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事物的代稱,也叫別稱和雅稱,在我國古代事物很多都有的,像月份類的正月為「端春」、二月為「花朝」、五月為「端陽」、八月為「中秋」和「南呂」等;其中比如五月端陽、八月中秋都是現在仍經常使用的代稱。對於代稱,一般採用的都是「代指」,許多都是出自一些典故和詞語,以及古代文人的雅稱和民間的俗稱,如子時稱「夜半」、70歲稱「古稀」、牡丹稱「貴客」等等,皆是這一類。
在《千字文》裡有一句叫「劍號巨闕,珠稱夜光」,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最有名的劍叫巨闕,貴重的明珠稱夜光」。其實這是關於「代稱」的另一種命名方法,那就是「以這類事物中出類拔萃的名稱,代稱所有這一類事物」。如這兩句,當提到「巨闕」就是指劍,提到「夜光」就是指珠寶。那麼,以這兩句的劍和珠寶為例,說說為什麼用這兩個代稱的原因。
所謂「巨闕」,是劍的一種名字,傳說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一生鑄造了5把有名的寶劍,其中3把長劍,2把短劍,並分別命名,這第一把長劍就是「巨闕劍」,因其堅硬無比,所有寶劍都不敢與之爭鋒,號稱「天下至尊」。歐冶子所鑄的這五把劍,不光系出名門,而且沒把都要一段典故,像人們所熟知的「魚腸短劍」,就是「專諸刺吳王」使用的,因此劍被藏在魚肚子裡,也才有了「魚腸」這個名字。說到這五把寶劍,因其規制為「三長兩短」,把把都是利器;加之有刺殺之用而命名,所以後世就把災禍稱為「三長兩短」。當然,關於「三長兩短」的來歷還有「棺材製作」一說,暫此文不作講解。
對於「夜光」一名,我們知道在珠寶中,最貴重的就是「夜光珠」,這種夜光珠在傳說中是鱗類動物「修煉而成的寶珠」,大概也就神話裡神仙的「內丹」吧。據說龍天生體內就有「小珠」,隨著年歲的增長而長大,從這裡就引出了「龍吸珠」的寓意故事;《淮南子》一書中有「蛤蟹含珠」的說法,就是說不光蛤蚌裡產珠,蟹也是含珠的;還有一種是在一些魚類中,也有寶珠產生,在民間闢邪的飾品「魚精」,就取自草魚腮的部位,只是大多數是扁形的。而有個成語叫「魚目混珠」,意思是拿魚眼睛當作「寶珠」,而魚眼何以混珠呢?大概也就是魚也產珠,實在找不到,就拿魚眼睛混作了。
除了上面我們列舉的一些事物代稱,其實還有很多。比如鑰匙和鎖被稱「魚樣」,據說是周朝時候的鎖具就是魚的樣子,因為魚在水中不閉眼,以此取「常守」之意;紙被稱「玉板」,是因為成都有個地方造出來的紙像玉片一樣細膩、質感;而關於美女的代稱,有稱「西施」的,還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的雅稱。
本文為《千字文》解讀6「劍號巨闕,珠稱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