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努魯爾虎山脈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內蒙古敖漢旗,是我國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四種史前文化的發源地。83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不同時期的古代遺址4000餘處。但是這個史前文化燦爛輝煌的文明發祥地,卻因為惡劣的生態環境,薄弱的基礎設施,脆弱的農牧產業,讓貧窮成為這裡的一記歷史符號。敖漢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萬多人,約佔總人口的7%,是內蒙古自治區貧困人口最多的旗縣,也曾是國家級貧困縣。
海澱——敖漢旗,相距500多公裡,跨越山峰平原兩相牽。2010年開始,海澱與敖漢旗正式確定兩地結對幫扶關係,先後在資金支持、項目建設、產業合作、人才支援、勞務協作等方面開展多領域幫扶工作。十年來,北京市、海澱區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8億餘元,援建項目110餘個,直接或間接受益貧困群眾2萬餘人,佔全旗貧困人口的52%,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1%。2020年2月24日,敖漢旗退出貧困縣序列。
援建「黑金」項目荒僻山溝走出貧困
敖漢旗金廠溝梁鎮總土地面積有52萬畝,耕地面積卻只有7.5萬畝。落後的交通、少有的耕地,農民只能靠傳統的玉米種植過活。全鎮轄區有8727戶、3.4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999戶、2118人。
2016年末,金廠溝梁鎮流轉土地210畝建木耳養殖基地。但由於資金不足、技術落後、人才匱乏等多種原因,產業困在規模小、效益低、帶動性不強的瓶頸中。2018年,海澱區在全市率先實現與受援地鄉鎮結對全覆蓋,四季青鎮與金廠溝梁鎮結為對口幫扶對子,累計投入資金1000萬元,新建木耳基地三處、木耳大棚150棟。在黨建聯合體的積極推動下,金廠溝梁鎮形成了赤峰市最大的木耳生產基地,獨創了購料、品種、指導、商標、檢測、銷售「六統一」運行模式和「聯合體+產業+貧困戶+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以「輸血式」的資金投入幫扶為輔,創新經營理念為這裡增添「造血」功能。結合自身在農業發展、集體經濟方面的獨特經驗和優勢,四季青鎮幫助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實行企業化管理、股份化運作,把給貧困戶的扶貧金變為入股金。收益的30%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70%用於貧困戶分紅。2019年末,敖漢旗木耳產值實現2400萬元、經濟效益300萬元,帶動近150戶、370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其中,有8個村入駐基地生產經營,每年為村集體贏得經濟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
村裡的貧困戶當上了股東,還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農閒時可以就近到黑木耳基地打工,每天100多元的收入,而且工資日結,還可以照顧家,一年下來工資收入近萬元。」金廠溝梁鎮石匠溝村村民趙鳳文對現在的生活很是滿意,且充滿憧憬:「我還想在基地的帶動下,自己建大棚養木耳,早日奔小康。」
區發改委對口支援科科長焦松濤介紹,海澱幫助受援地成功註冊了「四季香」商標,並完成產品標準認證、線上推廣工作,變單向幫扶為協同發展,最終形成產業合作閉環。據了解,四季青鎮與敖漢旗金廠溝梁鎮正在規劃設計現代農業綜合體項目。項目落地後,不再是單純結對幫扶項目,而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深化區域合作,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鑑共同發展,成為京蒙扶貧協作助力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的樣板工程。
與此同時,海澱區持續推動扶貧協作工作向基層延伸,支持結對鄉鎮、蘇木建設了冷棚育苗室、千畝食用菌扶貧產業園冷庫、寶國吐地瓜種薯儲存庫、移民搬遷新村主體工程、移民搬遷扶貧產業園、萬畝金絲蜜瓜扶貧產業園、農貿市場配套設施、道路、愛心超市等15個項目,並通過就業務工、產品存貯提高質量、資產收益金、壯大村集體經濟、激發內生動力等方式帶動貧困人口1738人。
蕎麥泡麵登上海澱直播平臺敖漢特產走上北京市民餐桌
