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每年的這個時候,大家的朋友圈就分外熱鬧:有曬娃的、有索要禮物的、有編各種段子的,一個個連「青年節」都沒資格過的怪蜀黍、老阿姨、大兒童們,把兒童節過得比孩子們還高興。在充斥著各種壓力和責任的世界,這種對兒童節近乎「矯情」的追捧,可以說是成年人「暫時忘記煩惱、回歸快樂生活」的一種方式。其實,作為成年人,與其執拗地重拾童心,不如幫孩子守護好童心,讓他們可以生活得更簡單快樂,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
然而,在中國的競爭壓力和教育環境下,做到「無憂無慮健康成長」又談何容易?!課業的壓力、成長的煩惱、父母的消極情緒……都讓人喘不過氣來,有的孩子甚至年紀小小就已罹患抑鬱症,讓人觸目驚心。那麼,究竟該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呢?我們不妨了解一下一些歐美國家的「他山之石」。
美國:遊戲和對話比灌輸知識更重要
在中國,很多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表揚。大人們只是告訴孩子要「服從指令」,或者「只用回答是與否的問題」。事實證明,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並不能給孩子帶來成功。
在美國的教育研究中,人們發現口語和讀寫能力是幫助兒童學習成長的基礎。很多美國教育者通過促進更多對話的方式來加速孩子的心智成長。孩子不僅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和使用新的單詞,也在學習相互傾聽。這使班級變得平等,並創造了一個學習團體,而這個團體中的兒童相互尊重彼此的觀點。
在美國遊戲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什麼季節每星期都要有一次戶外課,老師們會帶孩子去戶外玩耍。這有利於孩子們親近大自然,而且在玩耍中放飛天性。老師們會和孩子們講故事,並且邀請孩子們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讓他們置身在故事中,老師們還會非常細心地準備很多應景的道具給到孩子們。
人們或許擔心,美國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美國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日本:走心的自製玩具遠超炫酷的設備
在科技發達的日本,全球最自動化的國家,兒童教育卻保持著難得的質樸。不算大的教室、屋頂轉頭電風扇、褪色的實木桌椅、簡單得近乎簡陋的木製積木,大多數日本孩子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甚至連玩具都是孩子們自己做的。
日本的教育者認為,在日本,人們生活節奏快,科技發達,只要花錢沒有什麼是買不到的,但孩子們也會因此錯過很多成長的機會。為了不想讓下一代忘記每一樣東西原本是怎麼來的,很多教育者更願意讓他們為自己製作玩具。
在有些幼兒園,孩子們會自己製作跳繩:他們從老師那裡得到三根白色的布條和五種顏色的染料。孩子們把布條染色後,進行色彩搭配再擰成跳繩,每個人最後都得到了不一樣的作品。簡樸而不簡單,看似隨意卻處處都有先進理念,不教而教,才是高級的教育智慧。
希臘:摒棄一切與應試相關的東西
早在古希臘,兒童教育思想就已出現了萌芽。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在其著作中論及過兒童教育。柏拉圖曾主張對孩子實施音樂、文學、故事、體育、遊戲等方面的教育。因為體育能使人變得強壯和勇敢,音樂能使人變得溫柔,好故事能培養人的美德,遊戲符合兒童的天性。
這些教育理念也在現代希臘得到很好的貫徹:無論學校是公立或私立,小學四年級以前均杜絕打分,也鮮有"家庭作業",摒棄一切與應試相關的東西。取而代之的則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集體協作能力,很多"作業"都要求孩子們回家與父母共同完成。
與中國的按成績、年齡分班制不同,希臘盛行的是錯齡分班制度。他們將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和種族的孩子按比例科學化分班,讓孩子們學會互相幫助,平等待人並且懂得分享,以拓展孩子的世界觀。
僑外海外教育專家表示,對於孩子成長來說,知識的獲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思維方式、興趣愛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才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必修課」。而在尊重兒童成長規律、開發孩子潛能、培養兒童獨立能力等諸多方面,很多歐美國家的教育經驗值得借鑑,這也是為何在當下海外教育在國內越來越火爆的原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還請聯繫僑外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