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均等情況下的「多智多學」就是最好的教育公平

2020-09-21 育鄰人

育鄰夢

地球整體是橢圓的,地球表面充滿著海洋、平原、丘陵、高原等複雜複雜地形,也就是說宇宙間本來就不存在絕對公平的事情。教育公平是指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教育資源的權利均等,但也不是說每個人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樣的。教育公平的根本目標是在人們享受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試想「因材施教」,讓學習中的能者能夠習得更多智慧,各地普遍存在各種不同類型班級教學形式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適應不同孩子對學習進度、強度的不同層次需求,也就是期望能夠從源頭上落實教育公平中的「多智多學」原則。

每個適齡孩子都有公平享受教育服務的權利

山地適合種玉米、土豆、紅薯、高粱等耐旱作物;平原適宜中水稻、小麥等喜水植物;柑橘適合種在溫帶;香蕉、芒果則喜歡熱帶......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長屬性和適宜生長的地域。人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級的生命體,同樣會存在個體生長差異,比如有些孩子天生運動能力強、有的智力反應快、有的自然具備舞蹈等藝術天賦。每個孩子就如同十指,他們各有長短、各有功用。

教育公平的本質是每個孩子接受社會教育的機會公平、獲取教育資源的權利均等,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利,任何人不得阻撓其他人獲取教育機會的權利。但是,由於地域發展差異的事實存在,各地區所能夠提供的教育資源保障確實存在差異;另外,由於每個人自身所具備學習能力的不同,他能夠習得的智慧成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接受教育機會均等的情況下,每個人花費同樣多的時間學習,學習所獲得的成效是不相同的;不同人學習同樣的智慧知識所花費的時間也是不相同的,如此人們便會出現不同的學習成長速度,而實驗班、快慢班則正是為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孩子而開設的,其根本目標就是貫徹落實「因材施教」、「多智多學」。

人們時常用智商、情商等來衡量一個人的學習成長能力,然而每個人所具備的智商、情商水平是完全不同的。雖說,正常情況下每個人所具備的智商、情商差異並不大。但是,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每個人生活在不同的成長環境,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累計,原本毫釐的差異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專家、學者他們原本都是正常人,只是他們經歷了有計劃、長時間、系統性的「刻意練習」。「積跬步者行千裡,匯滴水成江河。」不同的成長練習會成就不同的人生,而不同的人生又會是每個人獲得不同的人生成就。

「天助自助者」,每導師都期望能夠用更多的精力去幫助更有成長潛能的孩子,無論家長、老師都喜歡那些教了之後就能夠快速理解的孩子。因為,人人都期望獲得更高的投入/產出比,學習能力強的孩子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社會教育力量的關注,優秀學生獎學金制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從家長到老師、從學校到社會學習相對更好的同學都會受到更多教育資源的傾斜,教為育英才也與教育輔助孩子成長、成才的根本使命要求不謀而合。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龍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全世界新生嬰兒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除了在體重上稍有差別之外,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思維能力高低之分......但是,隨著成長時光的變遷,社會生活中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源,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學習習性,在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生活中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給自己的生活添上了習慣的印記,簡單的說就是個體不同的成長「消化能力」使得每個人擁有了不同的人生。

編舞老師教孩子們跳舞。The choreographer teaches children

教育伴隨人類文明,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易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逐步演化過程,記錄並傳承日常生活的基本經驗、技能是文明與教育最原始的狀態。但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社會的認知越來越深,人類文明先後進化出了天文、地理、哲學、物理、化學、宗教等與日常生活相關聯而又極為抽象的學科體系。教育自然也從單一的教人識字發展成為分不同層級、不同學科的綜合教育體系,教育進化的根本需求就是適應人類社會生產勞動力的進化、提升需要,社會越發展對具備不同勞動生產技能的人才需求就越迫切。因此,社會既需要提供有教無類的公平教育資源,也需要引導學習能力超強的孩子「多智多學」,真正踐行「因材施教」助人成長、成才。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社會有充足的資源為每個成長夢想保駕護航;這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在這裡智者多學、博學與能者多勞、多得並存,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奮力向前奔跑才不會被社會所落下。接受教育的機會公平、享受教育服務的權利公平,機會均等情況下的「多智多學」就是最好的教育公平。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