7月16日,小米、蕎麥泡麵、牛板筋、牛肉醬等敖漢旗17個品類的產品,在一場「農特產品+直播+電商+助農」的直播中依次亮相。直播活動由區扶貧支援辦,區商務局、區融媒體中心主辦,赤峰市敖漢旗人民政府、北京錦繡大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協辦,海澱區和敖漢旗兩地融媒直播間同步開啟,整場直播在央視頻、快手、微博一直播、百度、知乎、今日頭條等平臺同時進行。近3小時的直播總觀看量達358萬人次。
海澱發揮電商平臺資源優勢,推動敖漢農畜產品線上銷售已經不是第一次了。5月10日,敖漢優質農副產品在「海澱區消費扶貧」快手直播活動中售賣,售賣活動在錦繡大地在線的北京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海澱分中心進行,敖漢小米、牛肉乾等優質農副產品亮相直播間,直播現場觀看人數達50.5萬人次;在「悅動海澱」活動中,海澱區領導現場下單,直播帶貨,為敖漢特色農產品代言,讓敖漢的農副產品越來越受北京市民的歡迎……2020年各項活動已助銷敖漢農副產品3186萬元。
優質的小米,要有優質的市場,在海澱的積極促動下,敖漢小米更是入選央視「國家品牌計劃」,央視多個頻道輪番播放敖漢小米扶貧公益廣告,讓敖漢小米家喻戶曉。同時,依託海澱助力搭建的海澱飲服協會對口幫扶區縣特色產品推介會、北京農業嘉年華、北京消費扶貧雙創中心公益直播盛典、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開通了敖漢優質特色農畜產品進京綠色通道。
敖漢小米、沙棘、雜糧、牛肉乾等特色優質產品更是長期在超市發、幸福超市和車客家園等品牌商家線下門店及網絡平臺進行銷售。2019年8月30日,北京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海澱分中心錦繡大地電商銷售平臺正式啟動,敖漢產品全面入駐。產銷對接開展以來,通過北京直接或協調採購、銷售敖漢特色優質農畜產品3.18億元。敖漢特色優質產品擺上首都人民的餐桌,極大提高了敖漢旗農畜產品品牌知名度,助力敖漢消費扶貧和產業發展。
焦松濤表示,海澱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摘帽後「四不摘」要求,將繼續加大對敖漢旗幫扶力度,資金和項目安排繼續突出產業、就業和消費扶貧,使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同時充分發揮海澱區科技、教育、衛生等優勢,繼續提升敖漢旗公共服務水平和農副產品競爭力。
扶貧、扶智、扶志「春風行動」讓千人就業脫貧
認真做好「傳、幫、帶」,隨著幫扶活動的不斷縱深推進,海澱、敖漢兩地人才交流培訓也同步跟進。不僅掛職幹部積極融入敖漢旗,把敖漢作為他們的第二故鄉,充分發揮協調、紐帶作用,為敖漢旗的脫貧攻堅獻計出力,海澱區與敖漢旗在開展扶貧協作中,兩地多行業、多領域同樣對接頻繁、交流緊密,廣泛開展人才交流培訓活動,極大提高了敖漢旗幹部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人員業務能力。敖漢也因海澱的幫扶而動力十足,步伐堅定。
雙方多層次、多途徑、多方位的融入,提升了格局與境界,激發了活力與動力。海澱區在切實加強項目、產業、人才幫扶交流合作基礎上,還通過勞務協作把轄區內優質的勞務市場提供給敖漢旗的富餘勞動力,尤其是貧困人口,共完成京蒙勞務協作互相對接6次,制定了京蒙勞務協作三年行動計劃,共同舉辦了3次大型招聘會。海澱—敖漢就業扶貧「春風行動」現場招聘會更是敖漢地區近10年來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招聘會。一系列活動,為敖漢人進京務工開通綠色通道,敖漢望京保安、敖漢架線工、敖漢育嬰師等勞務品牌越來越響,深受北京各行業的歡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鄉村脫貧致富帶頭人進行前沿理論和相關知識培訓,不但能夠提高自身能力,還能通過他們去影響帶動一批人走向脫貧致富之路。」海澱對口敖漢旗掛職幹部陳超表示。通過現場教學,讓參訓學員有了直觀感受,學習了解政策扶持產業、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做法和經驗,使他們獲得更深入的思考、更加高遠的視角,形成更加開拓的思路,以點帶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敖漢旗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新進展、開創新局面,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力量。
目前,敖漢旗參訓致富帶頭人39人,返鄉後帶動貧困人口140人,幫助1125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就業,其中6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京穩定就業。已累計完成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員1000多人。
