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焦慮的日子裡,你做過什麼?

2020-11-28 時尚芭莎

別讓焦慮控制我們的生活


「焦慮」成了當代人都無法逃避的話題,當今的社會,節奏快壓力大,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壓力總是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


放假最後一天,對開始工作的焦慮;晚睡打亂生活作息,對工作效率的焦慮;被各式各樣的APP消息包圍,對信息處理的焦慮;周圍都是精英人群,對自我能力和未來發展的焦慮……



外加最近在各種節目中被頻繁提及的「年齡焦慮」「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好像我們身邊方方面面的事物都被加上了焦慮的後綴,負面的情緒隨之而來。


但其實,想要擺脫內心的焦慮,也很容易。


關於年齡焦慮


芭姐記得今年的金鷹獎拍攝了一支《致我們》的短片,來自不同年齡段的演員們面對鏡頭訴說對於時光的理解。



王凱說:「致三十八歲的自己,演員不能一直躺在自己過去的角色上。我希望我的履歷和寫小說一樣,有一長串的未完待續。」


圖源@微博綜藝


孫儷說:「致三十八歲的自己,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的年齡是什麼問題,任何時候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當你的思想固化了,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要學了、什麼都不要進步了,那時候你才是真正的老了。」


圖源@微博綜藝


對於演員們來說,年齡的增長意味著角色選擇側重點的改變,但是無論怎樣都不會停止自己努力前進的腳步,不進步才會被淘汰,但是前進的人不會。



年齡不是評價生活水平的指標,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人對年齡的焦慮卻越發明顯,職場裡擔憂自己拼不過年輕人,生活上擔憂自己無法和家人和平共處,新增的皺紋、掉落的頭髮,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壓力的存在。



而對於女性群體,因為年齡增長暴露出的職場發展問題、家庭關係問題、生育問題等等,更是存在著更深的焦慮。對抗這樣的焦慮,芭粉們有著自己的方法~


@佳佳小麥Asia


單親家庭的寶媽在生完孩子想著是自己全身心照顧孩子呢,還是把孩子送到婆婆家帶自己去上班,每周休息去看孩子這件事上產生過強大的焦慮……目前解決辦法就是通過運動去解決生理上的焦慮,另一方面就是會很好地溝通,婆媳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溝通,找一個折中最合適的處理辦法。還要有自信,感覺自信很關鍵,沒有自信遇到任何令人焦慮的事情都會覺得自己肯定解決不了的!


其實對於年齡的焦慮可以說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而緩解這種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否定自己。雖然我們無法左右時間的變化,但是我們可以把握好當下的每分每秒。每一個身份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一個年齡都是生活裡精彩的烙印。


關於職場焦慮


近年來,關於「職場」的節目越來越多,剖析得也越來越全面。當職場的壓力直接擺在你面前,焦慮感的衝擊讓每個人都避無可避。


@小芽兒yang


去年畢業實習真的剛開始踏入社會那段時間太難受了,工資不夠在外租房吃飯只能是持平,所以很焦慮。又碰上畢業辦理畢業手續,我又不在家,我爸媽又不懂,所以就是老師告訴我,我再告訴我爸媽去辦。一邊上班一邊處理學校的事,特別煩躁……那段時間我晚上無緣無故地發燒,還好跟我合租的姐姐陪著我去醫院,正好那段時間我偶像的演唱會要開始賣票了,我爸為了讓我心情好點就說只要搶到了票就給我報銷(後來順利搶到啦)~不開心的時候就跟朋友和爸媽視頻聊天,或者去運動,出一身汗又能鍛鍊身體又能減壓。


@miumiu


說到焦慮,今年的我時刻深陷焦慮旋渦。畢業兩年,疊加疫情,整個人越發的焦慮。怕自己歲數漸長,一事無成;怕催婚,怕生病...... 其實我們焦慮的過程就是與自己較勁的過程、審視自己的過程,最終與自己達成和解的過程。焦慮其實就像是時刻盤旋在我們意識中的「怪獸」,今年下半年從前期的極度焦慮到坐立難安,再到與自己和解,這個過程更像是升級打怪,不斷改變自我、戰勝自我。

起初,帶著焦慮情緒的我時時刻刻處於低氣壓、負能量,這樣的情緒還是影響到了工作效率,最終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當這種循環達到一定程度時,我發現自己身體出現了問題,失眠、厭食、淋巴結節,當這些都集中爆發時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慌張。我問自己是不是我太較勁?是不是把自己逼得太緊?身體發出的警報告訴自己,是時候放慢節奏,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幸運的是,我用了不太長的時間找到了答案——健康的身體、家人的陪伴以及能有一份發揮個人特長和價值的工作。

