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獨有的六大優勢
一、獨有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
宜賓屬南亞熱帶到暖溼帶的立體氣候,山水交錯,地跨北緯27°50′-29°16',東經130°36′-105°20′,年平均氣溫在15℃-18.3℃間,全年降雨量高達1200毫米/年·平均,年平均相對溼度81-85%,年平均日照950-1180小時,常年溫差和晝夜溫差小,溼度大,土壤豐富,有水稻土、新積土、紫色土等六大類優質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糯、稻、玉米、小麥、高粱等作物。這些正是釀造五糧液配方中的主要原料。
特別是宜賓紫色土上種植的高粱,屬糯高粱種,所含澱粉大多為支鏈澱粉,是五糧液獨有的釀酒原料。而五糧液築窖和噴窖用的弱酸性黃粘土,粘性強,富含磷、鐵、鎳、鈷等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鎳、鈷這兩種礦物質只有五糧液培養泥中才有微弱量,其他酒廠的培養泥中都沒有。這個生態環境非常有利於釀酒微生物的生存。五糧液的生產需要150多種空氣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參與發酵,因此,必須要有能適應150多種微生物共生共存的自然生態環境,而這樣的環境只有在萬裡長江第一城的宜賓才能找到。如果缺了這些環境,五糧液的酒味就沒有這麼全面,可以說,自然的天成給予了五糧液獨一無二的天時地利之美,這使得五糧液更具獨有性。
二、獨有的600多年明初古窖
五糧液的釀酒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五糧液現存明代地穴式麯酒發酵窖,其歷史已達600多年之久。正是這些窖池,奠定了五糧液輝煌史的基礎。
走進酒都宜賓的一條悠然老街,醉人的芳香撲面而來,循香望去,古色古香、歷史悠久的一處明代風貌的古典式五糧液糟坊映入眼帘。進入糟房,便能看見那歷經風雨滄桑後,氣質卻依然高貴的古窖神韻。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家文物部門的考古專家從窖中出土的碎牆磚分析,這些窖池屬明朝初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16口明代古窖池經幾百年的連續使用和不斷維護,成為我國唯一現存最早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五糧液一直使用至今。而其他酒廠所宣稱的古窖只是一個遺址而已。
越是老窖,就越能提高對人體有利物質的含量,降低酒精給人體帶來的損害。故評判酒質的高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窖池的時間,窖齡越長釀出的酒就越好。
酒業諺語曰:「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五糧液明代古窖的美名,就像它釀出的美酒,香了一條大江,香得山高水遠,香得地久天長,香醉了人間600多年時光。
三、獨有的五種糧食配方
公元1900年,宜賓有一陳氏家族的作坊叫「溫得豐」,陳氏家族第10代子孫陳三,繼承祖業,在原有釀造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煉出小麥、大米、糯米、高粱、玉米5種糧食作為釀製五糧液的原料,其配方全文如下:大米糯米各兩成,小麥成半黍半成,川南紅糧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此方傳男不傳女。這就是五糧液歷史上的《陳氏秘方》。五糧液一直沿用《陳氏秘方》的特殊工藝,採用五種糧食作為釀酒的原料,從而規避了其他白酒用單一的紅糧或兩、三種糧食為原料釀酒風味單一、口感欠佳的不足,所以味覺物質比其他白酒豐富得多。
說到釀製五糧液的《陳氏秘方》,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一個人。他就是獻出《陳氏秘方》並用一生智慧與心血,奠基五糧液這座大廈的鄧子均。他被稱為「五糧液的傳人」。百年來,五糧液所有的宣傳,都有過關於鄧子均的記述。為紀念他,五糧液人在「酒文化博覽館」專門修建了有功於五糧液的人物塑像和浮雕紀念碑,鄧子均理所當然地被排在第一位。在他的雕像下鐫刻著「五糧液的傳人」6個大字。
四、獨有的釀造工藝
五糧液的工藝技術是獨有的,採用獨有的「包包曲」作為空氣和泥土中的微生物結合的載體,非常適合釀造五糧液的150多種微生物的均勻生長和繁殖,而其他白酒只利用了空氣中的微生物,所以酒味不全面。「包包曲」作為糖化發酵劑,發酵的不同溫度,形成不同的菌系、酶系,有利於酯化、生香和香味物質的累積,構成產品的獨特風格。而五種糧食的配方,更將不同糧食的香氣和產酒的特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風格特點,在濃香型白酒中獨佔鰲頭。
五糧液獨有的傳統工藝,採用「跑窖循環」、「固態續糟」、「雙輪底發酵」等發酵技術;採用「分層起糟」、「分層蒸餾」、「按質並壇」等國內酒行業中獨特的釀造工藝。
