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新聞訊:《趕大營》是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廣播電視臺聯手打造的一部大型人文電視紀錄片,將於2019年1月1日到6日,每晚21:20在天津衛視作為「開年大戲」播出。它將首次全景式揭秘天津人「趕大營」的歷史,更為「趕大營」精神的傳播和傳承,鋪就嶄新的時代之路。它將讓中國乃至世界重新認識具有商賈基因、拓荒精神、奮發有為的天津人。
近日,紀錄片《趕大營》總導演李家森,總撰稿孫磊做客津雲,圍繞該片的創作歷程、拍攝手法等,講述了成片過程中的幕後故事和鮮為人知的艱辛歷程。
眾多珍貴歷史資料首度公開
歷時三年 精心打磨
紀錄片《趕大營》於2015年8月啟動,攝製組秉持著工匠精神,歷時三年,精心打磨,得以最終精彩呈現。總導演李家森說:「『趕大營』是一段真實的傳奇,它比比闖關東更難,比走西口更險,作為主創人員,我們能為觀眾揭秘這段歷史,是一種責任,也感到非常榮幸。」
為了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主創團隊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艱辛。由於缺乏歷史資料,他們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總撰稿孫磊多次前往新疆進行前期調研,她採訪了上百位趕大營後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隨後攝製組又先後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大英圖書館、天津博物館、天津市檔案館、天津市社科院圖書館、甘肅省檔案館、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瑞典斯文·赫定基金會查閱檔案並採訪,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很多有關趕大營的史料,都是通過紀錄片《趕大營》首次公開亮相。
在紀錄片《趕大營》中,這些珍貴史料都將與人物故事一起,為觀眾全景式揭秘天津人「趕大營」的歷史。
從零下33度到零上48度的錘鍊
帶著「趕大營」精神重走「趕大營」之路
天津商人「趕大營」,從渤海之濱的天津,走到新疆,一共走了8171裡。落地生根後,津商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疆,將生活的熱情與生命的理想,都安放在了新疆,共同呼吸、生長交融。所以《趕大營》攝製組沿著「趕大營」的足跡,帶著「趕大營」的精神上路。他們穿越百年,跨越四季,行程幾十萬公裡。從天津、內蒙、甘肅、新疆,甚至海外的瑞典、英國、美國等十多個國家,拍攝地點百餘處,光新疆就去了20多次,拍攝了35個T的高清影像素材,高達3萬多分鐘。
西出陽關,大漠蒼茫,連綿起伏的沙丘,就像大海的波濤,隨時掀起巨浪,吞噬一切生命。
肅北馬鬃山,被聯合國定為「人類生存極限之地」,到處是黑戈壁,幾乎是寸草不生。
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總面積4.7萬平方公裡。這裡峰巒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錯落。所以這也是中國最美的沙漠,號稱「上帝的曲線」。為了搶拍沙漠日出,攝製組駕車夜闖巴丹吉林,越野車幾次從70度的沙山陡坡上滑下來。
新疆阿勒泰,10年不遇的大雪,喀納斯宛如「神的後花園」。2米厚的積雪,零下33度的低溫,考驗著攝製組每個人的意志力。
埃及紅海岸邊、蘇伊士運河河畔,天津泰達主導下,這裡正在誕生一座現代化的產業新城。喜悅之餘,零上48度的高溫也炙烤著整個攝製組。
惡劣的環境對所有人都是考驗和錘鍊,總導演李家森說:「我們帶著『趕大營』精神重走『趕大營』之路,就是想用電視的表現手法重現這段歷史,拍攝一部有溫度、有氣度、有厚度的紀錄片。」
是歷史的追憶 也是時代的讚頌
將句號留在觀眾心裡
《趕大營》創作團隊一手把握內容,一手精於形式,敘事結構別致新穎、耳目一新,並巧妙結合3D動畫與情景再現等技術手段,符合當前觀眾的欣賞習慣,具有極強的觀賞性。該片匠心獨運的「講故事」,也是一大亮點。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部宏大的歷史題材的總撰稿竟然是一位85後的美女。
孫磊表示,作為年輕的創作者,剛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十分有壓力。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總撰稿孫磊力排眾議,提出打破「時空」,每集都以鮮活的、現在進行時的三到四位人物的故事開端,走向歷史,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不斷交織、層層延展,最終完成『趕大營』每一個側面的歷史講述。
對於這一想法,《趕大營》創作組展開了集中討論,最終確立了「擰麻花式」的敘事結構。在《趕大營》中,一代代津商、一個一個人物,是創作的對象,也是作品的靈魂。比如,泥人張世家的第六代傳人張宇、安文忠的嫡孫女安向陽、在絲綢之路上一走就是15年的上海攝影師爾冬強、五次重走趕大營之路的天津畫家杜明岑、新一代津商藺青等等。這部作品以一個人、一家人、一代人為載體,講述了鮮活生動的故事,勾勒了天津人的形象。
對此,總撰稿孫磊表示:「我希望《趕大營》是新的、是暖的,所以我始終關注大歷史下的個體命運,希望重建人與歷史的相遇、相知和對話。所以,我在撰稿時改變以往單線敘事的方式,採用更年輕的語態,構建一種多重故事線交叉的複合結構,多時空的生命故事螺旋交替推動故事向前發展,有機生長,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回響,展現歷史與現實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為人們認識天津、了解趕大營打開一個多重多維的空間。」
依託這種新銳的創作理念,《趕大營》實現了通過年輕人視角去回望歷史,展現現在,實現了歷史與現在的雙重回響。
總撰稿孫磊說:「《趕大營》是歷史的追憶,也是時代的讚頌。它是美的,新的,暖的,它始終關注大歷史下的個體命運,歷史紀錄片敘事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
孫磊不僅是紀錄片《趕大營》的總撰稿,還是分集導演之一,在她看來,紀錄片不僅要有影像美學,最重要的是給觀眾留下思考的空間。在第一集《萬裡戎機》中,泥人張第六代傳人張宇被「趕大營」的故事所感動。他奔波萬裡,穿越百年,來到新疆認領天津歷史中的這段遺產。紀錄片中,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在大雪中,一襲黑衣出現,他面對遠方,在風雪中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背影……這個場景如同水墨畫一般美麗,鏡頭中有大量的留白,為觀眾留下了思考。
孫磊說,最好的敘事就是讓人充滿想像的空間,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所以將每集的結尾都設計成開放式的。因為她希望「趕大營」的故事抵達觀眾心中之後,進行再度創作,有機生長,真正的句號應該在觀眾心中。
紀錄片《趕大營》將於2019年1月1號到6號每晚21:20,在天津衛視傾情上演。該片共六集,每集50分鐘,分別為《萬裡戎機》《西出陽關》《商業傳奇》《百藝進疆》《駝鈴聲聲》《絲路新夢》。(津雲新聞記者劉曉菁 攝影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