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粉絲經濟的發展,CP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也開始從圈層走向大眾,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眾多年輕人把對美好情感的寄託放到了自己喜愛的CP身上,用以對抗庸常、平淡的生活,促使「巍瀾CP」、「博君一肖」成為了娛樂市場中「夏日限定」的奇蹟。
而眼下,雖然《青春有你2》已經收官,但節目中產出的CP在微博CP超話排行榜中的熱度依舊居高不下,「大虞海棠」、「凡柯」、「昕雪」都衝進了前十。
借著選秀綜藝的「東風」,「女女CP」儼然已經有了能與「男男CP」分庭抗禮之勢,但總體來看,不同性別的CP在熱度方面仍舊有非常大的落差。追根溯源,究竟哪些原因影響了粉絲對「女女CP」的熱情?本文將就此展開一些簡單的探討。
宮廷劇、選秀綜藝已經成為「女女CP」的「孵化器」?
縱觀近年來知名度相對比較高的「女女CP」,幾乎都集中在兩大「盛產地」裡:宮廷劇與選秀綜藝。
2018年,《延禧攻略》以充滿「爽感」的劇情和反套路人設成為了年度「爆款」,魏瓔珞與富察皇后組成的「令後CP」成為了大熱CP。「黑蓮花」瓔珞對皇后忠心耿耿、百般維護,皇后對瓔珞也是悉心調教,把她當成困守深宮中的熾熱希望,這種互相成全、互相理解打動了不少觀眾的心。
而在與《延禧攻略》同期「對打」的《如懿傳》中,如懿和海蘭這對CP在觀眾眼中也被「牢牢鎖死」,爾虞我詐的後宮中,二人從頭至尾真心相待,海蘭為了幫助如懿甚至不惜傷害自己,姐妹情深令人唏噓。
還有剛收官不久的《清平樂》,廣大網友紛紛表示,比起從頭虐到尾的「帝後CP」,颯爽英氣的曹皇后與溫婉識大體的苗娘子之間溫情脈脈、歲月靜好的氛圍更加「好嗑」。甚至連《甄嬛傳》也曾被網友腦補出了甄嬛X皇后、甄嬛X祺嬪、華妃X甄嬛等一系列大開腦洞的「后妃CP」。
那麼,這些「后妃CP」為什麼會讓追劇粉絲這麼「上頭」?在宮廷劇中互鬥爭寵的橋段已經屢見不鮮之後,女性觀眾開始期待「反套路」,並從一種同情的角度去看待后妃們的境遇。希望她們能夠在孤獨的圍牆下用女性的細膩互相取暖、互相理解,甚至呈現出一種更符合當代女性心理的對封建皇權、男權的反抗精神。
與宮廷劇相比,選秀節目與「女女CP」的共生關係要更加久遠。不久之前,06屆超女在《王牌對王牌》中重聚,卻意外掀起了一場互撕風波,也讓觀眾又回顧了一遍許飛、厲娜這對在比賽期間關係親密,卻最終BE的「古早CP」。
當選秀模式進入「101時代」之後,隨著網際網路與社交媒體的發展,更是催化了CP文化的進一步風靡,大家會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觀感隨意組合,每個練習生都不止一個CP。《創造101》中的大勢CP有「美宣」(孟美岐X吳宣儀)、「傅宣」(傅菁X吳宣儀)、「越涵」(楊超越X陳意涵) 等等。剛剛收官的《青春有你2》更是把CP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大虞海棠」(虞書欣X趙曉棠)、「凡柯」(林凡X陸柯燃)、「昕雪」(劉雨昕X孔雪兒)都有不少粉絲擁躉。
特別是「大虞海棠」,面對虞書欣喜感十足的「作」,耿直的趙小棠總會毫不留情地懟回去,絲毫不影響兩人的親密,這種強烈的化學反應讓兩人的CP話題度不斷攀升。畢竟一群女孩子在封閉高壓的環境下相處了幾個月,互相扶持直面困難,攜手向前走的情感絕對是真實動人的。再加上節目組有意為選手們打造人設、呈現互動,就很容易出現大勢CP。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齡女團選秀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們》還沒有播出,粉絲們就已經等不及靠腦洞組起了CP,甚至連CP名、同人文都有了不少。
總的來說,這些CP在圈層掀起大量討論後,會迅速的引起連鎖效應,使得劇集、綜藝在播出的過程中能夠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激發她們的共情,進一步助推了劇集、綜藝本身的影響力與熱度。
不是什麼樣的「雙女主」都有CP感
