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室內合唱團《不了情》,惆悵又溫暖

2021-01-19 帥帥的古典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總有那麼一段感情是讓人難以割捨的,雖然已經成為過往,但是在某一個午後,自己一個安靜的獨處時,你可能腦海中會突然閃現出那個人,那段情。無論是好是壞,無論結果如何,它終究在你生命中留下了印記,雖然不能回到當初,但是至少回想起來會然你覺得溫暖,讓你能夠微笑面對!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首即惆悵又溫暖的合唱作品-《不了情》,由冉天豪編曲,臺北市內合唱團演繹。

《不了情》是1961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品的電影《不了情》主題曲,由陶秦作詞,王福齡作曲, 香港著名幕後代唱歌手顧媚演唱,並收錄在專輯《Master Sonic》當中。後期被蔡琴、鄧麗君等眾多女歌手翻唱過。

臺北室內合唱團成立於1992年8月,由深具演唱能力及豐富表演經驗的合唱歌手組成。自創團以來,臺北室內合唱團秉持著「嚴格訓練、追求精緻」精神,並以「精緻音樂藝術的實踐者」自我期許,在歷任指揮陳雲紅、翁佳芬、梁秀玲的指導下,以絕佳的默契與音色,展現極為優異的藝術水準。現任指揮為留奧音樂家陳雲紅女士,團員應有35人,為臺灣頂尖之合唱表演團體。

冉天豪,1973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現為全職作曲人,致力於中文音樂劇與合唱音樂兩大領域。
2001年開始投入音樂劇作曲,至今已完成十五部全本音樂劇,重要作品包括「音樂時代劇場」《少年臺灣》、《渭水春風》、《隔壁親家》、《四月望雨》、《世紀回眸•宋美齡》;「天作之合劇場」《天堂邊緣》;「臺北愛樂劇工廠」《上海‧臺北─雙城戀曲》等。2013年與劇場同好成立「天作之合劇場」,擔任藝術總監,致力於華文原創音樂劇開拓。
1994年開始從事合唱編曲,已有超過百首作品發表,作品廣為海內外華人合唱團演唱,現為「臺北愛樂合唱團」、「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等特約編曲。近期重要作品包括《尋夢者》、《蔣勳詩三首》、《深別晚天─林徽因詩四首》、《風雪戀星─徐志摩詩四首》等。2003年開始從事管弦樂創作,為長榮交響樂團、廣藝愛樂管弦樂團等特約編曲,近期重要作品包括《交響詩─少年太魯閣》、《大稻埕進行曲》等。
音樂創作之外,亦不定期撰寫專欄文章並舉辦講座,曾任《古典音樂》雜誌歌劇暨聲樂主筆(1994-2002)、華納唱片古典部企劃(2000-2002)。2002年獲臺灣重唱大賽最佳編曲獎,2010年受邀擔任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2011年獲選為《中國時報》「臺灣潛力100」,現任教於實踐大學音樂系。

往期經典:

臺北室內合唱團《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民樂也能玩爵士—《夏日皇宮》馮滿天、丁曉逵

