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有快樂,有辛苦,其實每一位媽媽也都有被娃氣的火冒三丈的時候,都得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控制住自己的巴掌。當然控制不住的時候也會有。
場景一
我家大寶三歲多一點,二寶兩周歲。老大在喝奶,不小心瓶子倒了,奶往外流了。老二馬上模仿,制止不聽,打屁股終止。
場景二
現在老二幾乎不尿褲子了,但是偶爾會有一次。尿下了,給洗完屁股,換上衣服,過了一會又尿下了,忍不住揍屁股了。
場景三
兩個娃爭搶東西的時候,兩個人都爭得面紅耳赤,哇哇哭。每個人都打了屁股。這是我們約定的,爭搶東西時,只要有一方哭,兩個都得挨揍。她們也同意,估計挨揍的時候就忘了。
《孩子:挑戰》一書中說:「如果孩子的行為破壞規則,那麼他就是再用錯誤的方法達到目的。」
1、不尊重長輩
有時候從新聞中看到,孩子過分嬌縱,辱罵爺爺奶奶的行為,這麼點兒的娃就不尊重家裡的老人,父母就要對他進行懲罰。如果孩子沒有得到一點懲戒,那麼下次他可能會做得更加過分,家長在懲罰完之後要告訴他原因,然後讓他和長輩道歉,以後不許再犯了。
2、亂發脾氣
現在的寶寶都喜歡亂發脾氣,有一次同事家的孩子因為一個小小的玩具沒有給買,就躺在地上打滾撒潑。家長要慢慢的給他講道理,如果孩子繼續打滾,那就要考慮給他相應的懲罰了,讓他慢慢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允許第二次再犯。
3、動一些危險的器具
有安全隱患的東西不要觸碰。比如家裡的插座,或者攀爬陽臺。老大有一次拿著菜刀玩耍,還對著妹妹揮舞,幸好及時制止,後來又有一次,我就揍屁股了。情緒緩和後,給她詳細講解了其危險性。
現在都講究科學育兒,也很少有揍了,但是個人認為,科學揍(主要是震懾為主)。主要是打手心或者屁股,不能一頓狠揍,這樣不僅在身體上受傷,心理上也會有陰影。
劉墉老師說:「在適當的時候可以揍娃,但打孩子不是為了發洩大人的情緒,也要講究方法。」
若是在育兒過程中,打孩子了,那麼也不用過分的自責,誰都不是聖人,關鍵是事後如何處理。我通常是這麼做得,孩子情緒穩定後,我會跟她說剛才媽媽實在是太生氣了,沒有忍住,實在沒有辦法才揍你的。我會說,「揍你的時候你生氣嗎?」孩子一般會說,「生氣」,「那你現在還生氣嗎」,她會說「不生氣了」。然後我再跟孩子說,媽媽以後儘量不揍你,或者下次你看媽媽要揍你的時候,你快跑。然後真的下次她跑了,而且在追逐的過程中,氣也消了。
你有過揍孩子的經歷嗎?一起分享和熊孩子的故事吧
喜歡就關注哦,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熱愛生活,喜歡分享,育兒路上讓我們結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