相關焦點

  • 北京「網紅地下室」:一面映出教育機會不均等的鏡子
    可是僧多粥少,人人都想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接受最優質的教育,但優質學校的數量就那麼多,不可能陽光普照。於是在市場經濟供求關係的驅動下,學區房開始瘋狂漲價。在北京,但凡擁有「學區房」標籤的小區,房價均比同路段非學區房的貴出一截,單價動輒9萬、10萬,最離譜的時候甚至出現過20萬~30萬每平米的成交價。
  • 【第二講】 翁福元: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理想或烏託邦
    翁教授系統闡述了臺灣地區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困境,並以新住民子女為分析對象,重點探討了這一群體的教育機會均等可能性問題。在翁教授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同樣來自臺灣的兩位小學校長—遊麗蓉老師和卓訓德老師—通過豐富的實踐經驗分享,對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這一主題做了補充和拓展。翁教授認為,目前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5方面的問題:1.
  • 助貧困青年進高校深造 馬克龍力推教育機會均等
    【歐洲時報靖樹編譯】9月8日,馬克龍到克萊蒙費朗視察青年教育與培訓機構,宣講教育「機會均等」。他在克萊蒙參觀了一所職業高中,宣布了多項促進教育公平措施(包括增設獎學金和專門寄宿學校等)。9月8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克萊蒙費朗工業就業培訓中心發表講話,宣布多項促進教育公平措施。 (法新社圖)在羅傑·克勞斯特斯高中,馬克龍與那裡的高中生進行了交流。
  • 日本:公平教育路不平
    有專家認為,日本的公平教育稱得上致力於教育公平和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的一個樣板。然而,近年來這種面向全民的公平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困境,遭到公眾的批評和質疑,引發日本還能否將這種公平教育模式再推行下去的思考。
  • 分「快慢班」就是分層次教學?就是為了教育公平?
    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快慢班」成教育公平的最大毒瘤,分層教育是否可取?「快慢班」是教育公平的毒瘤?這句話是對的也是錯的!分層教學沒有錯,關鍵是實施起來容易變味,變了味的分層教學,就是教育公平的「毒瘤」!
  • 實現教育公平的辦法有哪些?
    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範或原則。這裡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者的辨證關係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在兩千年前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無類的樸素教育民主思想。所謂的有教無類,意思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教育公平分為三個方面: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
  • 嘉學互助|談談教育公平
    種種現象無不彰顯著一個社會問題:教育不公平問題。什麼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主要是指為每個公民提供平等的學習發展機會,包括入學機會的公平、公正,享受相對均衡的教育資源,使每個學習者都能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將來獲得事業的成功。
  • 人民日報有的放矢:著力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脫貧,著力解決教育資源均等化問題,不能讓貧困人口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要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我們要深入貫徹這一重要論述精神,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著力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 【大家談資助】丁小浩談學生資助與高等教育機會公平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最近組織了「卓越與公平」專欄,引出了對高等教育高投入究竟值不值的話題。這實際涉及到了教育經濟和財政領域一系列長期受到關注的論題,也和學生資助與教育機會公平等密切相關。在這一期,我們邀請到丁小浩教授就「學生資助與高等教育機會公平」這個問題分享她的看法和理解。
  • 美國亂象中的教育公平問題