當明確目標之後,我發現自己好像沒有之前那麼緊張了,那就從放慢生活節奏開始!我開始制定「個人幸福計劃」,當然這些計劃最終都指向我前面提到的最終目標,整個人的狀態開始變好,我想說的是一定程度上的焦慮可以轉化成動力,不斷激勵我們前行,但是過度焦慮會給我們身心帶來危害。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熱播,看著節目中的實習生們漂亮的簡歷,默默比較產生的自卑情緒總能把芭姐帶回剛離開學校、初入職場的那段日子。



看著身邊比自己能力強的小夥伴們拿到了一個又一個心動的offer,而自己的簡歷杳無音信,對於自己的不滿都能成為讓情緒決堤的缺口。



芭姐記得有一期《圓桌派》中,《讀庫》主編張立憲、作家蔣方舟等人探討過關於職場的話題。



來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一開始想要找到在這個城市生存下去的存在感,滿懷一腔熱血,埋頭苦幹,哪怕薪資水平只能勉強和房租飯費持平。



後來卻發現這就像是在蓋房子,業績層層加碼,工作有進步不會停止,更不會有喘息的時間,所有人都想要更多、更好,計較投入產出比,但凡你有一點鬆懈就是在後退。永動機帶來的焦慮、壓力,聽起來有些暗無天日。



面對這樣的焦慮,我們得學會放過自己。在投入一份新的工作之前,要明確我們想從中獲得什麼,人生價值的實現不意味著工資卡上的數字蹭蹭上升。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在工作中尋找幸福感,用成就感激勵自己,焦慮也會隨之煙消雲散。


關於日常焦慮


很多時候,焦慮並不是很複雜的原因造成的,雜亂的桌面、晾在陽臺一周也沒收的衣服、堆在水池裡的還沒刷的碗、忘記出門鎖沒鎖門……這樣細碎的小事情,不分時間、地點都會產生焦慮。


圖源:菲利普·加斯頓威尼斯個展展出作品,2007年


細碎的負面情緒累積,很容易讓人喪失理智,帶著情緒過度發洩或是刻意迴避不去處理,錯誤的緩解方法會導致情緒狀況更加惡化,甚至轉化為病症。正確的方法是什麼樣的呢?↓


@依米


我真的看到這個話題特別有感觸!負面情緒來了一定不要壓抑,要發洩出來,比如我呢,焦慮時會崩潰大哭,每次哭完就舒暢了,哭過後完全不影響我做其他事。負面情緒嚴重時,我會自我開導很久,就比如前段時間實在覺得喘不過氣,一個人去江南旅行半個月,真的是被路上的風景、暖心的事和人治癒了,看待事物的想法不一樣了,即使還是要回到一地雞毛的生活中,但就是覺得讓我更加熱愛生活了!


@李小花


及時按下暫停鍵休息,休息時運動,見老友,聽音樂


很多焦慮是我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當負面情緒積壓超過了自己的臨界點,一定記得要給自己按下暫停鍵。選擇適合自己的解壓方式,及時疏解情緒,是對焦慮最好的治癒哦~



生活中的焦慮無處不在,我們很難說如何避免,但是可以選擇和焦慮共處,用科學的方法來消除負面情緒帶給我們的影響。生活中美好的事情還有太多太多,答應芭姐,當你被焦慮纏身時,不要被它掌控,不要否定自己。轉換角度,也許你會發現新的思路~



在抗焦慮的路上你踩過怎樣的坑呢?你是如何解決的呢?將你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吧!




