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
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點子,立馬揮筆疾書,很是興奮;
但寫著寫著就「厭倦了」心想:算了、湊下字數就可以了,快點交卷……
假如你是閱卷老師,當你看到這樣的「考卷」交上來,你或許會首先感受到他的天賦所在、很有想法,但與此同時你也會很不滿他虎頭蛇尾、隨意糊弄的態度,如果是你,你會給這篇「作文」打多少分?
而今天的作品——《催眠·裁決》,就如同這樣的「作文」一般。
《催眠·裁決》的評分,從當初剛上映時的5.8分,一路「艱辛」地「爬」到了如今的6.0,算是剛剛過了及格線。
如此成績,其實也在我的意料之中,畢竟如今的港片給我們的感覺,就像是在「半死不活」的狀態中掙扎一般。
質量不差(不爛),但實數「無聊」(老套路)僅此而已!
很多人都在說,如今的港片,就張家輝和古天樂倆人的作品能拿得出手,香港電影仿佛就依靠著,兩位中老年勞模在「續命」,依舊深陷在,曾經的巔峰有多高、如今就有多寸步難行的「泥濘」之中。
雖說如今的港片被「囚禁」於「困境」之中,但資本是永不休眠的,生意得照做,電影還得照拍。
那麼如何在如今這個成熟的格局之中,開闢出那麼一絲新意,是如今所有香港電影人,要正視的問題——題材元素的&34;,算是一條出路。
港片,曾經擁有過,最完善成熟的題材類型。不管是言情、懸疑、犯罪、喜劇還是恐怖,都出過極具代表性的優秀作品。但現如今,只能依靠著偶爾摘取一兩個題材,來混搭一下,雖然不夠新意,但總比靠著「老黃曆」過日子強。
而《催眠·裁決》這部作品,就是將都市司法、犯罪、動作等元素柔和在一起的新型「產物」,雖說整部作品,還是依舊沉浸於犯罪片的格局之中,但在今年的港片中,也算得上獨樹一幟,而劇情的「硬傷」依舊沒有「治'好。
總體來說,就四個字:「喜憂參半。」
1.
集團二世祖,挪用公款、殺人滅口、栽贓陷害,但因證據不足,難以給被陷害者定罪,其父集團股東,便設局綁架了陪審員之一的「催眠師」許教授的女兒,「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許教授催眠同行的陪審員,令被陷害者定罪。
看過星爺的《少林足球》都知道,大佬謝賢想讓自己球隊贏球,他的邏輯並不是讓自己隊伍,如何提升球技,而是直接買通裁判、主辦等等,輸贏就一目了然了。
《催眠·裁決》的創意就與《少林足球》如出一轍,不學《十二怒漢》費盡心思地「說服」陪審員們,既然想要結果「一致」,那我就用非常手段,直接催眠……
2.
在我們熟知的港片中,無非是黑幫、黑道、警匪當道,即使是近些年來的港片,也不外乎是什麼反腐、臥底、販毒、這些「老掉牙」的題材。
並且基本上都是那群人,故事也是,換湯不換藥,完全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不管是《追龍2》《使徒行者2》《掃毒2》還是《反貪風暴4》都是這種觀看不用思考的爽片。當時我一直都在質疑香港編導們的創作格局。
直到《催眠·裁決》出來後,我才發現,原來香港電影人,還是願意嘗試新鮮的電影元素!
1.
六十多年前,《十二怒漢》中的Juror 8,憑藉著可敬的正義感和思維縝密的推理,以一己之力讓整個陪審團「臨陣倒戈」,從而造就了一部經典之作。
而張家輝與Juror 8的做法,極為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沒有任何同伴的幫助下,用不露痕跡地方法——催眠,來讓陪審團的成員改變自己原本的」判斷「,這部分的劇情,為作品平添了一份趣味性。
如今當我們在談論「催眠」這個話題時,我們往往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種「玄乎其玄」的東西。在我們早期的認知當中,「催眠」的手法,無非就是拿塊懷表之類的東西,在「患者」面前晃悠,使其意識模糊,繼而獲取對方,心中不可告人的一些秘密。
但在被影視作品拿來「主義」過後,「催眠」則變成了似乎是一種「法術」一般的手法,甚至成了無所不能的存在。「施法者」可以在一些細微的動作中,悄無聲息地對旁人進行催眠,工具從原來的懷表,轉變為了一條項鍊,一支筆或者是一本書,亦或是一個聲音,且這些催眠可以像病毒一般,潛伏在人們心中,需要喚醒的時候,只需要一個響指或是一個清脆的聲音即可。
2.
在作品《催眠·裁決》之中,對於「催眠」這個元素的刻畫,或許在技術層面上,沒有陳正道導演的《催眠大師》看起來那麼的「專業」,但也不至於,看起來像是張口就來的瞎編。《催眠·裁決》之中的「催眠」,其實更像是一種「攻心術」,通過對主體的深入了解,找其影響他心理變化的「開關」,繼而進行一段強烈的心理暗示,從而達到一種影響其行為的目的。
作品中張家輝對陪審團每個成員,使用了各種明面或暗地裡的催眠手法,細節之中,無不透露出作品設定的,「攻心計」。
其實,這也是在借「催眠」之手,對於人性的一種批判,貪婪、恐懼、善良、復仇等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正常判斷。
有意思的是,作品在不留餘地的暴露人性的短板同時,還不望諷刺了一把,看似完善的陪審司法體系,畢竟陪審員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弱點,就會有情緒。
這其實也是一種,對陪審團制度的隱晦質疑。
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為本部作品,也平添了不少色彩。
1.