健康護航小康路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為確保對口支援與疫情防控兩不誤,海澱區援助敖漢旗醫療隊主動聚焦工作推動,為新一輪對口支援工作按下「加速鍵」。
敖潤蘇莫蘇木是敖漢旗唯一以蒙古族為主的牧區,牧民求醫問藥非常不便。為提高當地百姓就醫體驗和就醫獲得感,近日,來自北京多家醫院的醫務人員在敖潤蘇莫蘇木開展義診服務,並深入到貧困戶家中看病問診。義診活動持續4天,義診牧民約200餘人,為當地貧困戶和農牧民捎去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義診過程中,來自海澱區婦幼保健院的王曉玲接待了一名來自固日班毛都嘎查的貧困戶,這位老人血壓測量結果高達240/140毫米汞柱。鄉村醫生介紹,之前已經給患者試過好幾種降壓藥,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老人也沒有去醫院系統檢查和治療的條件。隨後,王曉玲給患者進行了詳細的床旁超聲檢查,發現她是因為腎臟病變引起的腎性高血壓。找到了血壓高的原因,當地醫生也就能夠對症治療。
義診活動打通了群眾看病就醫「最後一公裡」,而駐紮當地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工作的北京醫護人員,則是患者的「定心丸」。
67歲的王國軍因左上肢突然無力無法握物上舉,偶然聽說北京專家在敖漢旗蒙醫中醫醫院針灸科坐診,便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走進了李明愛醫生的問診室。李明愛是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醫生,經一系列檢查,他為老人制定了一套針灸治療方案,沒想到僅兩次治療後,王國軍就能洗臉自如,十次後便與常人無異了。小小的病例帶來了轟動效應,自此每天找李明愛診治的患者多達上百人。為保證診療質量,醫院不得不限號,這是從來沒有的事。李明愛還根據當地寒冷環境所導致的寒溼痺病開發了毫火針療法,療效明顯。
治好的患者越來越多,當地醫生主動來找李明愛進修跟診學習。一位50多歲的副主任醫師還主動提出配合李明愛當護士打下手。「開始我還有些忐忑,副主任醫師跟我學習,我能帶給她什麼呢?後來通過談話,我深刻感覺到基層醫生對知識的渴望,對醫療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但限於地域和各種因素無法外出學習。我的到來重新燃起了他們的希望,他們這種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更加堅定了我幫扶的信念。」為了更快更好地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高質量醫療隊伍,李明愛在臨床中採取示範帶教的方式,手把手教學,邊治療患者邊向大家講授相關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為敖漢旗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質醫療隊」,是海澱醫療幫扶工作的共同目標。2019年以來,海澱區在敖漢旗當地培訓醫護專業技術人才299人次,在京培訓醫療技術人才11人次,2020年計劃在京培訓16人次。並通過人才選派、實務培訓、遠程診療、專家巡診等方式,有效提升敖漢旗相關醫療機構的管理水平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僅如此,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海澱區婦幼保健院、羊坊店醫院、上地醫院多次選派各科室醫療專家20多人進駐敖漢旗蒙醫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開展學術講座、業務培訓、教學查房、手術示教、疑難病例討論等,手把手地傳授醫務人員臨床技能和操作方法,發揮傳幫帶作用。同時針對受援醫院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推進健康扶貧內容和扶貧方式的創新,主動入村入戶為貧困群眾提供點對點義診服務,使受援醫院和當地貧困群眾真正體會到更多更精準的幫扶成效。
10年來,在海敖造血式產業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海澱區凝心聚力助貧困,奮力拼搏促經濟。目前,海澱區正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對扶貧工作再細化、更精準,通過產業幫扶、項目引進、消費扶貧、扶貧扶智、黨建幫扶等方式出實招、謀良策,助力敖漢旗脫貧致富工作駛上快車道。 (高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