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劉宇凡 李 婷 本報特約記者 甄 翔
號稱「北美第一IP」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以下簡稱《星戰9》)20日在北美上映,作為該系列的最新一部,同樣也是「天行者傳奇」系列的完結篇,本片開畫票房為9000萬美元,提前場票房擠進北美歷史前五。但《星球大戰》作為北美第一IP,如此票房表現只能算差強人意。《星戰9》的口碑更是慘不忍睹,專業影評網站Metacritic僅給出54分(滿分為100分)。「北美第一IP」為何會落到如此地步,在超英電影的衝擊下《星戰》系列又該如何「自救」?
「一味討好粉絲是個錯誤」
據《紐約時報》估計,該片首周票房約為1.9億美元,而2015年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首周票房達2.4億美元, 2017年的《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首周票房2.2億美元。《星戰9》是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之後推出的新三部曲的大結局,票房成績卻創下系列新低。同樣創下新低的還有本片口碑,目前《星戰9》在爛番茄網站上新鮮度僅為57%,與《星戰7》的93%和《星戰8》的91%的高分相比顯得十分刺眼。而美國民調機構CinemaScore統計的現場電影觀眾打分顯示,《星戰9》的成績僅為B+,這是星戰系列自1977年誕生以來的最低觀眾分。
美聯社稱,《星戰9》攪黃了宏大史詩的終章,編劇似乎急於將所有情節全部塞進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中,讓人覺得雜亂無章。儘管本片不夠完美,但結尾給這一IP的延續留下懸念,讓星戰迷對續集懷有期待。美國《綜藝》稱,製作方根本沒打算做一部讓自己滿意的電影,只是想辦法討好粉絲,但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星戰9》導演艾布拉姆斯近日也承認,一味討好粉絲確實是個錯誤。《好萊塢報導者》稱,《星戰》系列誕生時並無整體規劃,因此各部電影之間存在邏輯矛盾,但40年來多位電影人繼承和發揚了當年盧卡斯(《星球大戰1》導演)的恢宏想像力,《星戰9》則給這個大IP暫時畫上句號。
《星戰9》進一步撕裂粉絲群體
今年夏天,漫威經過十年布局的收官之作《復聯4》創下27.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新紀錄,而《星戰9》則有著42年的積澱,是影響了數代人的「天行者傳奇」系列的完結篇,因此與前者相比票預期房只高不低。但是與漫威的精心布局不同,迪士尼接手《星戰》之後的開發策略一直處在「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狀態下,對於新三部曲的情節發展沒有整體規劃,每一部的拍攝都交給不同導演,任憑他們自由發揮。其中《星戰8》的導演萊恩·詹森更是「放飛自我」,對星戰系列中的許多經典設定和人物形象進行顛覆,片中正反兩派多位關鍵角色「下線」,這也使得星戰的粉絲群體出現巨大分歧。
過去兩年間,星戰迷圍繞「是否接受《星戰8》的情節」在網際網路和現實中進行了多次激烈辯論。這也讓《星戰9》成了導演JJ·艾布拉姆斯的一個燙手山芋,無論是將《星戰8》的故事繼續下去還是「另起爐灶」,都註定會導致一半粉絲的流失。最終艾布拉姆斯選擇將故事拉回傳統星戰故事框架內,因此《星戰8》中的設定又遭到大幅更改,這既讓電影顯得支離破碎,又進一步撕裂了粉絲群體。
品牌價值面臨巨大挑戰
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電影市場觀眾眼中,因為對星戰系列缺少幾十年的觀影積澱,星戰IP標誌性的原力等設定顯得有些落伍。與如今銀幕上各種超級英雄相比實在不夠酷炫———美國隊長有砍不壞的盾牌,神奇女俠有真言套索,《星戰》中的各色光劍難免讓人「嗤之以鼻」。隨著好萊塢大片模式的一步步升級,在這個超級英雄橫行的時代,星戰的品牌價值正在面臨巨大挑戰。
迪士尼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向戰績顯赫的漫威借兵「支援」,目前正在北美熱播的星戰電視連續劇《曼達洛人》的劇本就是由前兩部《鋼鐵俠》的導演喬恩·費儒執筆。而漫威電影宇宙的總設計師,漫威影業的總裁凱文·費吉也答應會製作一部新的星球大戰電影,未來的星戰宇宙也有可能成為漫威電影宇宙的新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