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母親節,願天下所有母親節日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第十句: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這句古詩詞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母別子》,講的是母子不得不分別,白天的陽光似乎都因為悲傷而失去了光彩,哭聲中無限悽苦,悽婉哀怨,意境獨到,令人傷感。
第九句: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這句古詩詞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十五》,意思是攜母至邗溝,但家尚留在白紵,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感人至深。
第八句: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這句詩出自清代蔣士銓的《歲暮到家/歲末到家》,意思是母親愛子女的心是無窮無盡的,我在過年的時候到家,母親多高興啊!她正在為我縫棉衣,針針線線縫得密,我寄的家書剛收到,墨跡還新。一見面母親便憐愛地說我瘦了,連聲問我在外苦不苦?我慚愧地低下頭,不敢對她說我在外漂泊的境況。這首詩不知道寫出了多少離家在外打拼的人,今晚別忘了給母親打個電話,好好跟母親聊聊天。
第七句: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
這句古詩詞出自唐代孟浩然《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這句詩的意思是在未成年之前,穿著好看的衣服,在母親面前承歡。
第六句:霜殞蘆花淚溼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這句古詩詞出自宋代與恭的《思母》,全詩的意思是看到寒霜把蘆花摧殘,不禁落下了傷心的淚水,想到滿頭白髮的老母親再也不會到門口倚靠者柴門盼望我看望我了。去年五月梅雨時節,家中糧斷,只好典袈裟糴米回家,奉養母親。表達了對母親的無限思念。
第五句:慈母愛,愛幼雛。
這句詩詞出自元代楊維楨的《慈母愛》,意思是天下的母親都是慈愛的,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母親一字不識,依然是最慈愛的母親。
第四句: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這句詩出自《詩經國風·邶風·凱風》,翻譯過來是: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表達了對故鄉母親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這句詩詞出自元代王冕的《墨萱圖·其一》,全詩的意思是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每次看到這首詞,眼淚都情不自禁地流出眼眶。
第二句: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意思是:想想你們是乳燕的時代,也同樣遠走高飛,拋棄父母那時父母多麼掛念,今天你們應有體驗!這兩句詩極大的觸動了作者的內心,恨不能生一雙翅膀飛刀母親身邊去。
第一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句詩出自唐代孟郊的《遊子吟》,表達的是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世界上最痛苦的時刻莫過於母子分離的場景,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表現出來。這首詩應該是所有人都會背的一首詩吧。
最後,再祝天下母親節日快樂,身體健康,兒孫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