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今年73歲的殷紡生是和平區南營門街綿陽道社區信華裡的一位居民,也是一位常年在社區發揮餘熱的老黨員。2009年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後,她身兼數職,以社區老年協會會長、文明引導員、讀書會志願者、樓長等身份為居民和社區服務,帶領志願者與社區高齡、空巢、獨居老人結對子,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73歲的殷紡生是和平區南營門街綿陽道社區信華裡的一位居民,也是一位常年在社區發揮餘熱的老黨員。2009年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後,她身兼數職,以社區老年協會會長、文明引導員、讀書會志願者、樓長等身份為居民和社區服務,帶領志願者與社區高齡、空巢、獨居老人結對子,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調查情況
「殷大姐退休前是老師,退休後比上班時還忙,每天上滿了弦。」近日記者來到綿陽道社區,社區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記者了解到,綿陽道社區裡有信華裡、樹德裡等多個小區,社區內老年人較多,4000餘名居民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900餘人。
「小區約四分之一的居民都是老年人。」殷紡生說起社區老年人的情況,如數家珍。2011年社區老年協會換屆,殷紡生被居民選為會長。「既然做,就要做好。」殷紡生心裡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為了做好社區老人幫扶工作,她結合原有統計資料,對社區內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重新統計,帶著志願者挨家入戶摸底,摸清了社區中高齡、獨居、空巢、失能與半失能老人的具體情況,並與80歲以上高齡獨居老人家屬籤訂了「白天有人照料,夜間有人陪伴」協議,社區志願者與19位空巢、獨居、失能老人結對子進行幫扶。
解決難題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綿陽道社區志願者與社區老人結對子,都是兩名志願者幫助一位老人。「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助老志願者只有6個人。」殷紡生說,那時候連一對一都實現不了。
人手不夠,工作就做不了?殷紡生不這麼認為。她每天入戶走訪社區高齡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殘疾人和生活有困難的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及需求後,主動與社區內3戶老人結成對子,設身處地、風雨無阻地幫助老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殷紡生和志願者的愛心溫暖了社區居民和老人家屬,很多退休後的居民主動加入了志願服務隊。
人多了,就要更好地為老人服務。針對孤寡、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感到寂寞,高齡老人易出現突發情況的現狀,志願者與老人結成了「二助一」幫扶對子,上門聊家常,幫助做家務,解決生活難題。殷紡生告訴記者,之所以採用「二助一」的幫扶方式,一是因為志願者普遍也都是退休後的中老年人,體力和精力上肯定不如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兩個人可以更好地為老人提供幫助。
情暖人心
多年來,殷紡生一直幫助社區老人。每到深秋,她都親自為老人送去親手編織的毛襪子。「殷大姐人特別好,這麼多年總看到殷大姐來買毛線,就問她您怎麼總買這麼多毛線,後來才知道她是給老人們織襪子。」說起殷紡生,附近商鋪的店員不停稱讚。
80歲的張大娘以前一直參加社區活動,為大夥服務多年。眼睛患上黃斑病變後,張大娘一隻眼睛失明,另一隻眼睛也只剩下0.1的視力。以往張大娘喜歡看京劇,但如今看不了電視,她急壞了。殷紡生得知情況後,購買了一臺智能音箱送給張大娘,還專門為張大娘存儲了很多京劇。一年夏天,暴雨過後拉薩道附近積水嚴重。為了防止老人蹚水出門買菜遇到危險,殷紡生自己花錢,多次往返菜市場為十幾戶高齡老人買好菜,又分別送到老人家中。
去年10月,殷紡生腰椎壓縮性骨折,醫生讓她臥床休養,但她卻一天沒休息,一直在社區志願者的崗位上工作著。防控疫情期間在門崗執勤,腰疼了她就用暖貼貼在腰上緩解,光暖貼就用了300多貼。社區居民說:「殷大娘退休後依然發揮著一名黨員的作用,盡職盡責為社區和老人服務,是我們的偶像和榜樣。」(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來源:今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