編輯:Miffy

文字助理:雨佳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

相關焦點

  • 貓在家裡抗疫情,是否很焦慮?測一測
    焦慮猶如一把烈火,如果你不小心,他就會把你燒壞!測一測您的焦慮程度如何?是否屬於正常範圍? 通常我們的焦慮可以分為四個等級:無、輕度、中度、重度。一般輕度不要緊,很正常,但到了中度的時候就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否則一不小心滑到了「重度」,就是一種心理病症了的。 心理焦慮一般性的都不屬於「病症」,只有到了重度的時候就成為了病症。
  • 你不在天大的日子裡,他們在做什麼?
    當你宅在家中的時候你想念學校的一切那麼,你不在的日子裡我們的老師都在做什麼呢?這是裡李曉紅老師想和學生分享的。為阻擊疫情加緊科研攻關何美杭是精儀學院的年輕教師。這個寒假對於他而言意義非凡,他和妻子結束了8年戀愛長跑,舉行了婚禮。1月23日看到武漢封城的消息之後,他就坐不住了,想第一時間返回工作崗位。他和妻子聚少離多,得到妻子的支持後立刻回津,投入到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研發中。
  • 98%的女人都焦慮,你焦慮過嗎?
    焦慮究竟是什麼羅洛梅在《焦慮的意義》裡說,恐懼是我們面對著威脅,但是知道威脅是什麼,但是焦慮是你知道自己面對著威脅,但是卻不知道威脅自己的對象是什麼。焦慮是一種眩暈,一種混沌。我們總在焦慮和無聊當中徘徊。那麼,焦慮究竟是什麼?
  • 《當代人抗焦慮指南》
    不管是學生時代為考試和人際關係焦慮,還是工作後為KPI、晉升壓力而焦慮,學業、工作、家庭,焦慮情緒幾乎遍布人生的各個階段。       存在焦慮、死亡焦慮、身份焦慮、選擇焦慮、工作焦慮、外貌焦慮、中年焦慮,焦慮情緒以各種面目各種方式出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每個人多多少少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焦慮感。01焦慮感從何而來?
  • 運動用品經銷商的日子不好過 他們在焦慮什麼
    Nike 今年陸續開了多家女子專門直營店   當你在一家 Nike 的旗艦店買鞋,店員告訴你這款沒有你的尺寸,他們不會再用那種老式的「從其他門店調貨,你過兩天再來看看」的辦法,而是直接拿著一臺 iPad,告訴你可以從官網下單
  • 焦慮的不是你自己,而是焦慮本身
    為什麼要這麼苦呢,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們的日子不好過,吃的不好、穿的也不好、儘管過的這麼不好,還要遭受別人的白眼,就是因為沒有錢,這種日子過的真的很苦。焦慮是無處不在的。  —根源—  我們是想要更好的生活,對於這樣那樣的生活是不滿足的,我們都想要自己過的舒服一點,但是總是避免不了焦慮的存在,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 消失的日子裡我在做什麼
    每次放假前我都會列幾個清單,比如回家要吃什麼。等到考完最後一門的時候,想著好好歇兩天,再打起精神做一個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優秀青年,可總是兩天變一周、一周拖半月,沒法真正實行計劃。只要舒舒服服的躺下去,就很難再跑起來。說真的,如果沒什麼事,我可以癱在搖椅上,看著樓下的行人晃一整天。
  • 你已經把焦慮當成習慣了?學會滿足,克服焦慮心理
    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焦慮。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焦慮?我們如何減少或克服焦慮?焦慮實際上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表現將對我們未來的事情的不確定性。克服焦慮心理,抗焦慮與養心安神。焦慮通常伴隨著壓力而來。
  • 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抗焦慮
    僅僅去學校這件事就會讓很多孩子產生巨大的焦慮。在學校的一天中,更是有度日如年之感。長期以往,心理上的壓抑導致生理上的病變,如上文提及的小男孩,就是情緒致病的一個典型。怎麼做才能舒緩孩子對於去上學的焦慮呢,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威拉德博士在其所著的《青少年抗焦慮手冊》裡給了十分詳盡的解答!
  • 你在焦慮什麼?
    在這樣的一個調查裡,有96%的大學生表示心中有著焦慮的事,那麼你呢?另一方面,我們在社交網絡上所能收穫的某些局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焦慮情緒。不論是朋友圈,還是微博知乎小紅書,社交軟體上的他們無時無刻的在提醒著你:「看吶!我過的比你好。」
