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地球整體是橢圓的,地球表面充滿著海洋、平原、丘陵、高原等複雜複雜地形,也就是說宇宙間本來就不存在絕對公平的事情。教育公平是指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教育資源的權利均等,但也不是說每個人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樣的。教育公平的根本目標是在人們享受教育機會公平的基礎上試想「因材施教」,讓學習中的能者能夠習得更多智慧,各地普遍存在各種不同類型班級教學形式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適應不同孩子對學習進度、強度的不同層次需求,也就是期望能夠從源頭上落實教育公平中的「多智多學」原則。
每個適齡孩子都有公平享受教育服務的權利
山地適合種玉米、土豆、紅薯、高粱等耐旱作物;平原適宜中水稻、小麥等喜水植物;柑橘適合種在溫帶;香蕉、芒果則喜歡熱帶......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長屬性和適宜生長的地域。人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級的生命體,同樣會存在個體生長差異,比如有些孩子天生運動能力強、有的智力反應快、有的自然具備舞蹈等藝術天賦。每個孩子就如同十指,他們各有長短、各有功用。
教育公平的本質是每個孩子接受社會教育的機會公平、獲取教育資源的權利均等,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利,任何人不得阻撓其他人獲取教育機會的權利。但是,由於地域發展差異的事實存在,各地區所能夠提供的教育資源保障確實存在差異;另外,由於每個人自身所具備學習能力的不同,他能夠習得的智慧成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接受教育機會均等的情況下,每個人花費同樣多的時間學習,學習所獲得的成效是不相同的;不同人學習同樣的智慧知識所花費的時間也是不相同的,如此人們便會出現不同的學習成長速度,而實驗班、快慢班則正是為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孩子而開設的,其根本目標就是貫徹落實「因材施教」、「多智多學」。
人們時常用智商、情商等來衡量一個人的學習成長能力,然而每個人所具備的智商、情商水平是完全不同的。雖說,正常情況下每個人所具備的智商、情商差異並不大。但是,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每個人生活在不同的成長環境,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累計,原本毫釐的差異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專家、學者他們原本都是正常人,只是他們經歷了有計劃、長時間、系統性的「刻意練習」。「積跬步者行千裡,匯滴水成江河。」不同的成長練習會成就不同的人生,而不同的人生又會是每個人獲得不同的人生成就。
「天助自助者」,每導師都期望能夠用更多的精力去幫助更有成長潛能的孩子,無論家長、老師都喜歡那些教了之後就能夠快速理解的孩子。因為,人人都期望獲得更高的投入/產出比,學習能力強的孩子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社會教育力量的關注,優秀學生獎學金制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從家長到老師、從學校到社會學習相對更好的同學都會受到更多教育資源的傾斜,教為育英才也與教育輔助孩子成長、成才的根本使命要求不謀而合。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龍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全世界新生嬰兒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除了在體重上稍有差別之外,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思維能力高低之分......但是,隨著成長時光的變遷,社會生活中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源,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學習習性,在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生活中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給自己的生活添上了習慣的印記,簡單的說就是個體不同的成長「消化能力」使得每個人擁有了不同的人生。
編舞老師教孩子們跳舞。The choreographer teaches children
教育伴隨人類文明,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易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逐步演化過程,記錄並傳承日常生活的基本經驗、技能是文明與教育最原始的狀態。但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社會的認知越來越深,人類文明先後進化出了天文、地理、哲學、物理、化學、宗教等與日常生活相關聯而又極為抽象的學科體系。教育自然也從單一的教人識字發展成為分不同層級、不同學科的綜合教育體系,教育進化的根本需求就是適應人類社會生產勞動力的進化、提升需要,社會越發展對具備不同勞動生產技能的人才需求就越迫切。因此,社會既需要提供有教無類的公平教育資源,也需要引導學習能力超強的孩子「多智多學」,真正踐行「因材施教」助人成長、成才。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社會有充足的資源為每個成長夢想保駕護航;這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在這裡智者多學、博學與能者多勞、多得並存,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奮力向前奔跑才不會被社會所落下。接受教育的機會公平、享受教育服務的權利公平,機會均等情況下的「多智多學」就是最好的教育公平。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