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讀不
儘管每個人都能同樣地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有機體,但絕非人人都能擁有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毛姆《人性的枷鎖》
生活中我們可能遭受著各種各樣的枷鎖,可能來自外界的評價,也可能來自自我內心的鬥爭。但是人生的歷程中非常痛苦的存在。
《人性的枷鎖》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書中主人公菲利普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尋找人生的方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經歷家庭變故、工作變換、感情糾葛、窮困潦倒等生活。
菲利普天生跛腳,也正是因此這個缺陷,他從小便受盡了嘲笑和屈辱,隨著長大更是見識了各種貧困、醜惡與死亡。但是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就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生命的意思是什麼?他又將如何尋找,並且打破自身的枷鎖,獲得重生。
菲利普從開始識字、懂事開始,伯父就為他安排了以後的生活,就連自己的信仰都是被外界強加給自己的。從順從到逐漸發現自我,他經歷著人生枷鎖的一次次折磨和突破。
情感的枷鎖
如果說在這本書中找出一個最出彩的配角,那非米德爾德莫屬,小說主人公菲利普的痛苦成長曆程中幾乎都伴隨著感情上的矛盾和掙扎,而他對米德爾德的迷戀,近乎瘋狂又不可理喻,但也讓整個故事更加的豐滿起來。
或許愛情就是如此,容易讓人迷失自己,從而維持近乎病態的感情。自己眼中的幸福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
在作者的筆下,米德爾德是一個舉止談吐粗鄙,甚至冷漠殘酷的女性。她在菲利普生活中的兩次出現,都暴露著自私庸俗的形象,甚至可以說對菲利普都是一場災難,但是面對這樣一個人,菲利普卻坦然接受,或許在他的眼中,因為自己的先天缺陷,所以自卑,而放棄了選擇的權利。菲利普還是毫不猶豫愛得上了他,即使三番五次的被現實折磨。
或許這就是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愛情的枷鎖,習慣了活在自卑中菲利普,認為愛情或許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一直忍耐著。直到他遇到真愛的時候,他才明白真正的愛情並不是那樣,不管在尋求真愛的這條道路上,他走多艱難,但結果是好的,他遇到了自己真愛,一個真正適合他的人。
愛情就是別人說什麼,自己都聽不進去,哪怕不合適,也要撞得頭破血流,但要學著及時止損。
信仰的枷鎖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菲利普為了改變自己跛腳的現狀,他逼著自己懷揣著一顆忠實的心向上帝請求,希望一覺醒來,他的腳變正常,即便是忍著寒冷,他也要做出虔誠的樣子。
然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祈禱之後,他意識到這樣也並不能解決自己的困境,最終逐漸放棄,這也是他掙脫宗教枷鎖的一個小小開始。
另一點就是身為牧師的伯父,也希望他能夠作為一個牧師,一直成績優秀的菲利普也被寄予厚望,但是他逐漸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真正的想做一名牧師。
隨著自己的閱歷的增加和知識的積累,讓她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了更深的認識,從而逐漸擺脫了伯父強加給自己的枷鎖。
以及後來他打算去巴黎學藝術,都是他逐漸發現真正的生活就是要做自己,上帝不能給於他任何東西,想要自我救贖,只有自救,聽取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才能讓自己更快樂一點。
堅強從來不是外界給予的,信仰或許可以給我們力量,但不會改變現狀,唯一有用的就是自己打破現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迎接更好的自己。
人性的枷鎖
可以說,對於人性這個問題貫穿了全書,並且穿插在愛情和宗教的枷鎖之中,直到最後一刻,菲利普在掙扎了所有的枷鎖之後,逐漸意識到其出路在哪裡。
在菲利普遇到的種種困境之中,他所遇到的人也都困在自己的各種枷鎖之中,有人沉淪,有人成長,但正是如此,也讓我們看到每個人的生活都會遇到各種困境,承受著各種壓力,困於各種枷鎖之中。
但也正是如此,讓我們嘗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之後,才能探尋生命的意義,學會由內向外打破枷鎖。
就像很多我們覺得自卑的東西,卻沒有人真正在意,即使遭受了嘲笑也是因為自己不夠自信。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打開自己緊緊封閉的心,想要被救贖唯有先自救。生命的枷鎖,從內打破是成長,從外打破是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