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現場
佛教在線陝西訊 2018年5月12日下午,由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主辦的「西北地區宗教發展現狀」座談會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舉行。「貫徹落實《宗教事務條例》的若干問題研究」課題組赴西安與西安學界人士就《宗教事務條例》和西北地區宗教發展現狀,尤其是伊斯蘭教中國化相關問題進行座談。出席本次座談會的包括課題組組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宗教學會會長晏可佳研究員,副組長華東師範大學周邊研究中心顧定國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楊建生研究員、劉延霖研究員,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研究所古麗燕研究員,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黑穎博士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田藝瓊博士。出席座談會的學界人士包括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陝西省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負責人王永智教授,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繼武研究員,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王超副教授以及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李福泉副教授。李利安教授主持了此次座談會。
李利安教授主持座談會
李利安教授首先代表研究院表達了對課題組的歡迎,並介紹了出席座談會的西安學界人士。他特別強調了西北宗教現實問題在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對此展開學術研究的重要意義,並介紹了自己在宗教現實問題研究方面所作的一些工作。隨後,各學者逐個發表了對相關問題的看法。
王永智教授發言
王永智教授分享了其自2008年以來在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等西部十二省的調研經歷。該調研重點關注青少年的信仰狀況,通過具體的調研案例以及多年的調研經歷,王永智教授認為我國西部十二省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同民族宗教習俗、民族道德觀念的聯繫在加強。而在調研中,值得關注的有以下幾點:1.青少年宗教信仰處於發展態勢;2.民族傳統宗教信仰、家庭宗教信仰、大學宗教信仰相互作用;3.大學生信仰特殊性在加強;4.大學生對宗教的寬容度、文化認同度在提升;5.大學生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緊密結合。
李繼武研究員發言
李繼武研究員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談到,在我國絲綢之路向西的過程中,與伊斯蘭教文化的交流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如何發揮中國伊斯蘭教信眾在一帶一路中的積極作用問題;在伊斯蘭教中國化方面,陝西曾經做過成功的探索和嘗試,中國伊斯蘭教的經堂教育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伊斯蘭教中國化的範例。此外,李繼武研究員還認為,保持一個地區的宗教文化的生態平衡,在抵禦外來宗教的滲透、保障宗教管理有效性等方面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其次,應該深入研究藏傳佛教在內地傳播過程中,對促進漢藏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的積極作用。
王超副教授發言
王超副教授結合其文章《<宗教事務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 「五教三方」的網絡輿情分析》談到《宗教事務條例》出臺前後各宗教的態度及應對,各教從自身角度表明了對條例的贊成、反對或沉默的態度,說明《條例》準確把握了各教不同的發展態勢與問題,對今後中國宗教管理有積極指導意義。改革開放40年來,各宗教的發展進步得益於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良性運轉和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的繁榮。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注重宗教發展與國家發展及國家安全的關係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必須關注如下幾個問題:1.因經濟發展引發的民族宗教關係問題以及因經濟利益衝突引發的民族宗教對立問題;2.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影響下的民族心理隔閡與民族間相互不信任問題;3.新媒體時代網絡宗教管理問題與涉民族宗教網絡輿情問題;4.伊斯蘭教堅持中國化方向以及發揚伊斯蘭教愛國愛教優良傳統問題;5.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宗教問題的國內因素與國際影響問題。
李福泉副教授發言
李福泉副教授認為,宗教中國化分為政治、社會和文化三個層面。回族和漢族一樣愛國,政治上是沒有問題的,回族群眾也普遍珍惜目前的太平生活,注意與漢族的和睦關係。問題在於文化層面,是不是非中國傳統式的清真寺就一定會影響或削弱穆斯林的國家認同?在阿拉伯穹頂的清真寺裡做禮拜是不是意味著穆斯林就沒有了中國心?在這個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穆斯林群眾之間顯然存在認識的錯位。我們可能往往高估了宗教在極端主義中的作用,低估了穆斯林宗教情感的影響。我們需要注意宗教人才的培養,大力支持中國傳統經堂教育的發展,使得正信的宗教成為抵制極端主義的有效力量。我們要以「一帶一路」的國際視野去認識中國伊斯蘭教。就事實而言,中國穆斯林是聯繫中國與穆斯林國家的不可替代的中介,國內宗教政策的執行不當會嚴重影響我國在穆斯林的國家的軟實力。
李利安教授發言總結
李利安教授總結分析了西北地區宗教的特點,同東部地區宗教相比,西北地區有如下特點:1.宗教跨境分布,如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等;2.宗教比較恪守傳統,回歸情緒強烈;3.信教人數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較高,信徒相對密集;4.空間布局板塊分割;5.民族性宗教強烈,宗教與民族緊密聯繫;6.信仰心理的神聖性很強,宗教領袖的感召性必強;7.精神資源的外向性明顯;8.社會影響具有政治性。李利安教授認為當代中國宗教的存在模式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獨特性,其所面臨的問題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他特別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斷割:第一,中國宗教古今結構的斷割。宗教結構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中國古代社會存在的三教圓融模式,這是一種並立互補的有機會通模式。當然宏觀來看,中國古代是在此基礎上的主體宗教體系儒釋道+民間信仰、民間宗教+伊斯蘭教的3+2+1宗教生態模式;政治強勢介入,保障宗教平衡發展的模式;國際上常見的一教獨大、多教共存多元發展的模式。但自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的宗教格局瓦解,其他模式也很難在中國出現與維繫,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性的宗教結構,如何尋求宗教平衡發展是一個重大問題。第二,中國宗教源流脈絡的斷割,主要體現在近現代以來對中國底層社會民間宗教與民間信仰的強勁衝擊,尤其是「文革」十年對所有宗教的摧毀。此後所恢復的宗教具有極強的歷史斷割性,例如,剷除了肥沃文化土壤的中國傳統宗教與基督教、天主教幾乎是在同一起點上重新按照新的軌跡向前發展。第三,中國宗教的有神論與執政黨的無神論在信仰層面具有明顯的斷割性,宗教的脫敏,尤其是社會對宗教的偏見以及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彼此合作的難度會持續存在。第四,社會系統方面的斷割,突出體現在國家對經濟的強烈關注與對精神的長期忽視,導致物質與精神之間出現嚴重斷割,精神的凋敝、信仰的混亂、道德的迷離已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此外李教授還談到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會通問題。
古麗燕研究員
與會雙方就西北宗教現狀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古麗燕研究員就中國宗教文化軟實力及宗教領袖介入司法等問題發言,華東師範大學顧定國研究員就西北宗教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座談會現場
在座談會上,晏可佳研究員介紹了他們最近所從事的宗教現實問題研究的進展情況,並對西北地區宗教現狀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以及他們本次西北之行的相關計劃作了說明。經過長達近四個小時的研討,本次座談會圓滿結束。(作者:郭儲)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