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爸爸媽媽都為選寶寶的奶瓶而頭疼,奶瓶的選擇和使用很重要,畢竟奶瓶可是寶寶的貼心小夥伴。但市面上奶瓶種類太多,材質也各不相同,塑料界有PC、PP、PES、PPSU,此外還有玻璃、矽膠等其他材質,到底什麼材質對寶寶會比較好呢?塑料奶瓶能不能給寶寶使用?
先來看看塑料奶瓶瓶身的幾種材質
PP材質:
不含雙酚A,耐熱耐高溫,即使在高溫下也不會產生有毒物質,價格相對便宜但不耐用。
PES材質:
同樣不含雙酚A,安全無毒,耐熱耐高溫,關鍵還耐摔。這個我覺得等寶寶自己要嘗試抓握奶瓶喝奶的時候用會非常好,隨便怎麼摔都行。
PPSU材質:
這個日本、歐美國家的小孩用的好多,奶瓶本體為茶色,偏黃,可以反覆高溫煮沸,蒸汽消毒,醫院的真空高壓消毒,微波爐加熱消毒及藥液消毒。同時,它還有pes材質耐摔的特性,所以也不怕摔。當然,不含雙酚A是肯定的了。
玻璃奶瓶:
玻璃奶瓶的優點是安全性佳、耐熱性佳,且不易刮傷、不易藏汙垢、好清洗,而且價格也不貴,適合需要多次吃奶的新生兒使用。玻璃奶瓶的缺點就是除了強度不夠,易碎,因此適合在家裡由媽媽拿著餵寶寶。
塑料奶瓶輕便,三個月之後可以給寶寶使用塑料奶瓶。塑料奶瓶的幾種材質中PP奶瓶最常見,性能也好,是塑料奶瓶的首選。PES與PP一樣擁有眾多優點,而且更容易清洗耐用,接近玻璃的優點,不過其價格比較貴。如何不考慮價格因素的話,只考慮安全耐用,那麼新材料PPSU最安全,比PC更易洗、耐用,幾近於玻璃。但是PPSU奶瓶價格比較貴,同時可供選擇的品牌也較少。
奶瓶是小寶寶的親密夥伴,很多媽媽在奶瓶消毒上絲毫不敢馬虎,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奶瓶的使用壽命。建議家長,如果寶寶用的是塑料奶瓶,最好每隔3個月更換一次。
塑料奶瓶要定期更換,主要是考慮到釋放出雙酚A(簡稱BPA)的問題。雙酚A存在某些不確定性或副作用,可能對兒童的發育、內分泌等產生危害。有研究顯示,兒童肥胖就與雙酚A有關。一般來說,優質的塑料奶瓶,在使用中是不會釋放出雙酚A的,比如PP、PPSU、PES等材質的奶瓶都是比較安全的,但是PC材質的會釋放出雙酚A,建議不要選擇。
提醒: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就算再好的材質也會有一定損耗。奶粉會腐蝕奶瓶,奶粉刷多次刷洗,加上高溫消毒,奶瓶壁會失去通透感,壁上也會有劃痕,刻度容易模糊不清。更重要的是,塑料奶瓶磨損老化後釋放出的雙酚A會增多。因而為了安全起見,不論哪種材質的塑料奶瓶,都建議定期更換。最好一隻塑料奶瓶不要使用超過3個月,奶嘴則要多配幾個。當然,也可以考慮用玻璃奶瓶。
那麼,今天在這裡小編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怎麼看嬰幼兒用塑料奶瓶合格不合格。
在我國,嬰幼兒用塑料奶瓶是沒有國家標準或者其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來規範的。你沒有看錯,確實沒有!當然,奶嘴是有國家強制標準的,依據標準名稱為GB28482-201《嬰幼兒安撫奶嘴安全要求》。其實,有關《嬰幼兒用塑料奶瓶》的標準,早在2020年的時候,申請意見稿就已經上報了,但是種種原因,始終未見發布實施。北測作為專業檢測機構,對於類似塑料奶瓶這種食品接觸材料檢測具有豐富的經驗儲備。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嬰幼兒用塑料奶瓶的結構應該由保護蓋、鎖緊環、奶嘴、過濾網、手柄、吸管、奶瓶容器等組成的。奶瓶容器檢測要求應該為以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聚碸類等的食品級樹脂。添加劑檢測要求應該依據GB9685中的規定來執行。感官要求主要檢測外觀缺陷及異味等。尺寸規格及容量標記和偏差都要符合要求,且標識清晰可見。塑料奶瓶的光學性能,我們主要檢測其透光率。物理性能檢測其抗壓變形能力。
有毒有害物質檢測項目
有毒有害物質是嬰幼兒用塑料奶瓶檢測項目中被大家最為關注的一項。有毒有害物質檢測指標主要有重金屬,脫色試驗、總遷移量、特定物質遷移總量等。其中重金屬主要檢測鉛、汞、總鉻、硒、砷、銻、鋇、鎘等元素的最大限量。特定遷移總量推薦檢測物質主要有2,2-二(4-羥苯基)丙烷遷移量、雙酚A、游離酚、氯乙烯、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鄰苯類增塑劑、以內醯胺等等遷移量。
雖然,嬰幼兒用塑料奶瓶沒有正式的標準可以參考。但是我們可以參考屬於同一框架下的標準體系。如GB4806.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塑料樹脂》、GB4806.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製品》來進行檢測。而且國家質監部門在對市場上嬰幼兒用塑料奶瓶抽查檢驗時,也會參考以上兩項標準進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