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以「科技大學」命名的或者簡稱為「科大」的似乎成了一種潮流、時尚與高端了,比較多。在高校改名潮的時期,「科大」成為了理工科院校改名的一種「風口」。我個人對幾所比較著名的重點的「科大」做一簡要分析:
首推就是「中科大」或者稱「中國科大」(全稱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大學成為了頂尖級名牌大學的代名詞了,也開啟了中國的「科大」命名的先河與淵源。這所大學出身高貴,名門正派,自誕生起,就沒有改過名,相對於其他的大學通過改名而轉行進入「科大」行列的,中科大可謂是根正苗紅、始終如一。中科大以理科見長,工科專業輔助,目前的人文社科專業幾乎沒有,這就是這所大學堅持和高端。
從名稱的變化來看,其他的「科大」都是「半路出家的主兒」!
國科大(全稱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中科大的兒子或者「小弟弟」,名頭也大,背景和來歷都很深厚,其和中科院、中科大的關係,我在《法律拎得清:中科院、中科大、國科大的關係》一文中已經詳細論述過,此處不做贅述。國科大乃後起之秀,後來居上,理科和新新工科超強。中科大、國科大目前都有媲美北大、清華的勢力,錄取分數高居不下。
社科大(全稱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我個人認為應該簡稱為「中社大或者國社大」比較合適)的前身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同時併合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本科教育和碩士研究生教育而成立的一所新型的社會科學大學。其實、我認為當初不應該參考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成例,取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而應該取名為中國社會科學技術大學,也許更為適宜。中國社科大的講師和教授都有「通天」的機會,因此、知識和教授的學問更加的高端和前沿,有些教員屬於高層智囊團的成員。錄取分數也是高居不下。
防科大或者國防科大(全稱為國防科技大學),帶著哈軍工的血脈,「軍工六校」之一,搬遷到湖南長沙時,名字叫做長沙工學院,後來改名為防科大。防科大被稱為「軍中清華」,軍校身份,錄取分數高且不說,同時在審查方面更為嚴格,「政審」和「身體」,就能夠刷掉一批人。
華科或者華中科大(全稱為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為華中工學院,一般的大學,在考生和國人的心理也就那麼回事兒,就是因為改名的需要合併了(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才有了今天的名氣。大家都知道醫學或者生命科學都是很容易出成果的(比如北京協和醫學院雖然是「學院」卻是在醫科方面幾乎是「罕逢敵手」,就連清華大學都得躬下腰來和她合作,得到她的允許後,才給掛了一塊牌子:清華大學醫學部,不過人家是獨立實體的,清華大學也算是借了名吧)。華中工學院聯姻同濟醫科大學才有了自己的輝煌成就。
南科大(全稱是南方科技大學)坐落於深圳經濟特區,是一所新型的大學。教員(包括講師和教授)都是很高端的,有些教授是兼職的,有些教授是面向全球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招聘的,實力不俗;招生專業和人數都很有限,但是分數不低。
上科大(全稱是上海科技大學,與之前的被合併到上海大學的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並非同一所高校)是中科院與上海市的一所合辦院校,與中科院的關係不如中科大、國科大那麼親密,只能算是「庶子」吧,即使如此,人家還是有一定的「血統」的,和南科大一樣成立不久,招生專業和人數不多,卻很高端,錄取分數不低。
以上這些科大都是大神級的存在,中科大的高端,這些高校的「跟進」,因此,科大的名稱就成為了其他高校的改名的首要參考,尤其是理工科的院校。總得蹭一蹭「科大」的名氣,似乎能夠直上雲霄一般的感覺。這就是當下。
附加的再說一說:
北科大(全稱是北京科技大學),前身為北京鋼鐵學院(大家口中的「鋼院」),其改名也許純粹為了蹭一蹭「科大」的熱度,沒想到卻成功了。
安徽有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科技學院,前身是安徽農業技術師範學院,改名成功後對學校還有有很大的益處的,雖然在一所縣城(鳳陽),招生也不算差,在蚌埠的大學城還設置了新校區;聽說下一步繼續跟進改名為「安徽應用科技大學」。看到沒?大學的改名,「科大」是一個熱度很高的、繞不過去的話題大學名稱。
改名無罪,科技遭累。中國的大學改名的高潮已經過去了,主要是教育部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問題」,掛了「降速檔」,提高了改名的門檻兒,目前的審核較為嚴格。高考實際上才是中國的「國考」,全國性的選拔人才,也是全球範圍內最為公平的一次人才選拔機制和方式,超越了全球所有的國家包括美國和歐洲。同時,這種共平度也超越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選拔人才的機制,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選擇存在很多的「暗箱」,被人們所鄙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