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2020-12-25 電子發燒友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14 10:31:50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

  電晶體,本名是半導體三極體,是內部含有兩個PN結,外部通常為三個引出電極的半導體器件。它對電信號有放大和開關等作用,應用十分廣泛。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電晶體是半導體三極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器件之一,在電路中用「V」或「VT」(舊文字符號為「Q」、「GB」等)表示。

  電晶體是現代電器的最關鍵的元件之一。電晶體之所以能夠大規模使用是因為它能以極低的單位成本被大規模生產。

  目前數以百萬計的單體電晶體還在使用,絕大多數的電晶體是和二極體|-{A|zh-cn:二極體;zh-tw:二極體}-,電阻,電容一起被裝配在微晶片(晶片)上以製造完整的電路。模擬的或數字的或者這兩者被集成在同一塊晶片上。設計和開發一個複雜晶片的成本是相當高的,但是當生產時,設計和開發晶片的費用被分攤到數以百萬計的晶片上,因此在市場上每個晶片的費用通常並不會非常昂貴。一個邏輯門包含20個電晶體,而2005年一個高級的微處理器使用的電晶體數量達2.89億個。

  特別是電晶體在軍事計劃和宇宙航行中的重要性日益顯露出來以後,為爭奪電子領域的優勢地位,世界各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為實現電子設備的小型化,人們不惜成本,紛紛給電子工業以巨大的財政資助。

  自從1904年弗萊明發明真空二極體,1906年德福雷斯特發明真空三極體以來,電子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迅速發展起來。但是電子學真正突飛猛進的進步,還應該是從電晶體發明以後開始的。尤其是PN結型電晶體的出現,開闢了電子器件的新紀元,引起了一場電子技術的革命。在短短十餘年的時間裡,新興的電晶體工業以不可戰勝的雄心和年輕人那樣無所顧忌的氣勢,迅速取代了電子管工業通過多年奮鬥才取得的地位,一躍成為電子技術領域的排頭兵。

  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電晶體輸出特性曲線是指當基極電流IB為常數時,輸出電路(集電極電路)中集電極電流IC與集—射極電壓UCE之間的關係曲線IC=f(UCE)。在不同的IB下,可得出不同的曲線,所以電晶體的輸出特性曲線是一組曲線。電晶體有三種工作狀態,因而輸出特性曲組分為三個工作區

  (1)放大區

  輸出特性曲線的近於水平部分是放大區。放大區也稱為線性區,因為IC和IB成正比的關係。對NPN型管而言,應使UBE》0,UBC《0,此時,uce》UBE。

  (2)截止區

  IB=0的曲線以下的區域稱為截止區。IB=0時,IC=ICEO(很小)。對NPN型矽管,當UBE《0.5V時,即已開始截止,但為了使電晶體可靠截止,常使UBE《0,截止時集電結也處於反向偏置(UBC《0)。

  (3)飽和區

  當UCE《UBE時,集電結處於正向偏置(UBC》0),電晶體工作於飽和狀態。

  在飽和區,IC和IB不成正比。

  當電晶體飽和時,UCE≈0,發射極與集電極之間如同一個開關的接通,其間電阻很小;當電晶體截止時,IC≈0,發射極與集電極之間如同一個開關的斷開,其間電阻很大,可見,電晶體除了有放大作用外,還有開關作用。

