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商品評判缺乏規範性、信用懲戒機制缺失等問題,不少消費者在二手交易平臺遭遇交易糾紛或消費騙局。
被視為阿里零售「第三極」的C2C閒置交易平臺閒魚交出了首份成績單。9月7日,閒魚披露數據顯示,截至8月,已有超過11億人次在閒魚上發布和分享內容,從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該平臺GMV(商品成交總額)接近900億元,即將突破1000億元大關。不過,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商品評判缺乏規範性、信用懲戒機制缺失等問題,不少消費者在二手交易平臺遭遇交易糾紛或消費騙局。
比如有人曾在閒魚上購買過「地鐵員工卡」,賣家聲稱這種卡可以免費坐公交,每個月坐200次地鐵,保用3年。很多地鐵通勤客「動心」,掏出1000元至1888元不等購買,沒想到卡很快就不能用。事後因找不到投訴對象,狀告無門,被騙者陷入維權困局。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此前曾表示,「員工卡」騙局前幾年就發生過。不法分子盜用部分持卡人信息,通過非法手段偽造「克隆卡」,低價售賣。叫賣時聲稱可以用幾年,一般幾個月後就會被封號。
閒魚客服人員解釋稱,由於平臺產品數以十億計,由系統自動排查,違規商品會在系統排查的間隙上架。客服人員還表示,檢測到類似商品會進行處罰。但類似情況依舊屢禁不止。
在二手交易平臺買賣不慎被騙,該如何維權?
交易平臺缺乏行業監管
從閒魚到轉轉,從京東優品到口袋優品,大眾對閒置物品交易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電商大佬紛紛布局,二手交易市場迎來一波熱潮。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閒置物品交易規模達5000億元,並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7年中國在線二手交易用戶規模已達0.76億人,增長率為55.1%。
不過,不少買家卻吐槽在二手交易中被騙。在閒魚APP的「閒魚服務社」入口進行在線投訴,智能客服稱因二手交易平臺賣家非經營性質,無法強制賣家提供售後服務,建議買賣雙方友好協商。
以二手車交易平臺為例,有的買家買到事故車,有的車主被平臺忽悠賣車,最後卻發現車子被賣給了二手車販子。網際網路隨筆創始人蔣陽對記者表示:「最大的原因在於二手車電商行業整體不規範,平臺作為中介不能起到完善的作用,造成交易過程不透明,真實車況無法保障等問題。」蔣陽指出,新品交易平臺的渠道較固定,無論是自營官網還是通過大的電商平臺,服務比較完善,一般會有品牌商直接背書,因此出現問題的概率比較低。而二手交易電商起步晚,整個行業還處於魚龍混雜的階段,行業配套監管也難言完善。此外,二手交易鏈條更複雜,造成行業問題多發。
交易保障措施兌現不易
據了解,目前治理二手交易平臺的亂象主要依賴於平臺的自治。比如閒魚引入芝麻信用、淘寶用戶等級,還制定了閒魚公約來處理糾紛。蔣陽介紹稱,優信、瓜子、人人車等幾家主流二手車電商,針對欺詐問題都採取了一些技術上的措施,並配套相應的售後服務。
「但實際上,很多用戶反映這些保障措施不易兌現。」蔣陽建議,消費者遇到欺詐問題時,一方面要和平臺積極溝通,同時也要運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
不過,沒有專門針對在線二手交易平臺的法律條文。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競爭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兵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二手交易平臺,還是其他類型的直營或居間平臺,都是平臺,在法律這方面沒有特殊性可言。」
他指出,用戶權益受到侵害,可以通過電商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尋求救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
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電子商務法也作出規定:電商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採取必要措施,或者對平臺內經營者未盡到資質資格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並處五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在電子商務法生效之前,因欺詐籤訂的合同,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五十四條撤銷。構成詐騙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比如《刑法》第224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劉俊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網際網路再大也大不過法網。
(責任編輯:單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