老戲骨,秦沛飾演的林國權有幾句臺詞,將林國權被利益扭曲的人性,刻畫得淋漓盡致。當他得知自己「不爭氣」的兒子殺人後,說道:
「殺個人而已,為什麼要自己動手?」
這句話可見林國權這個角色的人性,極其扭曲!但他緊接著的一句話,更是成為了這段戲的點睛之筆:
「我對你好失望!」
一般為父者對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肯定是「變色之言」了,但林國權憤怒的原因,並不是兒子殺人,而是兒子幹壞事,留下了「尾巴」。大家可以細品一下,「我對你好失望」,這句話是不是讓這齣戲,升華了不少,堪稱如來之筆。
2.
張家輝不用說了,這些年在作品當中的演技,完全是肉眼可見般的在飆升,
導致我都開始在懷疑「化骨龍」這個角色真的是他樹立的嗎?
「肥貓」鄭則仕,在空蕩的法庭被張家輝催眠後,自己與自己「飈戲」的這場戲驚豔了不少人。
「一人分飾兩角」的對話,刻畫出了人物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或許這算不上什麼精湛的表演,但鄭則仕就憑藉他的面部表情:眉梢的抬動、嘴角臉部的肌肉顫動,將這位「愛女如寶」的人物內心衝,突刻畫得入木三分!
這場戲,不知道又驚訝到了多少人呢?
而張翰,這位「飽受爭議」的演員,在本部作品中,也終於讓我看到了「成熟」的影子,擺脫了演啥都像「富二代」的人設。
不管演技高低,他也終歸詮釋出了一位好舅舅的銀幕形象,他也讓我看到了,我們現實生活中舅舅對外甥女「溺愛」之情,並沒有誇張做作。
但「用力過度」的演技還需削弱幾分,平滑自然或許更能讓人「接受」。
1.
本部作品,對於「輕重」拿捏得並不得當,對於一些「雞肋」的場景,也用了過多的篇幅。
給我印象頗深的就是,作品花在張家輝和女兒的「父女情」之間的時間過長,因為就算是要為後續的劇情做鋪墊,也明顯的超出了一般電影「鋪墊」的正常範疇。
如同作品《功夫》一般,開場幾分鐘不到,就將整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一一介紹清楚,或許更加「驚豔」。
2.
而關於張翰與綁匪「飆車」「打鬥」」鬥智鬥勇「的「宏大場面」,其實也都可以微微的略減幾分,因為對於本部作品的「內核」其實,不用動作打戲,都能完成。
就如同在言情戲裡加入了一段,街頭槍戰一般,極為不協調,更何況追擊的也不是什麼「殺人如麻」的大盜,飆的也不是世界頂級跑車。
如果反將這些劇情,改為強化「催眠」的手法時,也許本部作品,將會是另外一番韻味在裡面。
既然我們已經大膽的創新了,何不再「大刀闊斧」一些呢?
1.
雖然作品的創意有了,但始終還不夠完美,畢竟要創新就要「突破想像」!
大多數人,看慣了國內外無數大片,驚天案局、命案懸疑。也可能是看的好片子多了、口味也逐漸變「叼」,也開始了自己的「導演夢」。
當我們在觀看《催眠·裁決》的時候,都會現象,張家輝會在什麼場合進行催眠,怎麼把控時間,催眠的細節是怎麼樣的。以至於當張家輝在意識到有攝像頭在自己周圍的時候,很多觀者包括我在內,都在幻想,他可能會隔著攝像頭將張兆輝催眠,但事與願違。
2.
在催眠各位陪審員的時候還比較中規中矩,但對於陪審員中的那位「臥底」卻是交代得雲裡霧裡,讓很多觀眾摸不著頭腦(這裡可能是某種原因刪減了,個人猜測可能和門牌號,小紙條,咖啡杯有關)。
前面提到的對張兆輝的催眠,也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誘導他聽《徘徊在日暮街角》,也沒有著重的彰顯出這首歌的「重要性」。
雖然故事的最後,張家輝終究還是催眠了張兆輝,但也僅僅是放放歌而已,效果弱化了很多,離觀者預期緊張、離奇的精彩構思,相隔天差地遠,這也許就是殘缺創意的平庸結果。
3.
當然,作品也頗為「粗糙」,比如張翰在追擊綁匪時,遭遇警察臨檢卻沒有報警,導致劫匪逃離;
又或者張家輝的富豪「親家」,這麼大的公司卻沒有一點安保措施等等。這些我們都可以忽略,但對於一部作品的嚴謹性,我們是不是該稍稍的提高一些?
本部作品的創意,仿佛讓我看到了那些,年輕而又悸動的創業者們,
在為他們「鬼點子」拍手叫好的同時,也為他們譜寫的「計劃書」,感到惋惜……
總體來說,《催眠·裁決》依舊是部中規中矩的商業片,可堪一看,但與同期上映的佳作——《少年的你》相比,就高下立判了。
最後給今日頭條點個讚吧。
拜了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