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齡奶奶訴說艱辛裹腳故事:文明風尚來之不易,後輩珍惜美好生活

2020-12-23 蘭蘭歷史春天

十多年前,百齡差三年的奶奶去世了,是因為她纏的那雙小腳行動不便,在去菜地的路上摔了一跤,後來一直臥床不起。就在她去世前幾個月,就跟我說她這輩子最苦難的事情,那就是纏足。

奶奶小時候恰逢清朝末年,這一陋習當時是非常盛行,他的切身體會跟我說,大約在七八歲女孩子要上學的時候經,母親就開始把她的腳緊緊地用布裹住,那個時候的骨頭很嫩,肌肉剛剛長成,骨節都是很鬆,就用那三尺的布,加上長長的帶子,使這嫩骨折斷,非常的疼痛,一天到晚都哭,但沒有辦法,當哭得十分厲害的時候,母親就拿出那個從郎中醫生那裡弄來的,不知道是什麼藥水,揭開一點布條,用棉絮一點一點地塗過去,可以短時間消失疼痛,這一階段吃飯方便都是由父母抱著解決。為了怕裹好的足鬆開,母親特意做了一雙小鞋,讓自己一直穿在腳上,連晚上睡覺也不脫下來,並一再叮囑,睡覺要勾著身子睡,不要伸真睡,目的就是怕足鬆開。

直到過了好幾個月之後,才慢慢地能夠扶著床自己起來,天天倚著牆壁纖纖地行走,真的是弱不禁風,媽媽告訴她,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我也是這樣過來的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人,誰叫咱們是女孩子呢,你要是男孩子就不要纏足了。

那麼,為什麼要這麼殘忍給那小女孩子纏足呢?

在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倫理綱常根深蒂固,廣大婦女深受其害,她們受到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四大繩索的束縛,婦女在政治、經濟上毫無地位可言,處於被壓迫、被奴役、被玩弄、被卑視的地位,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陋習——纏足,它不僅使廣大婦女深受肉體被摧殘之痛苦,而且嚴重損害了婦女的身心健康。

中國婦女的纏足的習俗,起源於五代十國的時期的南唐,風行於宋明,婦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就要被迫用布帛把腳緊緊地纏裹起來,天長日久,再也不能展開,使一雙腳變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給廣大婦女帶來無盡的苦難,儘管這種陋習摧殘人的身體,但在中國封建社會,女子如果不纏足,就好象低人一等,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頭醜一天,腳醜一生,如果哪一個女子不纏足,就要一輩子被戴上醜的帽子,就要一輩子嫁不出去,到了宋代,這種纏足之風更加盛行,舉國上下,到處歌頌三寸金蓮,清朝初期,因為旗女不纏足,所以曾一度禁止纏足,但到了康熙七年(1688的)又取消了這個禁令,所以非但漢人女子根本沒有禁得了,旗女亦開始纏足,到了清乾隆朝又屢降嚴旨,不許旗女裹足,而漢人女子裹跳風風繼續蔓延。

古今中外,摧殘婦女的行為,纏足可稱為冠軍。有人曾將纏足與宦官制度稱為中國滅絕人性的兩項弊病風,實在是恰如其分。宦官制度,無非是為嚴防宮闈之亂,以維護帝王的特權,而女子裹足,除了供男子玩弄之外,其主要目的是對女子的防範措施,將女子雙足變成為畸形。纖弱難支,不便行走似也紅杏處露。在這種封建陋習影響下,女子足纏得越小越好,以至風吹欲倒為最佳,婦女纏足的陋風惡俗,在中國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嚴重地摧殘了婦女的身心,使婦女終身失去勞動能力,成為婦女勞動解放的嚴重枷鎖,千百年來,中國廣大婦女無論從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均深受其害。

正是因為纏足給中國廣大婦女如此深重的災難,所以,歷史上曾有不少有識之士對此提出譴責纏足之害,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時也曾廢除婦女纏足陋習,廣大太平天國女戰士憑著自己的一雙天足,與男士兵一樣馳騁在疆場。19世紀中後期,中國近代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們,也曾提出過馳女足的主張,但是,這些人對纏足之揭露僅僅在於對婦女地位的同情,不能超越封建道德的藩籬,而真正痛陳纏足之危害並且身體力行為解放婦女到處奔走呼喊的,當推中國近代的改良思想康有為等人。

奶奶告訴我,這纏足對富農女子天天在家有人侍候還可以,要是農村裡的天天要勞作的人,那真的是更加艱辛,到井裡打個水,到河裡洗衣服,做飯吃灶前灶背忙著家務,行動十分不便,走得又慢,可謂是苦不堪言,那時只好抱著這雙小足,天天愁眉苦臉,痛哭流涕。在村裡,有很多人因為腳小行動不方便,蹬樓梯摔,有的發生火災小腳跑不快而燒死,有的過河不便而淹死。