從《琅琊榜》到《鎮魂》《陳情令》,再到不久前上線的《民國奇探》,雙男主劇頻頻出現「爆款」,不論是「耽改」還是「非耽改」內容,都推出了不少風靡一時的「男男CP」。但相對應的,在影視方面熱度比較高的「女女CP」卻主要產自宮廷劇,幾乎沒有大爆的雙女主劇出現,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第一,國內以女性為主角的影視劇相比於歐美、日韓,在題材的選擇範圍上相對比較小,基本集中在大女主、甜寵和家庭倫理這三種上,狗血、懸浮又套路泛濫,沒有題材較為廣泛的雙男主劇符合受眾對嗑CP的審美需求。
第二,在國產劇中,大部分女性角色都有單薄且類型化嚴重的問題。或是被「女兒」、「妻子」、「母親」等身份限制,或是完全依靠男人獲得一切成為「瑪麗蘇」,沒有體現出角色本身的深度與廣度,與現代女性追求的獨立、瀟灑形象相去甚遠,更與本身帶有一點女性意識崛起、對抗男權基調的雙女主劇無法適配。
第三,雙女主未必一定代表著有CP感,合理的劇情鋪陳,精心設計的人設與互動必不可少,還有演員演技是否合格、雙方有無化學反應、能否適應彼此的節奏默契配合,只有這些元素全部齊備時,雙女主才有可能互相成就。
不過隨著女性群體話語權、購買力的與日俱增,「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已經成為了行業普遍共識,不少創作者也開始放棄以往千篇一律的套路,努力去探索當下女性觀眾的high點,嘗試用更新鮮的故事去滿足她們的幻想。例如《傳聞中的陳芊芊》就因為首次涉獵了「女尊」題材,從而以小博大,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國產影視市場中,還是有望產出好看的雙女主劇和有魅力的女性角色。例如正在拍攝中的《流金歲月》,從立項到劇照曝光,每有「動作」都會引發大量的討論。同為85後花旦的倪妮與劉詩詩,一個大氣嫵媚一個淡雅端莊,不少網友都被這個「美貌氣質」乘以二的組合吸引,看好「為妮寫詩CP」能夠在未來攜手走進觀眾的內心。
都是嗑CP,心理狀態為何天差地別?
雖然偶爾會有「令後」、「大虞海棠」這樣的「爆款」出現,但就目前來說,「女女CP」和「男男CP」在熱度上完全不屬於同一個量級,差距明顯,存在的「紅利」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通過觀察各個原創文學網站就可以發現,耽美IP無論是質量、熱度、題材豐富程度都遠超百合IP,百合題材很難出現《魔道祖師》這個量級的經典大熱作品,上遊的嚴重乾枯直接導致了下遊的影視化無法發展。
因此值得探討的是,同樣來源於二次元文化,為什麼「百合」的影響力一直難以與「耽美」比肩?從根源上來看,女性追逐「男男CP」是希望通過「排她感」來滿足自己的佔有欲,達到美覺上的享受。同時她們也希望藉此打破社會中約定俗成的情感關係模式,逃避男性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凝視」,而是反之去「凝視」男性,來獲得自己寄託幻想,誠實表達欲望的空間。
如果以此類推,「女女CP」的主要消費者應該是男性群體,但實際情況卻是,在以女性為主導的粉圈內「女女CP」的主要消費者也是女性。並且對她們來說,嗑「女女CP」的狀態和嗑「男男CP」也完全不一樣,女性群體被「女女CP」吸引,主要是因為在這些對象身上看到了自我的一部分,或是看到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繼而在她們的親暱互動之下,被一種似閨蜜又似百合情的模糊情感所打動。
這種心態導致了粉絲不會去追求我嗑的CP一定要「szd」,大部分維持在只要「發糖」就很開心,但沒有完全投入真情實感的狀態,這種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同人創作的熱情。
上圖是在同人創作基地LOFTER中,「大虞海棠」和「博君一肖」兩個tag的熱度對比,產出量差了百倍不止,而同人創作如果不夠給力,就沒法為CP本身反向輸血,進一步拉升其熱度。
可以說,從源頭到下遊,「女女CP」與「男男CP」相比幾乎沒有佔優勢的環節。但「男男CP」強大的圈粉能力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相關問題,藝人在營業過後必然會有唯粉群體為了「解綁」強行拆CP,從而引發一場又一場的「腥風血雨」。甚至連前後蔓延了幾個月,波及了無數圈子的「肖戰227事件」都與此脫不了干係。而「女女CP」正是由於熱度不夠,粉絲相對比較平和,無論是CP粉還是唯粉的氛圍都更加友好,這或許也是一種不幸中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