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喵大小姐
人的本能,總是追逐離開我們的東西,同時卻逃避追逐我們的東西。——菲茨傑拉德
20世紀,是美國小說的黃金時代,《了不起的蓋茨比》位於榜首。
2013年,同名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在美國上映,而後總共拿到了11項獎項,包括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還在豆瓣有7.9的評分。
小說很薄,但電影片長卻有141分鐘,每一幀都彰顯著影片的獨特風格、人物個性和時代風貌,視覺感極強,讓人異常驚嘆。
電影和小說一樣,講述的內容一致:男主人公詹姆斯·蓋茨本生於北達科他州的貧民之家,卻有著宏大的願望,希望自己成就偉業,成為知名人物。
他人生的第一次轉折是遇到酒鬼富豪丹·科迪,他教會了蓋茨扮演紳士的能力,第二次轉折,是他從軍期間遇到了富家女黛西,與黛西的相愛再次激發了他的奮鬥欲望,因此,離開後的蓋茨比靠著黑幫的幫助販賣私酒終於成了新晉富豪。
成就偉業的夢想一直都在,但佳人在旁也是他所期待的,於是策劃和黛西的再次相遇,讓黛西離開老公,嫁給自己,這一次,蓋茨比沒有達成所願,反而給自己帶來了毀滅。
一本著作一旦誕生,就獨立於作者,獨立於時代,直接屬於每個看到的人,每一次看這部作品,我的感覺總是不一樣的,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觀感一定也是不同的。
電影雖然是以作家尼克的視角展開,但透過他的眼睛看全局,會發現電影當中的環境變化非常之多,以絢爛奪目和昏暗壓抑的色調為主,一明一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將人性的變化也蘊含在其中;裡面的每個人物都是個性化的,他們都各自追逐著自己的欲望,但也迷失其中;悲劇的結局,蓋茨比的死亡,我們的情感便更多寄托在他的身上,有惋惜,有憤怒,他的死亡也就是他的夢想落空,但這又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是整個時代的夢想化為烏有。
經典的力量在於思想傳達,《了不起的蓋茨比》之所以有強大魅力,讓裡面的每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外,更是因為它的傳遞的價值觀帶給我們更加深刻的思考。
本文將以影片情節及人物情感作為依據,從3個方面展開分析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以及其現實思考:
環境「多變化」:明與暗只在轉換之間,人性的醜惡執掌著大權
人物「個性化」:追逐欲望的人看似掌握命運,實則迷失了自我
情感「悲劇化」:悲劇的結局,是對時代背景下夢想幻滅的表達
一、環境「多變化」:明與暗只在轉換之間,人性的醜惡執掌著大權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大蕭條還遠在其後,經濟蓬勃發展,在戰爭中壓抑了許久的人們需要釋放自己的欲望,進而享樂主義的思潮迸發,就像小說作者菲茨傑拉德本人所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影片中,變化的環境刻畫中,四個地方讓我最是印象深刻,分別是尼克所在的療養院、蓋茨比家的城堡、湯姆家的祖傳庭院和灰燼之谷。對這些場所環境的描寫增加了藝術色彩,絢麗明亮的色調和昏暗憂色調的搭配,將人性的醜惡深深地嵌入其中。
療養院在電影中出現的鏡頭不多,是穿插著進行的。
電影開頭,一片寒冬的景色下,尼克身處療養院的一個封閉房間裡,隨著醫生展開對他的治療,我們看到鏡頭中絢爛的夏日紐約,美麗的沙灘,狂歡的舞會,盡情享樂的人們在釋放著無窮的欲望。
強烈的明與暗的色彩對比,將我們的思考代入其中,尼克為何陷入抑鬱的治療?這種絢爛多彩和陰暗腐朽的氣息結合,奠定了電影的基調。
隨著尼克的記憶展開,我們看到了他的暴發戶鄰居蓋茨比家若隱若現的城堡,每個周末,紐約的各界名流不請自來,紛紛來此參加盛大的party。
和蓋茨比的城堡相對的東卵區,是湯姆家中西合璧的祖傳庭院,富麗堂皇與高雅並存,透露著主人的富有和權勢,仿佛與生俱來。