古風古韻之-《大江東去》楊小勇

5月9日俄羅斯勝利日,聽聽這首《День победы》


相關焦點

  • 特輯 2016 TAID室內設計國際論壇 - 品・臺北
    由TAID臺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所舉辦的室內設計國際論壇,去年邀請兩岸三地知名設計師一同共襄盛舉,一系列探討飯店商旅與設計趨勢的論壇
  • 2015 臺北室內設計國際論壇花絮 |臺灣設計
    臺北市擁有深厚的設計底蘊,成功申辦成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而今天由臺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主辦的「城市相對論
  • 納蘭性德最惆悵的十首詩詞,書寫十種不同的惆悵,看完你惆悵沒?
    惆悵,是人類情感的一部分,也是詩人詩題的主要題材。因為經歷過了惆悵,才能寫出一首首優美傷心的千古名詩來,而惆悵詩中的王者,小編以為非納蘭性德莫屬,沒有人寫的比他更加纏綿悱惻的,沒有人寫的比他更加悲慘傷心的。讀他的詩,他的情感會讓你不自覺的跟著深沉起來,甚至傷心不與。今天小編便盤點了納蘭性德10首最悽美惆悵的詩,和大家欣賞他惆悵的情感。
  • 臺北室內合唱團《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首非常好聽的一首合唱作品,是由臺灣著名作曲家冉天豪根據徐志摩的詩所作的四部合唱作品《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 課程 | 高校開源電子課程記錄(7),室內環境監測儀
    課程目標1.教學目標1.1初步瞭解溫濕度感測器的使用方法; 1.2初步瞭解壓力感測器的使用方法以及IIC 通信原理; 1.3加深認知串口液晶顯示幕的知識及應用,在上節課的基礎上,模擬一個室內環境監測儀,即時監測室內的PM2.5 值、溫濕度、氣壓值以及海拔高度等各項標準指標; 2.教學內容在KenBlock 控制板的基礎下,添加溫濕度感測器模組、氣壓感測器模組、PM2.5感測器模組、串口液晶顯示幕等模組,製作室內環境監測儀,即監測室內當前PM2.5 值、溫濕度值、氣壓值以及海拔高度,將室內環境指標顯示在串口液晶顯示幕
  • 百變空間正面書櫃反面衣櫃,多出兩間房[明樓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房屋戶型:平層 裝修風格:現代簡約裝修色調:白色、木色所在地:臺灣-臺北他 們 說 @王浩浩 答:感覺不像地毯,是鋪貼的地磚。至於置物,應該是為了鞋子的方便穿脫為主要功用。 @itself 回復 @只取一瓢:完全看不出來是怎麼開合的~
  • 《臺北雨中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 體會臺北的河南老鄉對故鄉深深的悠悠的思念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片段,感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讀能力。(連戰)他可以探望故鄉,祭奠祖先,可是還有多少臺灣人民夢寐以求這樣做,可是不能, 就像我們想到臺灣去一樣不自由,想見而不能,欲罷而不能。思念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臺灣人民的悠悠思念之情吧!板書《臺北雨中情》,學生跟著書寫。
  • 《臺北人》簡介
    跟著國民黨倉皇逃到臺灣的人們,一瞬間發現曾經榮華富貴,醉生夢死的生活已經永遠逝去,從此只能懷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惆悵,在無限的感傷中回顧往昔。多年以後,在臺灣出現了一群無法掙脫過去之「鎖鏈」的人,即「臺北人」。 《臺北人》是蜚聲海外的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白先勇是前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五十年代開始進行文學創作,被譽為中國文壇一位成功的小說家。
  • 摩爾新趨勢:室內主題樂園結合MALL
    摩爾新趨勢:室內主題樂園結合MALL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現今百貨業最貼切的寫照。京華城、微風廣場和太平洋SOGO間的三角戰爭尚未平息,第二波以百貨業結合室內主題樂園的購物中心,已於日前登陸臺灣,預計將掀起臺灣消費市場的新浪潮!
  • 十首描寫惆悵的古詩詞,悔紅塵惆悵綿綿,念斷腸相思悠悠
    李白惆悵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杜甫惆悵時,「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蘇軾惆悵時,「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陸遊惆悵時,「不怕銀鋼深秀戶,只愁風斷清衣渡。」賞析:現實夢境兩頭空,離恨已不可能由「佳期」來解,只能退一步等待千裡之外的短書。「短」是一退再退,不求綿綿情話,但求隻言片語便於願已足。風流子·東風吹碧草 秦觀 宋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洲。
  • 一個人的憂傷,一個人的惆悵
    倔強的眼神裡帶著一絲憂傷,惆悵的感覺縈繞在你的心房,孤獨的你,一個人走過城市的街頭,在失意的那一刻,在夢裡哭醒過無數次,那時的你一定感到很絕望,卻又學會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別人都說你很堅強,卻沒有為你抵擋,這世間所有的黑暗,別人都說你很憂傷,卻沒有人知道,曾經的你也曾擁有過天真的幻想,你喝過最烈的酒,卻在酒後,一個人回憶著往事,心中感慨萬千,你寫過帶著惆悵的文字
  • 陳思思海峽兩岸續「不了情」 回顧經典臺北個唱
    點擊進入鳳凰美女音樂秀場內地著名歌唱家首次在臺灣舉辦的個人音樂會——陳思思《美麗之路》音樂會2009年10月31日晚在臺北「國父紀念館」大會堂激情上演,獲得圓滿成功。此次音樂會由中華文化聯誼會、臺北經紀人交流協會主辦,由北京巨龍文化公司、橘子整合行銷有限公司承辦,還得到了國臺辦、文化部、中央電視臺、全國青聯、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臺灣東森電視臺等的大力支持。
  • Aesop 首度推出室內芳香蠟燭,用古天文學及神話為靈感
    選在2020年秋分時節,Aesop 正式推出3款室內芳香蠟燭。Aesop創新總監 Kate Forbes 表示,「概念於自『燭光之於星宿』—這是我們在比較黑暗中的溫暖蠟燭與夜空中的星光後所獲得的靈感。」
  • 臺北唯一能見森林的書店——「森大青鳥」
    平日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現在有了能讓心靈深呼吸的全新場所!座落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的「森大青鳥」即日起試營運,除了室內有綠意點綴,更是全臺北唯一能看見森林的書店!在閱讀的同時,眺望這這片城市綠洲,便能放慢步調感受土地的美好。
  • 大陸人在臺灣:臺北,用謝謝傳遞溫暖的城市
    中新網3月26日電 臺灣《旺報》26日刊文《用謝謝傳遞溫暖的城市》,文章說「在這裡,我的謝謝尚未出口,就被謝謝堵住了嘴巴,溫暖了心房」,作者從「謝謝」寫起,講述了自己對臺北的車印象——溫暖的城市。
  • 詩詞名家眼中的「惆悵」是什麼樣的?讀詩詞揣摩箇中滋味
    可是一旦有人問起,又往往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一而第三種便是「超然」的境界,人人此境,則雖悲極不能生樂,卻也能生出一份坦然,一份對生命的原諒和認可,爾後方能超然於生命。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唐代:韋莊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 臺北東區質感餐酒館「瑪黑餐酒」洗鍊黑色風格微醺美食空間
    Cantine Marais 瑪黑餐酒重新落腳臺北東區靜僻巷內,與新開幕MARAIS瑪黑家居敦南同步登場,為了打造出別具風格的美食空間,也邀來「本事空間製作所」操刀全新餐酒館,融入所在城市的表情紋理,以最低調、神秘的黑色,打造一個人際交流的空間舞臺,再搭配一道道驚豔舌尖味蕾的美味餐點,輔以微醺調飲
  • 你知道惆悵、悵惘、惘然、悵惋和若有所失的區別嗎
    詩中的主人公客居在外,環望四周沒有一個親友,則傷感之情油然而生,進而懊惱自己的選擇:為何要獨自漂泊在外呢?為何不回歸故裡,享受親情與友情呢?古代交通不便,戰亂頻繁,即便是普通分手,也隨時可能成為永別,這大概就是古人特別易於惆悵的原因罷。不過,我總感覺,這裡的「傷感」與「懊惱」,恐怕還是不能完全解釋「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