  更多精彩閱讀推薦: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三款電晶體逆變器電路圖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_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電晶體的主要功能是什麼_電晶體放大的外部條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電晶體工作原理
    導讀:電晶體,只是對所有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元件的統稱,那麼問題來了,電晶體工作原理是什麼呢?電晶體根據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為矽材料電晶體和鍺材料電晶體;根據極性的不同可分為NPN型電晶體和PNP型電晶體;根據結構和製造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擴散型電晶體、合金型電晶體和平面型電晶體;其還可根據電流容量的不同、工作頻率的不同、封裝結構的不同等分類方式分為不同的種類。但電晶體多指晶體三極體,主要分為雙極性電晶體(BJT)和場效應電晶體(FET),接下來我們就以BJT和FET為例來講述電晶體的工作原理。
  • 資深工程師談電晶體使用心得(四):電晶體的工作原理
    電晶體的工作原理,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今天以略有複雜的方式來一起看下電晶體的工作原理,會提到摻雜半導體、空穴、多子、少子、PN結等在教科書裡出現的概念,還有印象嗎?P型和N型半導體結合後,在兩者的接觸面附近,來自P區的空穴會擴散到N區與電子結合,這時N區開始有帶正電荷的離子。同樣,來自N區的電子會擴散到P區與空穴結合,這時P區開始有帶負電荷的離子。此時在P-N接觸面附近不再是中性的,並且失去了它們的可移動的電荷載流子,也就形成了空間電荷區或者也可以稱之為耗盡層。
  • 電晶體的主要參數與電晶體的開關特效
    電晶體結構與符號如圖所示。它們都有三個區:集電區、基區、發射區;從這三個區引出的電極分別稱為集電極c(Collector)、基極b(Base)和發射極e(Emitter)。兩個PN結:發射區與基區之間的PN結稱為發射結Je,基區與集電區之間的PN結稱為集電結Je。   兩種管子的電路符號的發射極箭頭方向不同,箭頭方向表示發射結正偏時發射極電流的實際方向。
  • 一文看懂縱向電晶體與橫向電晶體的原理及區別
    電晶體有三個極;雙極性電晶體的三個極,分別由N型跟P型組成發射極(Emitter)、基極(Base) 和集電極(Collector);場效應電晶體的三個極,分別是源極(Source)、柵極(Gate)和漏極(Drain)。
  • 電晶體原理
    電晶體內部是由兩個PN結構成的,其三個電極分別為集電極(用字母C或c表示),基極(用字母B或b表示)和發射機(用字母E或e表示)。  依據電晶體兩個PN結的偏置情況,電晶體的工作狀態有放大、飽和、截止和倒置四種。以NPN型電晶體為例,NPN型電晶體的工作原理圖及等效電路圖如下圖所示。
  •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_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CPU中電晶體是怎麼做出來的,步驟如下:   (1) 矽提純   生產CPU等晶片的材料是半導體,現階段主要的材料是矽Si,這是一種非金屬元素,從化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它處於元素周期表中金屬元素區與非金屬元素區的交界處,所以具有半導體的性質,適合於製造各種微小的電晶體,是目前最適宜於製造現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材料之一。
  • 【技術】什麼是雙極性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
    雙極性電晶體,英語是「Bipolar Transistor」,全稱為「雙極性結型電晶體」,英語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 晶片有幾十億個電晶體,連接電晶體之間的導線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幾十億個電晶體也不是我們想像的人為放進去的,而是直接在晶圓上通過光刻、蝕刻化學反應生成的電晶體(各種PN結)。同樣,連接電晶體的導線也不是像布線一樣布進去的。是通過離子注入和電鍍完成的,這個材料是我們最常見的銅。要理解導線如何生成,得先了解一下晶片電晶體的生成。1、晶片中幾十億電晶體的生成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晶片都是納米級別的。一個晶片上有數十億的電晶體。
  • 電晶體:「電晶體」背後有著什麼秘密?神秘組織到底有何陰謀!
