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訊 胰腺癌是惡性程度最高的消化道腫瘤之一,5年生存率不及10%,被稱為「癌中之王」。
目前,手術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胰腺癌的手段,但由於胰腺癌早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及診斷標記物,患者就診時往往已處於病程中晚期,導致約80%的胰腺癌患者確診時已失去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機會。
來自台州的陳文先生,就是一名胰腺癌晚期患者。「作為家裡的頂梁柱,我的身體狀況影響著一家的未來,多活幾年可以為家庭更多的籌謀。」自從今年4月患病開始,他就走遍了全國各大醫院,希望能通過手術尋求一線生機。
然而,大多數醫院的醫生都判定陳文已經失去手術的機會,能熬過3個月就算不錯了,勸他「回家好好養著」。這句話,對於50歲的陳文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難道,真的沒有辦法治療了嗎?
化療+放療+手術
新輔助治療給絕症患者帶來希望
帶著最後一線希望,陳文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了浙大二院肝膽胰外科,接診的是科室副主任樓健穎教授。
經過詳細的檢查,樓健穎發現,很多醫院之所以拒絕為陳文手術,是因為他的腫瘤已經突破了胰腺本身的包膜,像「八爪魚」一般侵蝕了周圍的重要血管組織。以往,在治療「武器」單一的年代,樓健穎也會嘗試去做腫瘤切除手術。然而,通過對眾多患者的隨訪,樓健穎總結髮現:對於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強行手術不僅不能徹底清除癌細胞,還極可能加重癌細胞的擴散,加速患者的死亡。因此,對於這種中晚期的患者,樓健穎也是不建議手術的。但患者年齡不大,求生意念又如此強烈,真的要就此放棄嗎?
「沒有條件就儘量去創造條件,只要有一線希望也不能放棄,畢竟是挽救生命的事情。」思慮再三後,樓健穎綜合評估了陳文的身體情況,建議對其進行「新輔助治療」,即通過各種全身及局部治療手段,使病變縮小局限,創造條件進行手術根治切除。「我們對患者的身體進行全面檢查及評估後,發現他的胰腺癌屬於『交界可切除』,可採取輔助手段將腫瘤縮小到可切除的狀態,這樣能延續他的生命,同時也是挽救了一個家庭。」
隨即,樓健穎及其團隊聯合放射科、腫瘤內科等科室對陳文的病情進行多學科聯合診治,為其制訂了個體化的系統治療方案。更令人欣喜的是,陳文身體裡的腫瘤病灶對放化療都有敏感性,在化療5個療程後,再進行影像學評估,之後進行局部立體定向放療,達到了使腫瘤「邊界清晰」的目的,最終順利實施手術。
現在,陳文已經順利出院回家,精神很好,「與之前就診時奄奄一息,沒有力氣言語且整天窩在床上的情況判若兩人。之前一直令人望而生畏的放療和化療,也都順利地度過了。」樓健穎表示,當時看患者的情況不好,醫院也盡一切可能幫助他安排檢查及治療,整個流程算得上是無縫對接。他判斷,陳文現在不僅熬過了三個月,未來的生命甚至可以按照「年」來計算。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醫學進步可為患者爭取更長生命周期
在浙大二院肝膽胰外科,陳文並不是利用「新輔助治療」手段的特例。樓健穎曾做過粗略的統計,從2014年至今,他的團隊已經對50多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運用了該種新型診療方式,這些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超過24個月,最長的患者甚至活過了5年。
樓健穎分析,新輔助治療之所以可以讓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獲益,主要是因為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局部腫瘤縮小,降低臨床分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同時還能消滅可能存在的微轉移灶,降低術後快速復發概率。「在一些患者中,儘管術前判斷可以將病灶完全切除,但是在手術時仍有可能有癌細胞微轉移,這些人非常適合新輔助治療。」他認為,對於有轉移高危因素的胰腺癌患者,即使腫瘤可直接切除,也建議進行術前新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率、改善預後。
而對於那些轉移性胰腺癌,即便無法再採用新輔助手段治療,也不要輕易放棄。「目前我們對於腫瘤患者都會採用多學科聯合診治(MDT),進行綜合評估後,尋求最佳的治療方式,盡最大可能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時間,提高生存質量。」 樓健穎說,很多人認為胰腺癌晚期的治癒率很低,事實上,只要找對方法,選擇積極而正規的診療方式,長期生存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和器械設備的進步,胰腺癌手術的安全性有了顯著提高,圍手術期死亡率和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有了顯著下降。並且,隨著免疫療法和靶向藥物的研發進步,多學科診療手段的普及,為晚期胰腺癌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周期提供了可能。
【來源:杭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