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姐弟同時考上哈工大,患病父親落淚,學校暖心。
黑龍江克山縣的一對寒門姐弟李雙、李可心雙雙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父親激動地落淚。作為貧困家庭,父親母親患有疾病,為了供這姐弟倆讀書,常年拖著病體幹活,是許多貧寒家庭的縮影。而又有所不同的是,這個家庭飛出了兩個人才。
其父母一直靠養牛供養他們上學,最終,在愛心人士的資助下,姐弟倆順利考上大學。不得不說,即便是家庭貧困,只要努力,未來就會有希望。
哈工大回應:有困難不怕!
姐姐李雙表示,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和學校的關心,以後不管做什麼工作,也一定會幫助別人。
努力奮鬥的孩子,運氣不會差。他們可能家境普通,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但是他們卻可以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或許,還有很多人會抨擊高考,會大喊不公。可是,其實誰都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對於寒門子弟而言,中國的高考給了寒門一個改變命運,更給了一個生活的希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孩子卻並不知道珍惜,人生僅有,也是最為容易改變命運的機會——高考。而那些相信讀書無用論的孩子,直到成人之後走入社會,才惋惜曾經的無知。
值得慶幸的是,寒門中的孩子依然堅信著知識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社會的幸運。寒門姐弟李雙、李可心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而且哈工大也做出了回應。
「寒窗苦讀十餘載,風雨過後見霓虹。哈工大等你們來!」
哈爾濱工業大學讓我們看到了大學應該有的樣子。學校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是育人。而育人卻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幾十分鐘,「育人」貫穿在了大學每一個角落,既是形式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
筆者以為,這樣的高校,即便是口頭上不提及「愛國」,這樣學校培養出的學子,也會肩負國家振興的使命,負重前行。因為「愛國」的基因早就從學子們踏入學校的那一刻,融入到了學生的骨子裡。
學校的不冷漠,學生才能不冷漠。
或許對於黑龍江人來說,哈爾濱工業大學絕不陌生。但是對於全國人民來說,卻沒有清華,亦或是北大,那麼耳熟能詳。然而,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聯盟……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光環多不勝數,而且學校始建於1920年,也是從戰火中走出來的高校之一。1951年,該校被確定為全國學習國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兩所樣板大學之一,1954年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更是京外唯一一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也是新中國第一所畢業生直接被授予工程師稱號、研究生三年制的理工科大學。可以看出這對來自寒門的姐弟是多麼的優秀,未來也是極為光明。
或許,有人覺得考入清華,亦或是考入北大的學子,那才是最厲害。
其實,考入清華、北大的學子固然厲害,可是,實際上,每一所大學都有著自己的優勢。李雙、李可心兩人在如此家境之中,能夠逆勢生長,已經相當的不容易,他們是優秀的人才無疑。
也許,當我們能夠站在巨人肩膀上,我們應該慶幸,但是當我們沒有機會站在巨人肩膀上,我們也應該不放棄希望。
我們也應該相信,只要努力向前,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