  • 平日裡時光飛逝,等分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啊,大家都是怎麼過的?
    現在才知道,在家天天坐等分數下來的日子可真是度日如年啊!現在就盼著時間能過得再快一些……以上的情形無疑是中考完後這幾天等分的日子裡許多同學和家長朋友們心境的真實寫照,是啊!有首詩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說的就是這個理兒,這分數一天不下來,大家都沒辦法放得開,所以還得再堅持幾天。
  • 你的焦慮裡藏著你努力的樣子
    下午四點半,眼睛掃過手機裡的班級群,老師在群裡發布了今天晚上的作業以及上周的單元測試成績,我腦子裡飛快盤算著這小子能在幾點完成作業,還有沒有時間朗讀古文和複習英文。班上好幾個學生感冒請假,看來最近一波流感又到了,隱隱覺得我們家小子又躲不過。我突然覺得有點焦慮,胃開始隱隱作痛,趁著上廁所的工夫,連忙背兩個英文單詞來壓壓驚。
  • 拿什麼拯救你?焦慮的媽媽
    有人說中國式家庭=喪偶式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作為媽媽,你焦慮嗎?我聽過一個最讓我變得超焦慮的說法,現在的教育就是你坐在劇院裡,前排的人全部都站起來了,你不得不站起來踮腳。否則,你的孩子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 趁一切還來得及,去過你想要的日子吧
    生命在任何時候都不太晚生活中的我們總是感到焦慮、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裡,也無法預知未來,每天為家庭為生活奔波忙碌,像一個陀螺一樣,重複的過著和昨天相同的日子。漫長的歲月裡,沒有什麼是來不及做的,只要你做,只要你選擇開始,你想要的生活都會給你。勇敢成為你自己,趁一切還來得及我們每個人對世界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是特別的存在。可是,生活中大多數人總是盲目的追隨別人,學習別人,都沒有堅持自我。
  • 經常緊張焦慮怎麼辦,焦慮症原因是什麼了解一下
    經常緊張焦慮怎麼辦,焦慮症原因是什麼。我平時是一個容易給自己施加壓力的人,做任何事都喜歡設立一些相對來說比較高的目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因為這些原因,我才經常會沒理由的焦慮。如果嚴重的話,一兩天才會好。576經常緊張焦慮怎麼辦,焦慮症原因是什麼。
  • 叫你起床、抗焦慮、診斷乳腺癌…氣味經濟有多少可能?
    Psychology Today(免費版)10分鐘的焦慮自測告訴小編,我的焦慮分數是36分,輕度焦慮,不需要專業治療,可尋求適合自己的抗焦慮方法緩解。估值超10億美金的Calm,融資數億美金的Headspace就是這波冥想抗焦慮浪潮的佼佼者。冥想之外,芳香療法也在受到追捧。遠在幾千年前,中國文化裡便已經出現烘烤具有香氣的植物來安神以及用香草和花來治癒傷口的雛形。如今被重新翻了出來。
  • 你用過哪些方法緩解焦慮?前三條亮了!
    也許這種情況和「產後抑鬱」有些相似…看到有句話說「 挺過這段難熬的時間,相信糟糕的日子熬過去了,剩下的就是好運氣。 ​​​ ​​​​總是安慰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卻不知道到底能變成什麼樣子。困了馬上睡,是最近緩解焦慮的方式,因為一旦錯過這個睡覺的時間點,再想閉眼睡覺全靠緣分咯。
  • 【心理學科普】你焦慮恐懼過嗎?什麼是焦慮恐懼
    你有過焦慮或恐懼的體驗嗎,你知道什麼是焦慮、恐懼,以及他們有什麼聯繫嗎?當有機體的存在與價值受到威脅時,他所具備的一般和原初反應形式就是焦慮。隨後當有機體逐步成熟,能夠在神經與心理層次分辨出具體的危險對象時,防衛的反應也才能夠相對變得具體,這種針對特定危險分化出來的反應,便是恐懼。
  • 你到底在焦慮什麼?
    我搖頭,沒時間,太多事情了,焦慮得很。她反問一句,你在焦慮什麼?是啊,我在焦慮什麼?我不過是覺得事情太多,什麼都沒幹,什麼都沒個結果。 統計顯示,95%以上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經濟的高速增長,物質水平的提高確實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住得比以前寬敞,吃得比以前好,比起50、60年代,現在的生活條件不知道好多少倍,那我們還在焦慮什麼?
  • 陪伴孩子走出焦慮的日子(十七)
    一次散步時我問兒子:小時候你為什麼不畫畫,是不喜歡嗎?兒子說:我其實一直就非常喜歡畫畫。記得老師第一次讓做手抄報,我本來想自己做的,可你擔心耽誤了時間我完成不了作業就幫我做,我看到你一兩分鐘就畫好了一幅圖,心裡真的非常羨慕,可自己卻不敢畫了,我擔心畫不好,我怎麼可能畫得有你好,有你快呢!我的手抄報每次都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我後來卻不敢往出拿了,因為我知道那不是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