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華盛頓鬧市,剛度完周末的《華盛頓郵報》員工穿梭於總部大樓內,少數人則被邀請到一個會議室內。
在這裡,華盛頓郵報公司(WPO.NYSE)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唐納德·格雷厄姆(Donald E.Graham)和其侄女、報紙發行人凱薩琳·韋茅斯(Katharine Weymouth)宣布了出售《華盛頓郵報》的決定。
2.5億美元收購這份報紙及其附屬報紙的是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AMZN.NASDAQ)的創始人兼執行長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個人。亞馬遜公司並不參與這項交易。收購完成後,貝索斯將成為《華盛頓郵報》唯一所有人。
這份與《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並列為美國三大報的百年大報,就此易主於網際網路大亨。
格雷厄姆家族經營《華盛頓郵報》已經有80年,一些老員工失聲痛哭。《華盛頓郵報》的網站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這條消息《格雷厄姆家族將出售郵報》。
貝索斯,身家250億美元的全球第19大富豪,會將這份曾經揭露「水門事件」的老牌報紙帶向何方?
「有人說傳統媒體會有消亡的一天,但這個行業中的翹楚不會消亡,頂級紙媒的靈魂也不會消亡,無論其將來會通過怎樣的形式繼續存在。」《財富》雜誌總編輯蘇安迪(Andy Sewer)不久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各路媒體正走在大轉型的半路上,轉型之路通向何方還不是很確定。
支柱不再
作為典型的家族報紙,格雷厄姆家族1933年以82.5萬美元價格收購當時已破產的《華盛頓郵報》。
此後,在長達80年的歷史中,《華盛頓郵報》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政治類媒體。這份創建於1877年的報紙,曾因揭露「水門事件」、「五角大樓越戰文件」等新聞轟動全球,甚至在塑造華盛頓政治和政策上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巴菲特是華盛頓郵報公司的長期投資者,並曾長期擔任該公司的董事。
說起出售《華盛頓郵報》,華盛頓郵報公司執行長唐納德·格雷厄姆稱,這一決策已經評估了多年,「我和凱薩琳(報紙發行人)以及我們的董事會成員決定出售這份報紙,是因為在經歷了數年的報業挑戰後,我們也在考慮《華盛頓郵報》可能會找到更好、更適合這份報紙的經營者。」
格雷厄姆表示,在可預期的未來,他的這份報紙依然能做到贏利,「但我們將比維持生計做得更好。」他認為,兼具技術和商業才智的貝索斯正是《華盛頓郵報》經營者的人選,報紙的這一出售交易將符合股東的利益最大化。
《華盛頓郵報》顯然已經不是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支柱產業,只貢獻了大約14%的營收。華盛頓郵報公司主要有四大板塊業務——教育、有線電視、報紙出版、電視廣播。本報記者查詢該公司年報發現,2012年上述業務對公司整體營收的貢獻比例分別為55%、20%、14%和10%。
歸屬傳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odoch)新聞集團旗下的《華爾街日報》分析,從帳面上看,《華盛頓郵報》依然貢獻著收入,但將其剝離不會影響公司的利潤,2012年,《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報紙部門運營虧損達到5370萬美元。這份報紙的發行量也在逐年下降,2010年~2012年工作日和周日發行量分別為55.67萬份、52.37萬份、48萬份和78萬份、73.9萬份以及69.7萬份。
在報紙出版方面,除了《華盛頓郵報》,公司還擁有超過20個傳媒品牌,包括全球讀者耳熟能詳的《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和網絡雜誌《板》(Slate)。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出售的資產中,並不包括《外交政策》和《板》。
教育部門是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支柱之一,公司旗下的「楷博教育」(Kaplan)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公司之一,主營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考試準備等業務;有線電視方面,公司為美國中西部和西南地區的訂戶提供數位電視等方面的服務;電視廣播則是公司的又一項大頭業務,六家地方電視臺覆蓋了680萬戶受眾。
