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音樂會,因此但凡有新的歌劇院設計一定會特別注意了解,如果完工了,就會想方設法去那聽音樂會,藉機看建築設計。2011年在臺灣看到一個歌劇院的設計模型,是日本建築家伊東豐雄(Ito Toyo, 1941-)設計的臺中國家歌劇院,很是精彩。本來說是2012年可以完工的,不過最後推遲到了後一年才完工。
伊東豐雄的作品我看過幾件,都比較喜歡,2011年3月11號,日本大地震、大海嘯,發生地點很靠近仙臺。我那時在洛杉磯家裡剛剛起床,看到驚心動魄的地震場面,心裡第一個想到的居然是伊東豐雄設計的仙臺多媒體圖書館。後來想想原因,大概是因為我前一天在學院討論日本建築的時候正好講了這個設計,次日就是仙臺附近的地震,很自然聯想到這個建築。
臺中是個中等城市,長期以來沒有一個國際水平的大劇院,所以提出「文化、經濟、國際城」這個宗旨,打造一個新的國際的臺中,大劇院肯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好像博物館、畫廊一樣,沒有哪個國際都會缺失大劇院、歌劇院、交響音樂廳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臺中擁有一座國際級的歌劇院,給臺中地區民眾一個欣賞具國際水準的表演空間,吸引國內外優秀的演藝團體及人士到臺中演出,藉此促進與國際表演藝術活動交流,以提升臺中地區藝文水準,最終使之成為一個文化景點。
1999年臺灣政府核准臺中地區籌建這個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劇院,但是因為財政緊張,方案一改再改,估計大劇院預算超大,未必能夠做出來,乾脆就改為歌劇院形式,確定了以戲劇為主的劇院,屬於地方級別的文化劇院,原本計劃建在臺中古根漢美術館旁邊,位於臺中古根漢園區內,因此在設計上是沿用了古根漢基金會引薦法國尚.努維勒(Jean Nouvel , 1945-)的規劃方案,但是到2004年,這個古根漢方案又擱淺,大劇院還是要換一個地方建造,因此就以「臺中大都會歌劇院」案名國際招標,伊東豐雄方案勝出,劇院就經由他設計了。總建造經費是35.6950億元新臺幣,臺灣中央政府補助17.7925億元,地方自籌17.9025億元,資金也就落實了。2005年完成國際競圖活動,首獎建築設計就是伊東豐雄的方案,他設計了一個流暢且充滿生命力的空間,使建築物與都市、環境、藝術、生活相融合,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二十一世紀劇院。
伊東豐雄是日本當代傑出的建築家, 1941年生於日治時期的朝鮮京畿道京城府(現韓國漢城),196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1965-1969年期間在日本現代建築的重要奠基人菊竹清訓設計事務所工作(當時的年輕同事還有長谷川逸子),積累起現代建築的經驗。1971年他開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開始在建築界初露頭角。之後在菊竹清訓(Kiyonori Kikutake)建築事務所工作,積累了設計的經驗。1971年他開設了自己的事務所「城市機器人」(Urban Robot),8年後改名為伊東豐雄聯合事務所。
他受到早期現代主義運動的影響,「用最少化的方法來去除作品中的常規的東西。」在這一階段裡,他設計了很多項目,包括1976年的White U和1984年的Silver Hut,發展出用纖維、穿孔鋁板和延壓金屬板組成的輕型可滲透膜結構的建築美學。例如1986年的「風之塔」(Tower of Winds)和「諾瑪德餐廳」(Restaurant Nomad)以及1991年的八代市市立博物館。
日本現代建築中有特別喜歡使用灰色的一派,特別是傳統的「利體灰」,這種色彩能夠與江戶時期的傳統灰色聯繫起來,因此,在色彩下潛伏有後現代主義的動機;同時還存在著喜歡銀色的一派,銀色的金屬、玻璃和其他材料,傳達的是工業化和後工業化時代的氣息,與灰色派的訴求顯然相當不同。銀色派的代表人物有磯崎新、黑川紀章等人,這一派的新一代代表人物有長谷川逸子、伊東豐雄、坂本一成等人。伊東豐雄在他的建築中,廣泛使用現代結構材料,特別是輕質材料,比如輕鋼構件、穿孔鋁板、金屬網、格柵、甚至帳篷等等,儘量使建築具有極為輕盈的感覺。
伊東豐雄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尺度不大的私人住宅, 1976年設計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完成的「銀色小屋」(Silver Hut)是他的成名作品。銀色小屋用三角形的金屬構件組成一大五小的六個拱頂,形成非常精緻的住宅空間,體現了工業化時代向上的情緒,表現了他對於現代日本都市生活的新概念。這一作品為他贏得1986年日本建築學會年度獎。
1986年完成的 「風之塔」(Tower of Winds),是伊東豐雄在日本國鐵橫濱線一個地下街通風口上用金屬鋁支架和光敏玻璃建成的透明圓柱體,通過電腦的控制,在夜間會因應風向、風速、周圍環境的自然光甚至噪音而改變顏色。這一作品,已經成為橫濱市的地標之一,而且將他推向了世界舞臺,引起國際建築界的高度重視。