兩者相較,各有內涵,但區別很大,蓋茨比家的城堡因為電影中的人物活動發生了巨大變化,由盛而衰。但湯姆家的庭院地位依舊,哪怕後來他們離開,也有僕從善後。
兩所豪宅,都因為一個人,牽動著我們的心緒。
黛西·布坎南,蓋茨比曾經愛上的女孩,因為她,蓋茨比買下了這座城堡。名為「忠貞不渝」的大門後,是一個釋放欲望的世界,每周盛大party只為了吸引她前來。
而黛西所在的祖傳庭院是一個傷心的地方,連吃飯時都有老公的情人不斷打來電話,黛西的心情可想而知。
兩所豪宅,奢華奢侈的背後是貪婪、情慾、財富和地位在其中交織,將人性的欲望刻畫的淋漓盡致。
黛西來到蓋茨比家的城堡,從她的眼神裡,蓋茨比知道她不喜歡這些人,於是城堡不再為眾人舉行盛大party,只為她一人而開,裡面的燈光一間間暗下去,暗到蓋茨比替黛西背了車禍的真相而被槍殺,黛西都不願意過來看一眼。
當輿論矛頭紛紛指向蓋茨比,曾經賓客雲集的城堡無人前來,從絢爛的顏色蛻變成腐朽的暗色。在這些色彩變換之中,是人性的醜惡在其中揮舞著,執掌著大權。
灰燼之谷,是一個更沒有色彩的地方,這裡被煤灰包裹,是一個垃圾場,紐約的人瘋狂享樂,這裡的人只能靠辛勤勞作灑下的汗水支撐著生活,這裡是湯姆的情人桃金孃住的地方,這裡也是黛西撞死了桃金孃嫁禍給蓋茨比的地方,這裡影藏著更大的罪惡,卻被上帝之眼悄悄看在眼裡。
療養院和灰燼之谷都是以暗色調出現在我們面前,一個代表意識的覺醒,一個代表思想的禁錮;蓋茨比家的城堡和湯姆家的庭院,一個是新晉富豪,一個老牌富豪;思想的碰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富豪與富豪的衝突,是新舊階級的對立,明與暗的轉換之間,是人性的醜惡在其中執掌的結果。
二、人物「個性化」:追逐欲望的人看似掌握命運,實則迷失了自我
電影中,每個人物都是立體的,他們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個性,但他們都不完美的,各有瑕疵:蓋茨比富有正派,但他的錢財來路不正、黛西美麗優雅,但她迷失於地位和財富、湯姆有著不錯的身家地位,卻道德敗壞、尼克是其中唯一一個正義的化身,但卻被時代同化,陷入精神的困擾中……
我最喜歡的兩個人物,是蓋茨比和尼克,因為他們一個因追逐欲望迷失自我,一個在追逐欲望迷失自我後,找到了解脫。這像極了我們自己的人生。
馬克吐溫說:「狂熱的欲望,會誘出危險的行動,幹出荒謬的事情來。」
我覺得蓋茨比就是這樣的存在,不然,他為何一直在追逐著過去呢?
蓋茨比曾經是一位窮小子,父母是農民,但他相信自己是上帝之子,於是他抓住自己能抓到的一切機會成長,終於成了紐約的新晉富豪。
但新晉富豪蓋茨比做這些還為了一個虛幻的夢想,他的夢中女孩黛西。
曾經,還是身無分文的軍官蓋茨比去到黛西家,被這個女孩吸引,擁有了她,但自己的地位無法娶回她。
因此蓋茨比打拼了五年,在已經結婚的黛西家對面買了一幢城堡,因為心愛的女孩喜歡跳舞,他就在每個周末舉行盛大party,然而黛西並未前來。
狂熱的追逐必然誘發危險的行動,雖然黛西的丈夫出軌,但蓋茨比的行為已經完全迷失了自己,否則以正常的價值觀,蓋茨比為何會施展報複式的行動,和湯姆一爭高下呢?
蓋茨比低估了權勢在黛西心中的地位,因此,哪怕他一路成長看似掌控著一切,卻被命運甩在了身後,他的身死換來了尼克的覺醒。
尼克也曾追逐過欲望,畢業於耶魯的他,想當一名作家,在電影中,湯姆每次介紹他時,總說他是作家,但尼克順從了時代潮流,在紐約賣起了證券。
在湯姆的影響下,尼克漸漸愛上了紐約的紙醉金迷,愛上了和他們一樣的生活。
但當黛西撞死人後不做任何回復,讓世人以為是蓋茨比所為時,尼克察覺到了一絲異樣,他生出一種蓋茨比和他們有著本質區別的想法。
電影開頭,有這樣一段話:
在我年紀還輕、涉世未深時,父親曾告誡我:「多發掘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因此,我從不對他人妄加評判,但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期間,著名作家歌德的名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故事的主人公維特認為「人的天性是有限度的,能忍受到一定的程度就無法忍受了」,所以他以自殺向整個時代做出抗爭。
看著尼克,又怎知,他不是呢?