奶奶曾經有過一次躲避戰亂的經歷,她說那是當年鬧匪的時候,一村人都要逃亡,那情形就更是慘不忍睹,帶著孩子,牽著老弱,提著行李,路途遙遠,路又難行,特別是下雨天的泥濘之路,一雙小腳就根本無法行走,在那沿途逃命的時候,怕敵人追趕上受到凌辱,多少小腳女人在此殞命,有的上吊,有的投河,有的吃毒藥,那真的是人間最大的悲劇呀。

所以,當時中國很多有識之士,都強烈呼籲,中國要強大,必先解放婦女的纏足,從此,幫助貧苦人民翻身,解決勞動大眾的痛苦,都統稱為「解放」一詞,時至今日,想以老一輩婦女的那些艱辛,就會想起今天我們女人的幸福生活,心裡就會升騰起一股更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好地享受時代進步帶來的文明春風,更好地熱愛這個新社會,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將變成永遠美好的人間!

相關焦點

  • 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續寫英雄城市更美好的未來
    鍾南山院士說:「武漢的同學們你們好,能夠看見大家回到教室了,我很開心,說明只要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我們再大的困難也能挺得過去,你們是未來的主人,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幸福的環境。用知識當作你們的鎧甲續寫這個英雄城市,更美好的未來!」
  • 一名被退學大學生的悔悟,請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
    用心記錄生活。」 【本文選自十八木之《大學往事》】【題記】在我個人近二十年的高校工作記憶中,有一個學生的印跡始終很深刻,便如同銘刻在了記憶深處一般,久久不能忘懷,甚至歷久彌新。他說他喜歡自由,要好好規劃他的大學生活。我相信了他。
  • 【365行動】銘記新中國的艱辛探索 珍惜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
    新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是艱辛的,結果是成功的。郝志景與支部成員互動支部成員表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身為學生黨員,應銘記新中國的艱辛探索,珍惜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 「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餐桌從學生做起,讓「舌尖上的節約」風尚吹進校園
    【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餐桌從學生做起,讓「舌尖上的節約」風尚吹進校園 三角發布 三角發布微信號 sanjiaofb 功能介紹 這裡發布三角權威信息,是您了解三角的網絡「窗口」。三角最新鮮熱辣的新聞都在這裡,敬請關注!
  • 一部含淚的電影《小鞋子》教會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介紹電影《小鞋子》於在伊朗上映,並獲得了很多獎項,豆瓣得分為9.2分,當成年人看這部電影時,他們被電影中動人的情節感動得流淚,孩子們應該懂得珍惜他們來之不易的生活。《小鞋子》教會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小鞋子》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家庭,父親為了養家餬口而努力工作,但他救不了這個貧窮家庭的命運,他母親虛弱的身體再也受不了打擊了,不穩定的家庭教導兄妹為家庭做事,不要惹麻煩,因此當哥哥不小心拿了妹妹的鞋弄丟,他們可以避免被罵的同時不想讓父母傷心,他們選擇了躲起來,並想辦法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 踐行餐桌文明新風尚 以德育涵養品格
    「飯票」是我國上世紀50—60年代的特色產物,是一代人的青春回憶,更是憶苦思甜教育的有效載體,通過「飯票」的兌換,使學生更加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新學期,為深入貫徹落實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學院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酒店管理學院開展了「餐桌文明,從我做起」主題宣傳系列活動。
  • 體驗勞動艱辛,培養節約意識,這群少年真棒!
    體驗勞動艱辛,培養節約意識,這群少年真棒!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2億人,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
  • 農村老話說:「氈襪裹腳靴」是什麼意思呢?
    小編初聽到這句農村老話之時心下一派茫然,什麼叫做「氈襪裹腳靴」?似乎聽得很少。也難怪,其中一些物品離如今的生活已經有些遠了,不要說小編,就是還年長一些的人也會感到有些不知其意。後來才知道,所謂氈襪、裹腳、靴子,都是穿在腳上的東西,用來比喻彼此都一樣。氈襪,顧名思義就是氈做的襪子。在以前的那些年月當中,絲襪還沒有產生,農民們平時習慣穿著這種看起來粗糙但也結實耐穿還保暖的襪子,以如今的審美來看,花花綠綠難登大雅之堂。可在當時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也沒覺得它們有多不合潮流影響形象。可能居住於鄉村的人們對於什麼叫做美也有自己的看法與定義吧?
  • 「信義奶奶」引領牧區道德新風尚
    近年來,肅南縣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堅持在道德典型推薦、宣傳、關愛等方面多方發力,引導群眾自覺成為典型培樹工作的發起者、推動者、踐行者和受益者,有效地傳遞了社會正能量,構築了道德風尚新高地。以竇蘭英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充滿時代感、飽含正能量的先進個人和集體湧現出來,為全社會樹立了道德標杆,成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旗幟。
  • 長沙縣高橋鎮: 家風家訓引領文明風尚
    (廉政故事碑刻將造型設計為方圓結合,黑白色彩搭配,寓意「方圓有度,黑白分明」。)  高橋鎮金橋村高一組、高二組、荷花組和範林村生態移民安置區的家家戶戶門牆上都掛著統一標識的「家訓牌」。他的兒女都在稅務局上班,一直都銘記父親的教誨:「品德和才華才是伴隨一生的財富,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和工作。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得,有所不得。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生不恥。」  高橋鎮6個村(社區)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抑制鋪張浪費。每個村(社區)都有「生前孝敬老人,身後不搞排場」的典型家庭,向上向善的文明鄉風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弘揚。