「陳釀勾兌」是按照一定原理的配置,利用物理、化學、心理學原理,利用原酒的不同風格,有針對性地實施組合和調味。其獨特之處是:實現分級入庫、陳釀、優選、組合、勾兌、調味的精細化控制。現在,五糧液在傳統工藝上又升起高科技風帆,形成了以計算機勾兌專家系統和人工嘗評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勾兌雙絕」。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五糧液集團將現代分析技術和現代分析儀器用於五糧液生產的全過程檢測。對原材料採購、原酒分級、陳釀、勾兌操作等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
五糧液幾千年不斷提升和積累起來的釀造技術、獨有的工藝和微機勾兌專家系統、微機配料系統、信息管理區域網以及科學、系統的標準,使五糧液集團上空形成了獨有的微生物圈。
五、獨有的和諧品質
「酒都」宜賓,酒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老的僰人的「蒟醬酒」,到唐宋時代的「荔枝綠」、「姚子雪曲」,從明清時代的「雜糧酒」到五糧液,至今已走過3000多年的歷史長河。
最早評價五糧液的人是宋代著名的詩人黃庭堅,他稱讚早期的五糧液(姚子雪曲)時說:「杯色爭玉、白雲生谷」,「清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濃縮了古人對五糧液美酒的審美感受。早在1963年計劃經濟時代的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嚴謹認真的評酒專家們就給予了五糧液「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酒味全面」的高度評價。專家的評語恰與900多年前黃庭堅的評價驚人地相似,不僅說明了專家評語的真實可靠,以及五糧液長期穩定的卓越品質,而且還反映出五糧液所蘊涵中國的傳統中庸文化。同時,也證明了只有五糧液才是中華民族文化酒的典型代表。
由此觀之,集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種糧食之精華的五糧液是純天然綠色飲品,味覺層次全面而豐富,諧調地調動了人的視覺、嗅覺、味覺三種美感的最佳享受,體現了中國「中庸」文化的極高境界,因此五糧液酒深受中外消費者的喜愛。
六、獨有的「十裡酒城」企業規模
五糧液得名於百年前,起步於新中國成立之初,創業於20世紀中期,發展、騰飛於如火如荼的改革開放的今天。
1959年,「宜賓五糧液酒廠」正式命名,前後五糧液經歷了5次大規模的擴建:
第一次是1958年,國家撥款60萬元,建成了金沙江南岸的「躍進區」,完成了第一次擴建,使全廠產酒能力達到1141噸,構成了五糧液酒廠的最初規模。
第二次是1979年,投資1800萬元在岷江北岸修建了新的生產區,佔地9.96萬平方米,產酒能力達到4440噸。
第三次是1986年,投資2500萬元在江北主廠區新建了佔地22.8萬平方米的3000噸車間,全廠總產量達到1萬噸。
第四次是1992年——1994年。投資8億元,完成了8項建設,面積達20萬平方米。建成了橫臥酒聖山下的兩幢排列著6000口窖池的世界最大釀酒車間,使全廠產酒能力達到9萬多噸。
第五次擴建是1995年——2002年,這是集團公司高速跨越式發展時期。
1984年擔任廠長的王國春赴日本、北美考察後提出:「總目標是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把五糧液酒廠建成中國第一流的現代化企業,使五糧液人成為無愧於新中國第一流的現代職工。」1995年又投資1.5億元進行配套工程建設。1997年,完成了年包裝能力為8萬噸的中國第一的勾兌中心,1999年1月又建成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佔地1.5萬平方米的現代大型塑膠包裝車間。2000年投入巨資建成了一個4萬噸的釀酒車間。同時在孜巖山下,蕩平數座小山,建起了果酒、塑膠製品、模具製造、電子元件、精美印務等幾個大公司。至此,五糧液集團成為佔地7平方公裡的「十裡酒城」。成為「千年酒都」宜賓的象徵。
十裡酒城,無邊春色。五糧液集團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生產能力只有3000多噸。到2003年擴展到40餘萬噸;80年代初由一個不到千人的小廠嬗變為擁有19個子公司、2萬多名職工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目前,公司擁有全國最大的窖房和世界最大的釀酒車間,行業內最先進的全自動包裝生產線,比國家專業檢測部門更先進的質量分析檢測儀器,這些先進的硬體設施有力地保障了公司產品質量的穩定提升,保證了不同批次產品質量的穩定。現在,公司生產能力已達45萬噸,是世界最大的釀酒生產基地,也是其他白酒廠家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儘管規模不斷擴大,但五糧液集團公司始終堅持只選取最好的8000噸作為五糧液酒,用規模提升質量,為消費者奉獻品質最完美的五糧液酒。目前,五糧液集團公司的經濟效益已相當於1986年前的160個五糧液酒廠,連續14年穩坐全國酒類行業的頭把交椅,其2009年品牌價值躍升至472.06億元,繼續保持中國食品行業領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