕
樓芝文烈士後代代表陳唯真在視訊會議現場表示,在眾多的抗日航空英烈中,樓芝文烈士是那個時代平均年齡23歲、4296名空中死士的縮影。「每到清明,我都是跟著我的父親到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在烈士名牆下鞠躬,並為樓芝文烈士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哀思。現在我會帶著我的孩子和家人一同前往,告訴他們家族中有這樣一個英勇的先輩。這是我們後輩無法割捨的血脈和不能忘卻的記憶。」
臺灣:汲取歷史教訓
臺灣排灣族詩人莫那能表示,「很高興有這麼多人還記得臺灣光復,身為臺灣原住民,我認為臺灣與大陸同胞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只有兩岸和平才能讓臺灣永續發展。」臺灣青年學者張宗坤則表示,「期待未來兩岸在口述歷史方面進行更多的合作」。臺灣嘉義大學應用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認為「歷史悲劇不能重蹈覆轍,而是要從過去的錯誤中解放出來,汲取經驗教訓。」臺灣歷史學家郭譽孚提出,「學界與教育界應質疑並重新驗證日據時代的史料,呈現真實的臺灣史,才能延續光復臺灣的精神。」
會議的臺灣主辦方表示,「光復節」在臺灣已逐漸被遺忘,昔日的戰犯和劊子手甚至成為被膜拜的對象,各種篡改歷史言行大行其道。雖然兩岸人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親歷者越來越少了,但那段歷史不能被年輕一代遺忘,兩岸要繼續對檔案史料進行「搶救式」徵集研究。
(華夏經緯綜合報導,資料來源《大公報》、《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