  • 節約用餐 文明消費 | 開封五中舉行主題升旗儀式
    一餐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了讓同學們深刻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從小養成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良好品質。2020年9月14日開封市第五中學舉行「節約用餐 文明消費」的主題升旗儀式。開封五中高三七班侯夢菲同學做主題為「節約用餐 文明消費」國旗下演講。演講在宣傳「節約用餐,文明消費」這個主題思想的同時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一是傳承美德,二是合理消費,三是文明用餐,四是講究科學飲食。號召全體師生從每一頓飯做起,用自身的行為引領節約糧食的風尚,讓節約成為一種習慣,讓節約成為一種責任。
  • 中學學生食堂——「光碟行動」引領校園文明新風尚
    在綿陽中學英才學校學生食堂,孩子們文明就餐綿陽新聞網訊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為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隨著開學季到來,我市各級中學以校園為陣地,在確保營養餐食品安全的同時,不斷創新做法,將
  • 節約用餐   文明消費——開封五中舉行主題升旗儀式
    中新開封網9月14日訊(付海濤)一餐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了讓同學們深刻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從小養成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良好品質。2020年9月14日開封市第五中學舉行「節約用餐 文明消費」的主題升旗儀式。
  •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新風尚進校園
    為在全市廣泛掀起愛國衛生運動熱潮,8月20日,蒙自市衛生健康局以學校這一宣傳陣地為平臺,組織健康教育所到紅河州農業學校舉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新風尚」講座,通過學校這個文化窗口,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新風尚。學校師生共1120人參加講座。
  • 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 節儉之風吹入校園,三明各級文明校園開展制止餐飲浪費行動
    三明市各級文明校園積極開展各類「文明餐桌」宣傳活動,讓文明、節儉之風吹進校園,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觀念。連日來,三明市各地學校多管齊下,通過公益宣傳、環境創設、系列活動等方式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培育文明節儉新風尚。排隊等候不插隊、安靜就餐不喧鬧、珍惜食物不浪費……校園餐廳多處精心布置了文明公約,提醒大家注意節儉。
  • 開學第一課:珍惜糧食 文明餐桌
    又是一年開學季,在各所學校做好防控工作迎接學生返校的同時,「珍惜糧食、文明餐桌」也成為了眾多學生的開學第一課。在巴蜀錦園幼兒園開學第一天的課堂上,老師們用講故事、動畫片等形式生動形象地給孩子們講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隨後大家在老師的帶領下,發揮創意,通過製作宣傳畫的形式培養孩子們珍惜糧食的意識。
  • 泗縣:「光碟行動」漸成風尚 節約之風吹遍校園
    連日來,為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積極引導青少年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理念,讓厲行節儉、反對鋪張浪費成為教師、學生的自覺行為,做幸福的「光碟族」。主題教育厲行節約成風尚為更好地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泗縣各中小學文明實踐站利用國旗下講話向全體師生發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倡議,引導師生樹立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意識。
  • 安徽泗縣:「光碟行動」漸成風尚 節約之風吹遍校園
    主題教育厲行節約成風尚為更好地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泗縣各中小學文明實踐站利用國旗下講話向全體師生發出「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倡議,引導師生樹立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意識。各班開展以 「珍惜糧食、光碟行動」為主題班會,孩子們製作海報、手抄報、黑板報、講述「節約小故事」等形式,讓同學們感受農民伯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辛勞,理解爸爸媽媽為家人健康做好每一頓飯的良苦用心,爭做勤儉節約風尚的傳播者、實踐者和示範者。有的班級,孩子們把自己幻想是餐盤、飯菜,向同學們傾吐自己的心聲,用一條條標語號召大家厲行節儉、踐行光碟。
  • 五蓮縣汪湖鎮中心小學:體驗農耕生活 涵養節儉風尚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指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引導學生崇尚自然簡約的生活方式,在校園中形成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良好風尚,近日,五蓮縣汪湖鎮中心小學開展了「體驗農耕生活 涵養節儉風尚」實踐活動,讓孩子通過動手、動腦,走進自然,貼近生活,親近土地,樂享農耕,感受勞作之艱辛,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
  • 拒絕浪費 | 開學首日「光碟」成新風尚,崇川區各中小學拒絕浪費出新招
    』,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開學典禮上,崇川學校校長陸暉向全校學生發出動員令,號召全體學生對照未成年人行為準則八禮四儀中餐飲之禮「愛惜糧食、節儉用餐」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節儉教育,全面開展光碟行動,並結合文明班級、文明學生的評比,以學生、教師、家長等三方面為切入口,倡導厲行節約,讓珍惜糧食、制止浪費的理念內化為每一位學生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