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交易工具,它雖然在大額票值面前並不起眼,卻在很多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不少便利,而且硬幣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貨幣形制,具有顯著的中國風。
但是有一點,不知大家在使用過程中是否考慮過硬幣的正反面?就拿1991年發行的牡丹一元舉例,它有兩面,一面是面值金額「1元」加牡丹花,另一面是國徽、國名加年份,那麼哪一面才是正面呢?
按照我們的視覺習慣,應當是金額為正面,因為貨幣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換流通性,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自然是好看的、主要的、易於辨認的為正面,然而有時候固有思維並不正確。
中國貨幣史源遠流長,自最早的原始貨幣貝幣產生,至春秋戰國時期布幣、刀幣的百家齊放,再到秦始皇統一貨幣之後的整齊劃一,變成了象徵著「天圓地方」的統一形制,也包含了古人「內方外圓」的性格映射,內心方剛,但對外卻要圓潤。
貨幣內方外圓的形狀持續了兩千多年,比較有意思的是清代鹹豐年間鑄造的減重大錢,由於戰爭拖累國庫空虛,清政府才鑄造了當百、當五百、乃至當千的大面值錢幣, 實際上是財政危機的產物。
鹹豐大錢與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主題相關,它的正面是「鹹豐重寶」,而背面則是面值,這就與錢幣本身固有的屬性相矛盾了。由於鹹豐錢是歷史的一個特例,因此它也就成為一種少見的背離了我們視覺習慣的品種。
然而這種形式卻被如今的硬幣繼承了下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各種場合展示的中國硬幣,幾乎都是「背面」朝上;錢幣評級公司也是將「背面」置於上方。其實,這些「背面」才是硬幣的正面。
一枚硬幣,如果沒有官方明確,那麼則以國名、國徽或君主頭像那一面作為正面。也就是說,能夠代表國家主權的一面是正面。以我國的1元硬幣為例,其實它的正面是國徽面,而牡丹花及面值則是背面。說到這,恐怕不少人都會覺得詫異,想不到用了這麼多年硬幣,正反面還給搞混了。
自1957年發行第一枚流通硬幣開始,硬幣的正反方向大致如此。直到21世紀,中國人民銀行設計了新的版別,比如菊花一元,它的正面非常容易辨識,那就是帶有面值的那一面,而它的背面只有一朵菊花和拼音。
當然,不論硬幣的樣貌如何改變,它都是我們心中最美的設計,中國硬幣的設計特徵、設計特點、防偽特徵、券別版別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既有比肩國際的先進性,又能體現傳統民族特點,而且圖案主景所取材的花種、建築風景都是我們熟悉的,所以給我們很強的親切感。
現如今,中國的錢幣收藏行業非常火熱,從先秦刀布,秦皇半兩,兩漢五銖,至歷朝歷代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古錢幣,再到新中國已經退出流通的硬幣,都成為收藏家們愛不釋手的珍品。作為錢幣愛好收藏者,自然要了解它的正反面,了解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