他最著名的設計作品就是仙臺多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這個公共多媒體圖書館了。每一層都有寬闊的空間,完全是開放式的設計,透過潔淨的玻璃外牆,可以看到格柵狀排列的金屬管狀結構支架,就像是從地上由下往上生長起來的,將室內的圖書館、畫廊、電影院、咖啡座串聯一起。樓層的地板下架設有精細的信息和媒體管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用新興數碼技術連接起來的大世界。這座完成於2001年的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再一次展示了伊東豐雄對於現代建築材料的掌控能力、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敏感、以及他的輕盈通透的美學觀念,並為他贏得了2002年獲得了世界建築獎的「亞洲最佳建築獎」和2006年英國皇家建築協會大獎。
在接受世界知名的《建築周報》(Architecture Week)雜誌採訪時,伊東豐雄自稱為「新管道主義者」(Neotubist),他認為建築內外應該是連通的,內與外的區分應該儘量模稜兩可,既要滿足人們對隱私的需求,又要滿足人們對於公共空間的渴望。他認為,二十世紀的建築,功能性劃分得非常清晰,而且是各自分離的;然而二十一世紀裡,人們可以在住的地方工作,甚至可以邊娛樂邊工作,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需要建築相應地做出改變,將各種功能糅合到一起來,達到某種動態的平衡。
伊東豐雄設計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時候,他把這幾方面的成就都綜合起來考慮,並且擬定了有幾個設計臺中大劇院的基本的原則,就是:不再執著於原有線性或曲面建築,而是超越原來幾何學的模式,因而這個設計具有比較自由的有機形式感;改變工業化時代設計劇院的機械式的美學原則,轉化為信息化時代的的電子美學形式;大量採用很輕的鋁合金,玻璃等建築構件材料,來突出表現建築的透明、穿越、輕盈感;大量的使自然的採光、自然通風,結合數位電子媒體構件,電子元件既是功能性的構件,又是視覺信息化的表現,因此臺中大劇院就形成獨樹一幟的形式語彙了。
臺中國家歌劇院建成後的建築面積是5.8公頃,其中包括一個2009席位的大劇院、800席位中劇院和一個200席位的實驗劇場,另外還有藝術工作坊、藝展空間、精品藝術商場、屋頂花園,是一個國際水平的文化交流綜合平臺,可以舉辦各種各樣的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因為這個建築內部有很多類似涵洞一樣的空間,有人說:「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其說是建築,不如說是柔軟、謎樣的生物活動狀態」,很多個有機形狀的格子構成涵洞,涵洞構成演出空間,非常特別,在這個設計上,伊東豐雄已經從他設計「風之塔」的從早期的「風之變樣體」進化到有機變形的「衍生式格子」(Emerging Grid),因此被稱之為「聲音的涵洞」。從臺中大都會歌劇院的設計中,可以看到伊東以聲音涵洞的基本意念,用有機形狀的格子組成涵洞,從涵洞築構出的流暢的過道、會場、劇院、工作坊空間來。在這樣有機的空間內,光線、聲音與空氣都自由穿透,而這些涵洞空間優勢人流穿行的通道,因此這個建築內部有一種一般建築所沒有的流動的活力。
這個大劇院在2009年完成,2010年我看這個劇院的設計方案,和我自己想像的類似仙臺多媒體圖書館在設計上差異很大,可見伊東豐雄已經又有了新的躍進。
伊東豐雄的作品可被認為是對日本社會複雜性的最重要的詮釋之一。他的建築很難適合嚴格的、普遍性的潮流,事實上,伊東最初的意圖並不是追求一種單一的研究,或者創造一種適用於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風格。伊東豐雄發展了短暫建築的理念,短暫建築是表現這些無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伊東的建築材料的堅固性被減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術把結構及細節的尺寸幾乎縮減到盡頭,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築抽象化而遠離其物質性,為建築增添與臨時裝置相似的易碎性。在日本,由於城市背景變化很快,沒有持久的東西。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堅固,而展現—種短暫的、脆弱的、易變的外觀。
臺中國家歌劇院是臺中一個非常精彩的地標,也是一個國際上有地位的好劇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臺留言,小編將及時處理。謝謝!
王受之
學者;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現代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美國洛杉磯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