蓋茨比死後,尼克無法講出真相,他邀請曾經來參加party的人,寫了信,打了電話,也無人前來,連黛西,也沒有來,甚至連一個電話也沒有。
尼克深感厭惡紐約,選擇了離開,但心裡的那根刺一直存在,人的天性有限度,他的抑鬱,就是超出了他的忍耐限度。
因此,他寫出了《The Great Gatsby》一書就是和時代的對抗。
在現代社會生活的我們,也曾一路奮勇向前,為了金錢,為了地位,為了榮譽……,不曾有過一絲停歇。
我們看似掌控了自己的命運,難道不是和電影中的人物一樣,也是在迷失的道路上一直向前走著嗎?
三、情感「悲劇化」:悲劇的故事結局,是對時代背景下夢想幻滅的表達
和《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樣,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結局都是主人公身死,如果說,維特的死亡是時代的悲劇,那麼蓋茨比呢?
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堅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這就是「美國夢」。
電影中,主人公蓋茨比經過辛苦打拼,借著黑社會的勢力販賣私酒終成一方富豪,似乎就是其中的個人代表。
蓋茨比看似一個有很好教養的人,但當湯姆揭穿了他的真實身份:
「我、尼克和貝克小姐,黛西,我們都和你不一樣,我們出身不同,血脈不同,無論你做什麼說什麼,或去偷,去做夢都無法改變,像黛西這樣的女孩……」
蓋茨比的表情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還和湯姆扭打了起來。
確實,像電影裡的尼克,希望依靠做證券交易掙錢,住的是暴發戶之間的小破房子,但是,他有著上流社會的頭銜,一樣可以獲得尊重,和湯姆玩在一起。
蓋茨比被栽贓陷害致死,導致了他的夢想幻滅,這也是美國夢的幻滅。
在當時的社會,底層人努力掙扎,腳踏實地掙錢,希望可以和上流社會的人們一樣優雅地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
桃金孃被撞死,如果警察仔細查看就能發現其中端倪,湯姆和桃金孃偷情,也有那麼多見證者,但這些都讓蓋茨比頂了鍋,反而湯姆帶著黛西遠走他處,掩蓋罪惡。
因而,蓋茨比的死亡時代賦予的,不是向時代做出的抗爭。
電影中,尼克的覺醒,寫出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時,還有一個細節,他加了「The Great」的兩個英文單詞,其中的諷刺不言而喻,這才是向時代做出的抗爭。
悲劇的故事結局,唾手可及的夢想幻滅,是時代背景下夢想幻滅的表達。
四、結語:看似贏了人生的人,實則輸給了整個世界
以整個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為歷史背景,電影中環境「多變化」、人物「個性化」、情感「悲劇化」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最為明顯的特徵,而這三個特徵也是時代的特徵:
「多變化」的環境描寫,表現了明與暗之間的轉換,這是人性在其中變化的顏色,表達了對醜惡的社會現狀的不滿;「個性化」的人物背後向我們展現了追逐欲望的人看似掌握命運,實則迷失了自我;「悲劇化」情感之間,是我們對美好的事物的強烈期待,是對時代背景下夢想幻滅的不滿。
電影中,富麗奢華、一擲千金的場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但所有的光鮮亮麗都敵不過時間,並且一去不復返。
偉大的作品屬於每一個讀者,小說作者菲茨傑拉德也可以在結尾寫成蓋茨比逃過了槍殺,黛西答應了蓋茨比和他遠走高飛,變成溫暖的結局。
但他沒有這樣做。
因為當時戰後的美國,人們的精神世界屬於無主的狀態,他們被稱為「迷惘的一代」,傳統價值觀念已經不適合戰後的世界,可是他們又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
所有的人物都迷失了,迷失於金錢、地位、享樂……,迷失於自己追求的東西。
唯一清醒的角色尼克也被時代整的不清醒了,整個時代的價值觀顛倒了過來,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雖然我們和故事裡的人物所處不同的時代,我們也沒有經歷過價值觀變革的巨大犧牲。
但就像影片中黛西和湯姆看似贏了人生,尼克和蓋茨比都被無情的人們拋棄,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時代會漸漸告訴我們答案:以蓋茨比和尼克為代表的人物形象,是我們對正義的期待,是我們對自己的期待,而黛西和湯姆則輸給了整個世界,這也是為何每看一次《了不起的蓋茨比》,都能感覺到其中的「了不起」三個字意義所在。
寫在最後,我對文章開頭這句話「人的本能,總是追逐離開我們的東西,同時卻逃避追逐我們的東西」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幸福的生活裡有人甘為前卒曾為我們探索過,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印記,更加熱愛當下的世界。
蓋茨比,確實了不起。
-完-
參考資料:《了不起的蓋茨比》
作者簡介:喵大小姐,喜歡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歡迎關注我,與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