但正是教育和報紙出版兩項支柱業務拖了公司盈利的後腿。從華盛頓郵報公司2012年的年報來看,教育板塊的運營收入為21.96億美元,較2011年的24億美元和2010年的28億,降幅達到8%和21%;報紙出版業務2012年營收5.82億美元,2011年和2010年則分別達到6.22億美元和6.75億美元,降幅也達到5%和13%。其餘兩項業務則分別實現正增長。
新聞情結
對於這項交易,酸溜溜的聲音都來自美國很多主流報紙的記者們。
有《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問,「我是不是可以免費成為亞馬遜的升級會員了?」也有的記者說:「看起來《華盛頓郵報》值兩個沃斯(Jayson Werth,美國華盛頓全明星隊棒球運動員)。」還有的記者模仿亞馬遜系統中的促銷廣告口吻說,「貝索斯,根據你之前的訂單,你可能還會感興趣的有:《奧蘭多哨兵報》和《新聞周刊》。」
但更多的商業精英相信,貝索斯付出的2.5億美元物有所值。截至發稿時,華盛頓郵報公司周二開盤大漲近5%至595美元,亞馬遜卻微跌0.6%至299美元。
對於公司部分業務私有化是否對股東造成影響,《華盛頓郵報》人士在回複本報記者採訪時稱,除了交易公告外無更多內容透露。
「全球最受尊敬的報紙之一售價僅僅是91助手(上月以19億美元被百度全資收購)的八分之一多一點。」易凱資本CEO王冉說,「新聞普惠人類,但我相信媒體不會變成公益,新的商業模式就在前方。貝索斯這樣的人會讓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快。」
只是,「多面」貝索斯會怎樣擺弄《華盛頓郵報》還是未知數。
從他的發家史來看,這位與賈伯斯(Steve Jobs)比肩的網際網路傳奇人物有時還有些無釐頭,生長於美國西部農場的貝索斯在其蹣跚學步時就曾試圖拆除自己的嬰兒床。上世紀90年代,他完成了駕車穿越美國的壯舉(從東海岸紐約到西海岸西雅圖),在路上,他擬就了一家公司的商業計劃書,這家公司名叫亞馬遜,1994年問世。
記錄貝索斯和他的亞馬遜創業經歷的《一鍵下單》(One Click)中描述道,作為《星際迷航》的粉絲,貝索斯是個十足的太空迷,他曾因一篇《零重力是如何影響普通家蠅的老化速度》一文獲得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嘉獎。
貝索斯的另一面是控制欲。有媒體評論,貝索斯是一個「細節控」,他甚至對自己在亞馬遜新聞發布中自己出現的講話內容都要字斟句酌。
同樣不容置疑的還有他的新聞情結,2009年,貝索斯推出了一款尺寸更大的電子閱讀器,這款產品的設計旨在提供一個訂閱報紙的新方式。儘管這款產品推出時有紐約時報公司(New York Times Co.)董事長蘇茲貝格(Arthur Sulzberger)助陣,但卻從未流行起來。2011年,不死心的貝索斯又推出了Kindle Singles,媒體記者可以使用這個服務以每篇不到2美元的價格出售長篇作品。事實上,他今年還投資了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
美國媒體的報導稱,接近貝索斯的人說,他每天都使用Kindle閱讀新聞,而且還是一個書蟲,他會在與高管舉行的會議中討論領導方面的書。
「新聞媒介是富翁們顯示虛榮要購買的產品」。在美國一直有悠久的歷史,前有《洛杉磯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而就在上周,紐約時報公司宣布將旗下的《波士頓環球報》出售給美國職業棒球明星俱樂部波士頓紅襪隊的老闆亨利(John W. Henry),折扣不可謂不優厚,7000萬美元的價格遠不及10年前紐約時報公司收購付出的11億美元。
事實上,巴菲特亦是傳媒超級愛好者,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正是華盛頓郵報公司的第一大機構股東,擁有大約23%的普通股。
儘管貝索斯將為《華盛頓郵報》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仍然是未知數,但已經有市場分析指出,貝索斯可能會是一個好的《華盛頓郵報》掌門人。因為雖然他可能會把郵報當成和其他商業公司一樣經營,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但從之前他經營亞馬遜的模式來看,如果他能延續亞馬遜的那種「低利潤,求增長」的成功經驗,這可能正是目前陷於財政危機的郵報所需要的。
但也有分析說,最可怕的就是把媒體當成和其他商業一樣去經營,因為媒體最應該和其他商業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