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介紹,2020年1—10月,我國冰箱的主營業務的收入增長為5.7%。海關總署統計,1—10月,中國冰箱累計出口5601萬臺,高於2019年全年冰箱出口量,同比增長28.3%。2020年3月起,中國冰箱出口數量和金額連續8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冰箱企業訂單「火爆」。
△《逆風飛揚》丨火熱冰箱背後的中國智造
全球首個-180°冰箱誕生
這幾個月,專注於生產醫用冰箱的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處於滿負荷運轉狀態。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曲耀輝告訴中國之聲記者,企業今年同樣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一季度是非常艱難的一個時候,我們復工以後大概是不到30%的人員回來了,一共100多人。」曲耀輝說,公司所有人員都要下車間,兩條生產線才勉強維持運轉。
△中科美菱生產線上的醫用冰箱 (總臺央廣記者譚朕攝)
今年四月份,為了提高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補齊公共衛生領域短板。國務院發文要求三級綜合醫院需要建立符合生物安全二級及以上標準的臨床檢驗實驗室,具備獨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能力。曲耀輝說,他們生產的低溫儲存設備就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在承接了多個省份疾控中心的訂單後,中科美菱在九月份就完成了去年一年的產值。
曲耀輝說:「(今年)三季度結束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已經幹完(相當於)2019年全年的活了。預計2020年的收入同比會增長60%以上,淨利潤可能會同比增長100%以上。」
△中科美菱車間生產線 (總臺央廣記者 王利攝)
營收高速增長的背後是長達十多年的技術沉澱。零下18℃是大多數家用冰箱冷凍室的製冷溫度。而儲存藥品、疫苗、生物製劑的醫用冰箱往往需要更低的製冷溫度。零下40℃、零下80℃、零下164℃……從2002年開始,中科美菱不斷刷新自己的製冷極限。今年初,他們推出了世界上首款製冷能力達到零下180°的超低溫冰箱。
曲耀輝說,從零下164℃到零下180℃,這16℃,他們走了12年:「零下164℃,我們是2008年的時候就已經做到了,但是零下180℃,是一直到今年年初才做到,這個難度是很大的,它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這麼一個事情。」他表示,近年來,公司持續加大在研發端和製造端的投入,「我們也實際上時刻在準備著這個市場會有一個井噴式的爆發。」
△在實驗室接受高溫高溼檢測的超低溫醫用冰箱 (總臺央廣記者 王利攝)
△-164℃超低溫冷凍儲存箱 (受訪者供圖)
這兩天,海外一款需要在零下70℃環境下儲存的疫苗問世,國外的超低溫冰箱訂單逐漸多了起來。經過討論,中科美菱領導層決定在近期上馬一條新的生產線,以擴大產能,應對「爆滿」的訂單。
智能冰箱新需求
安徽合肥,中國新崛起的「家電之都」。在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冰箱製造基地合肥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的總裝流水線上,每18秒就有一臺冰箱下線。12月10日,這裡下線了今年的第500萬臺冰箱,年產值首次超過100億元。
△合肥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車間總裝流水線 (總臺央廣記者 譚朕攝)
在企業剛剛復工復產的二月份,還面臨著人員短缺、供應鏈不暢、物流運輸受阻等多重困擾。短短幾個月,企業在不斷自主創新中交上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朱立清:小U的智能系統怎麼樣了?測試人員:朱工,這個冰箱現在整個系統都比較穩定了。朱立清:我們來測試一下,小U,紅燒肉怎麼做?人工智慧小優:開啟菜譜語音播報,肉段洗淨切塊……」
在企業展廳,工程師朱立清正在測試智能冰箱。語音播報菜譜、遠程操控解凍、食物過期預警……當一臺冰箱連接上網絡,製冷就不再是它唯一的技能了。
△朱立清在測試智能冰箱語音交互系統 (總臺央廣記者 譚朕攝)
傳統冰箱大都只有一到兩門,體型更大、型號更多的智能冰箱給已經投產十多年的老舊生產線出了個難題。
朱立清說:「我們原有的門體生產線就是簡單的一條直線,基本上只能生產1~2個型號左右。生產完之後直接能對接到總裝線。現在這種智能產品,它的門更多了,門體更複雜了。那麼門體線怎麼去匹配總裝線?我和團隊就在想如何在老布局上面,通過技術升級去保證這種智能產品的生產。」
把原有生產線拆掉重建成本巨大,時間上也不允許。所以生產線只能改,不能拆。為此,朱立清和他的團隊先後提出了16種生產線升級改造方案。
朱立清說:「這邊就是我們運用車輛停車庫的原理在老的生產線布局上進行調整的立體庫,機械手抓取產品,運到立體庫裡面。立體庫有144個工位,可以存放144個產品。」
這個高三層、擁有144個「停車位」的立體庫在今年9月正式投入生產。通過自動化控制,立體庫可以高效完成複雜零部件的存取,實現門體生產線和總裝生產線的完美對接,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升級改造後的生產線 (總臺央廣記者 譚朕攝)
合肥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生產的500萬臺冰箱裡,有175萬臺是以智能冰箱為代表的高端冰箱,今年高端冰箱的銷售收入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工人在生產線上作業 (總臺央廣記者 譚朕攝)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冰箱專業委員會負責人王雷表示,市場需求被激活,讓國內冰箱企業長期以來在技術研發上做的儲備得以落地:「我們的冰箱企業在智能化、識別技術、信息處理技術、雲上的互聯互通技術上其實做了很多的工作。」
在她看來,疫情影響下,消費者對居家生活更加重視,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傾向選購更有品質的家電。「我們前幾年在智能技術上所做的這些開發研究工作,今年有更多的機會應用到消費者的實際生活當中去了。」
△機械臂在作業 (受訪者供圖)
海外訂單持續爆棚,產值突破最高紀錄
今年3月以來,海外疫情持續蔓延,居家隔離的民眾囤貨意願上升,帶動冰箱,尤其是大體型冰箱的需求上升。國外工廠供應鏈面臨挑戰。全球訂單向中國集中。合肥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總經理管毓賢介紹,現在工廠每天能生產兩萬多臺冰箱,即使是這樣,訂單仍然排到了明年2月份。
管毓賢說:「全球疫情這種嚴重的情況下,今年我們出口的市場訂單是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這是快速的增長。我們今年生產了500多萬臺,年產值第一次突破100億,這個也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
(今年)三季度結束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已經幹完(相當於)2019年全年的活了。
中國智造撐全球的冰箱需求
從家用電冰箱到醫用冰箱,全球冰箱市場上到處可見中國製造的身影。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冰箱專業委員會負責人王雷說:「現在的海外的疫苗,它的全產業鏈的運輸,事實上都是我們中國企業在大批量的提供這些存放疫苗的設備。現在,第一需求非常大,第二我們確實也是有這個能力。是我們一己之力撐起了全球的冰箱需求。」
中國之聲短評:
中國冰箱逆風飛揚的故事又一次證明了:「製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無論是不斷完善用戶體驗的家用智能冰箱,還是追求極限低溫的醫用冰箱,中國冰箱製造業在產業優勢領域精深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只有堅持自主創新、努力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把製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才能從「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才能使我國從「製造大國」轉為「製造強國」!
總監製丨高巖
策劃丨劉欽
審稿丨吳喆華、欒紅
記者丨譚朕、趙初楠、王利
播音丨郭鵬、劉夢雅
新媒體編輯丨韓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