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理工大學一研三學生自縊的新聞相信很多人都有所關注,也為其感到惋惜和痛心。據悉,該學生在10月13日凌晨2點發表了一篇近兩千字的遺書,遺書中表示課題實驗長期受挫,可能會面臨延畢。「以前我們組還沒有出現過無法按時畢業的,為了不打破這個傳統,那我消失好了」。14日,大連理工大學發表情況通告,證實該學生已自縊在實驗室。
(圖註:當時學生的遺書內容截圖)
在翻看了該學生的整篇遺書後,我總不斷地想,如果他能接納最糟糕的結果,接納自己作為該組不完美的存在,接納自己的「不行」,是否悲劇會被終止呢?
可惜沒有如果。該生有著科研工作者普遍的存在的優秀特質——認真、踏實、嚴謹、追求完美。可惜,他缺少了一種能幫助自己螺旋式成長的要素:接納不完美。我想,這也是他最終走向悲劇的重要原因。
(圖註:越優秀的學生越難接納不完美)
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或者無法接納某個事物的不完美,其實是當下很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越優秀的學生身上這種問題就越明顯。這兩年來,找我諮詢「如何調整接納自己「不行」的學生」基本成績都在年級名列前茅。他們從小被要求「優秀」,被教化要「成功」,每一步的成長都有其規劃。他們是群追求完美的人,大多也按部就班地成長。如果有一天原規劃脫離了軌道,他們往往會因此焦慮、不知所措,甚至陷入崩潰。
(圖註:接納不完美是不可或缺的一課)
而這一群體是需要被我們教育者關注到的,也需要我們意識到,教育孩子們接納不完美,這是不可或缺的一課。也需要我們在孩子面臨所謂「挫折」時主動去告訴他們:傻孩子,偏離原有規劃是人生常態。不過沒關係,走回來就可以了,儘管慢了一點,可是你也看到了別樣的風景啊!
當然,在面對「不完美」這個課題上,最主要的依然是學生本人要去積極應對。如果你在學業或者感情上遭受挫折,那麼,希望你們能做到以下這些:
(圖註:求助心理醫生,說出真實感受)
一、把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人在低谷,很容易遇人遇事變得極端負面,思緒也會變得複雜,內心感受沉重和絕望。而當你能把這些感受表達出來,其實會起到梳理思緒和對事件進行復盤的作用,與此同時,情緒也會慢慢恢復到正常狀態,使自己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所面臨的困境。
可能有人會說:「我也想表達,可是沒有人可以聽我訴說。」其實,表達真實感受未必需要有人傾聽,寫日記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當然,如果一定需要有人聽才有表達欲,這裡建議學生要懂得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心理醫生的幫助。
(圖註:當事學生微博發布的設備圖)
二、解決挫折問題儘量別在晚上,除非你白天睡得足夠多。在大連理工大學研三學生自縊事件中,學生在遺書中談到為了錯開使用設備時間,他白天讓給別人做實驗,而自己一直在黑夜裡通宵做實驗。黑夜中,人本來就容易變得感性,再加上睡眠不足,人會非常容易變得焦慮和悲觀,解決事情的能力也會大大降低。因此,如果無法在白天得到足夠休息,那麼,請別在晚上去解決挫折問題。不如夜間好好休息,養足精神後白天再全力應對。
三、如果事情自己無法解決,一定要不斷向外部求助。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事情超出了自身能力和認知範圍,想要依靠自己去解決幾乎不可能。這個時候,學生一定要學會向外求助,不要害怕麻煩別人,特別是那些本身內向又害羞的學生。求助老師、導師,求助同學、求助同領域專家,甚至求助網友,總之不要放棄解決問題的任何求助機會。做到行動上爭取,結果不糾結。
(圖註:學會放過自己)
四、只要活著,再壞的結果都不是最壞結果,學會放過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行」。在遺書中,學生談到自己無法面對延畢,其實是他不認為這種結果是應該他承擔的,從他強調實驗設備不斷出故障,導師沒有給更具體的實驗建議,到疫情導致實驗時間有限等,可以看出他內心有不甘又無奈。那麼,既然不完全是自己的責任,那麼學生就更應該原諒自己了。而這個細節也給了其他學生提醒,當你認為那不完全是你錯的時候,一定要善待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行」。記住只要活著,再壞的結果都不是最壞的結果。
————————
作者簡介:我是星主,專研教育發展與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關於教育成長路上,上到大學下至小學,有困惑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