    Red,差點被武器「電晶體」所殺,但卻陰差陽錯的活了下來,並且獲得了這把武器,與想搶奪這把武器的敵人展開了一場戰鬥,「電晶體」背後有著什麼秘密?神秘組織又有什麼陰謀?電晶體( Transistor )由獨立遊戲開發商Super Giant Games研製開發,是一部充滿科幻主題的半即時制動作RPG遊戲。Super Giant Games設計的遊戲畫面都非常具有特色,讓人難以忘記。
  • 電晶體的極限參數
    電晶體的極限參數以下介紹電晶體的主要極限參數。電晶體所能承受的電壓、功率耗散以及所通過的電流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其超過額定值時,輕則影響電晶體的工作性能,嚴重時將使其損壞。1.集電極最大允許耗散功率PcmPcm是指電晶體因溫度升高引起參數的變化不超過規定值時,集電極所消耗的最大功率。
  • 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
    它是一種複合器件,其輸入控制部分為MOSFET,輸出級為雙級結型三極電晶體;因此兼有MOSFET和電力電晶體的優點,即高輸入阻抗,電壓控制,驅動功率小,開關速度快,工作頻率可達到10~40kHz(比電力三極體高),飽和壓降低(比MOSFET 小得多,與電力三極體相當),電壓、電流容量較大,安全工作區域寬。
  • 一份寫給媽媽的電晶體介紹
    長大後我知道了,雖然她對待工作盡職盡責,但不是無所不知。於是我決定從電晶體開始,寫一些簡單的介紹,讓我的母親(和其他無專業背景的人一起),能夠對我所從事半導體行業有一點了解。1.電晶體長啥樣?就是下面這個小東西
  • 功率場效應電晶體(MOSFET)原理
    功率場效應管(Power MOSFET)也叫電力場效應電晶體,是一種單極型的電壓控制器件,不但有自關斷能力,而且有驅動功率小,開關速度高、無二次擊穿、安全工作區寬等特點。由於其易於驅動和開關頻率可高達500kHz,特別適於高頻化電力電子裝置,如應用於DC/DC變換、開關電源、可攜式電子設備、航空航天以及汽車等電子電器設備中。
  • Moore’s Law的延續-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的誕生
    而現在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則是由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這是一種指數級的性能提升。 摩爾定律並非自然規律,而應該被視為對未來集成電路發展的觀測或者預測,但是這樣的「預言」卻伴隨著集成電路半個多世紀的快速發展並不斷的「自我實現」。
  • 艾默生資深工程師分享趣味橫生的電晶體入門
    電晶體(本文特指雙極型三極體,下同)是電子愛好者入門門檻之一,作為經典的有源器件,今天Albert結合自身電子技能成長曆程,向大家展示一個與眾不同,趣味橫生的電晶體入門世界。1.不尋常的電晶體極性判別如下圖,對比圖1的實物和圖2中的Q1,你有沒有發現什麼關聯?什麼,沒發現,嗯,也正常,想必你也看也千百遍了。
  • 從130nm到7nm,電晶體尺寸是如何演進的
    這裡就涉及到三個問題:第一,為什麼要把電晶體的尺寸縮小?以及是按照怎樣的比例縮小的?第二,為什麼技術節點的數字不能等同於電晶體的實際尺寸?或者說,在電晶體的實際尺寸並沒有按比例縮小的情況下,為什麼要宣稱是新一代的技術節點?第三,如何縮小?也就是,技術節點的發展是怎樣的?這也是題主所提的真正的問題。
  • 科學家創造全球首個分子電晶體
    在貝爾實驗室展示首個半導體電晶體後62年,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和韓國光州科技學院的研究人員們成功實現了又一項突破,打造出了全球首個可以正常工作的分子電晶體。研究者們表示,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12月24日號的《自然》雜誌上。
  • PNP電晶體匹配電路和配置電阻值
    此外,PNP電晶體的所有極性都反轉,這意味著它「下沉」 「電流流入其基極,而非NPN電晶體」通過其基極「提供」電流。這兩種電晶體的主要區別在於空穴是PNP電晶體更重要的載流子,而電子是NPN電晶體的重要載流子。 然後,PNP電晶體使用小的基極電流和負極基極電壓控制更大的發射極 - 集電極電流。換句話說,對於PNP電晶體,發射極相對於基極以及相對於集電極更為正。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來自英國衛報的消息,德國PDI固體電子學研究所、日本NTT基礎研究實驗室、美國海軍等單位,近日研製出了目前最小的電晶體,直徑是167皮米(0.167nm)。
  • 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基礎知識解析
    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是由多數載流子參與導電,也稱為單極型電晶體。它屬於電壓控制型半導體器件。根據三極體的原理開發出的新一代放大元件,有3個極性,柵極,漏極,源極,它的特點是柵極的內阻極高,採用二氧化矽材料的可以達到幾百兆歐,屬於電壓控制型器件。場效應電晶體(FieldEffectTransistor縮寫(FET))簡稱場效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