    即便是少數人抓住了教育這根「救命稻草」,完成了向上流動,他們的第一想法是「逃離」,而不是「改變」。從黑人當前的處境來看,對「教育公平」(更準確而言,教育中的社會正義)的狹義理解,即僅將其理解為教育機會均等,顯然是偏頗、片面的。教育機會均等建立在「分配正義」的視角之上,其假設是如果教育資源能夠被平等地分配,人們對正義的訴求就完全得到滿足。但真的是這樣嗎?
  • 大數定律: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這樣做才能贏
    在以往的晨讀中,我們曾分享過書中部分內容,這次我們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怎麼做才能贏?」①『大數定律』一家年增長率為5%的公司,多少年後營業額能翻倍?答案是:14年。這個答案是基於大數定律得出的。
  • 新時代教育公平內涵與建設的思考
    2.教育機會均等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公平實現的關鍵。教育機會均等包含三個層次:教育起點上機會平等、教育過程中機會平等與教育效果上的機會平等。教育起點機會上的平等應為在種類上人人完全平等,也就是所有的社會成員均無任何歧視和排擠,當到了適齡入學時期,即可進入相應教育機構自由地學習;教育過程中機會上平等則應從人類的屬性和特點出發,對具有相同願望的受教育者來說,均應該獲得相同的教育,即便每個受教育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卻仍需按照某種程度上的平等,確保每一個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獲得相同的對待。
  • 論教育中的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
    (一)多學科視角下的公平特質公平問題一直是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學等學科共同關注、研究的對象。為了全面系統地把握和釐清教育中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特質,對公平的多學科視角剖析就必不可少。馬克思認為對待公平「我們不應該用道德學或法學,也不應該訴諸任何人道、正義甚至慈悲之類的溫情」[1]。
  • 俞敏洪:學英語不必均等化 大學生創業缺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學英語不必均等化 大學生創業缺創新  ■新快報特派北京記者 周雯 黃婷  從英語教育,到現在的天使投資,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總愛和年輕人打交道。
  • 韓國宣布用5年廢除精英高中,一場教育均等化的錯覺?
    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教育會議上多次強調「公平」11月7日,韓國教育部宣布,為了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從2025年3月起將在全國範圍內廢除私立高中,未來這些學校的學生選拔方式將與普通高中相同。「我們確實需要改變現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個政策。這也是大多數人想要的。」
  • 韓國將用5年廢除精英高中 一場教育均等化的錯覺?
    然而,英才教育所滋生的社會不公現象,伴隨著韓國接連兩任總統樸槿惠與文在寅的親信被曝子女入學醜聞而飽受指摘。  「人們迫切要求教育公平。」在10月的一次部長級教育政策會議上,韓國總統文在寅說,「由於缺乏公眾信任,教育系統面臨危機,越來越多人感到絕望,他們認為教育已成為繼承父母社會經濟地位的一種手段。」  這場會議中,文在寅重複提到「公平」達20多次。
  • 美國亂象中的教育公平問題-光明日報-光明網
    即便是少數人抓住了教育這根「救命稻草」,完成了向上流動,他們的第一想法是「逃離」,而不是「改變」。    從黑人當前的處境來看,對「教育公平」(更準確而言,教育中的社會正義)的狹義理解,即僅將其理解為教育機會均等,顯然是偏頗、片面的。教育機會均等建立在「分配正義」的視角之上,其假設是如果教育資源能夠被平等地分配,人們對正義的訴求就完全得到滿足。但真的是這樣嗎?
  • 「智啟夢想 智學網人工智慧教育全國公益行」開啟招募
    科大訊飛智學網為適應社會需求,發揮企業優勢,辦好人工智慧教育,啟動了「智啟夢想 智學網人工智慧教育全國公益行」活動,面向全國小學、中學及高中學校公開招募,智學網將通過智學口袋直播平臺,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知識宣講、名家教育新政解讀、名師公益課堂等活動。
  • 特寫|韓國宣布用5年廢除精英高中,一場教育均等化的錯覺?
    「人們迫切要求教育公平。」在10月的一次部長級教育政策會議上,韓國總統文在寅說,「由於缺乏公眾信任,教育系統面臨危機,越來越多人感到絕望,他們認為教育已成為繼承父母社會經濟地位的一種手段。」這場會議中,文在寅重複提到「公平」達20多次。彼時,正值文在寅心腹、前法務部長官曹國女兒大學錄取醜聞正甚囂塵上之際。
  • 我們的教育「公平」嗎?該如何看待現實中的「教育公平」呢?
    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範或原則。教育公平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教育公平一般有三個層次: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