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北京市人防辦模擬召開新聞發布會。圖為主持人(左一)邀請「與會記者」提問。高飛攝
編者按 人民防空是全民性防護工作,既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近段時間以來,北京市人防辦以模擬新聞發布會為載體,著力提高人員媒體素養,在講好人防故事、凝聚各方力量方面積極探索,帶給我們些許借鑑。
一聲警報引發幾多疑問——
戰時的事平時就要說
11月24日,北京市人防辦第一次模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的第一條新聞是開展防空警報試鳴,5位發言人從法規依據、試鳴時間、注意事項等方面作了詳細介紹。沒想到,受邀點評的媒體工作人員還是對此提出不少疑問。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羅雅之問道:一位發言人說,防空警報試鳴不會影響市民正常生活,另一位發言人則說,聽到警報後要迅速停止手中工作,攜帶防護器材進入人防工程,那麼市民到底應該怎麼辦?
其他媒體工作人員也提出了問題:市民如何找到離家最近的人防工程?怎樣讓市民在短時間內準確辨識預先警報、空襲警報、解除警報三種聲音……
「警報試鳴期間,參加演練人員要快速疏散,不參加演練人員則以辨識警報聲音為主;戰時聽到防空警報,所有人員必須按照要求行動……」該辦宣傳教育處處長韓笑深有感觸地說,要不是模擬新聞發布會,很難把問題想得這麼細、這麼具體。
「通過模擬新聞發布會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戰時的事平時就要說,只有平時練著說、經常說,戰時才能說清楚、說到位。」該市人防辦副主任李春亭告訴記者,在長期和平環境下,廣大市民對人防知識關注不多、了解不夠,對此,人防部門應該主動發聲、靠前發聲。基於上述考慮,今年他們將提高全辦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媒體素養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擺上位、大力抓,現在看來,這樣安排很有必要。
記者會開到防空洞——
展示「地下長城」特色
模擬新聞發布會的地點比較特殊,是一處地下人防工程。走進會場,發言席兩側的磚砌防空洞牆壁造型引人注目,牆壁上面張貼著人民防空的方針: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以及人防部門的職責使命:戰時防空、平時服務、應急支援。這樣的環境布設傳遞出一個信號:這裡舉行的是一場人民防空專題新聞發布會。
身處人防工程,說的自然少不了人防工程的事。該辦工程處處長田志華介紹說,依據人民防空法和《北京市人民防空條例》,居住小區必須修建防空地下室,戰爭等災害來臨時,居民可進入人防工程掩蔽,人防工程就是護衛人民群眾安全的「地下長城」。
依據現場提問,新聞發言人陸陸續續回答了與工程相關的問題。一些人不會識別防空地下室與普通地下室的區別,新聞發言人告訴大家:您進入地下室後,如果看到出入口位置有一扇比較厚重的、材質一般為鋼製或者混凝土材料的門,那就是防空地下室;一些人關心人防工程的維護管理問題,新聞發言人介紹說,北京市有一支會檢查、會保養、會維修的工程管護隊伍……
儘管發言人的回答較為詳細,現場點評的媒體工作者還是指出了其中的瑕疵:對人防工程的介紹缺乏通盤考慮,給人的感覺比較零散——人民防空創立70年了,應該梳理出人防工程建設發展的基本脈絡、主要特點和典型事例,而不是簡單的零敲碎打。對此,相關發言人表示認可:應從時間、空間兩個角度入手,增加人防工程介紹的縱深感、時代感,讓受眾對「地下長城」的了解更清晰、更直觀。
好故事媒體搶著發——
聚焦百姓關注的話題
模擬新聞發布會上,信息中心主任孫健講的一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發生後,通信設施毀壞,震區與外界的聯絡一度中斷。北京市人防通信分隊在與當地人防部門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將震區音頻視頻信息傳輸給北京市電視臺,為抗震救災工作的指揮決策提供了通信保障。
「類似這樣的故事可以單發一篇稿件。」北京日報客戶端副主任張鵬點評道:一場成功的新聞發布會可以發出幾篇、十幾篇乃至幾十篇稿件,關鍵是發言人要講出引發百姓關注的故事。張鵬每年要參加數百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遇到好的故事,同行們都搶著發。」她說,最快的時候,一個故事被講完不到5分鐘,便以彈窗的形式跳到網民眼前……
張鵬傳遞出的信息,讓模擬新聞發言人的21名處室領導備感振奮:人民防空是一項群眾性工作,只要深入挖掘,好故事就會層出不窮。同時,他們也感到一絲絲壓力,提高新聞素養需要日積月累,正式走到媒體聚光燈下定會遇到不少的挑戰,未來的路還很長……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