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疫情過去,就好了。」「熬過今年撐到明年,就沒事了。」
這兩句話,也許是我們最近時常聽到,或頻繁對別人使用的安慰劑。但對於高度依賴穩定社會經濟秩序而發展的全球職業體育來說,危機才剛剛顯現。而危機的根源,也不僅僅是疫情。
不過,當下的日子雖然苦一點,但就像英超給轉播商退款、德甲把版權降價出售一樣,以供需關係為前提的職業體育市場,總會找到互利共生的方式。
專欄 / 陳點點
大局為重,英超向天空體育退款1.7億疫情之下,歐洲5大聯賽中的4個都已重啟。眼下,把2019/20賽季的剩餘比賽比完,至少是能給球迷、轉播商、贊助商一個交代。
而隨著聯賽重啟,此前停擺三個月的帳,也該好好算算了。
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賺得最多、商業價值最高的英超聯盟,率先決定把裝進腰包裡的真金白銀再掏出來。根據《The Athletic》此前的報導,英超聯盟與本土的轉播平臺天空體育(SKY SPORTS)達成協議,會針對2019/20賽季英超在英國境內的版權合作,退還1.7億英鎊。
因為疫情,英超停擺了整整百日,這其中損失最大的,自然是一賽季花36億英鎊購買英超版權的天空體育。在停擺期間,沒有了賽事直播的天空體育一方面要承受付費用戶的流失,另一方面還要面對不再掏錢的廣告客戶。
根據傳媒營銷研究機構CAMPAIGN的測算,從第一季度開始因疫情影響,天空體育在英國本土市場中用戶訂閱收入損失了1.9%,廣告和商業合作收入減少了10.5%,總體收入相比去年第一季度將下降12%。
可以遇見的是,第二季度的數字,只會更為嚴峻。
自1992年英超成立以來,多年的合作讓天空體育與英超聯盟的關係早已不是單純的聯賽與轉播商的關係。近三十年的時間裡,英超在天空體育的傳媒資源和轉播費用的加持下,一步步成為全球最吸金的足球聯賽。天空體育更是憑藉手握的英超版權,從一個初整合完畢的體育頻道,變成如今市值55億美元的體育傳媒巨頭。
然而,由於疫情賽事停擺的影響,天空體育在財務方面的壓力驟增。此時英超聯盟慷慨相助,退還一部分版權費用給最大的「金主爸爸」,是對未來長遠發展的考慮,英超聯盟最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版權方出現財務危機。除了天空體育外,英超還計劃向全球範圍內的各家轉播商共退還3.3億英鎊,共渡難關。
不過,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這3.3億英鎊的退款自然是從20家英超俱樂部的分紅中抽出來。也因為如此,這個退款計劃的制定並不順利,畢竟各家俱樂部在疫情出現後,同樣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壓力。
要知道,英超球隊一個賽季的收入構成中,除去轉播費用收入外,還有14%(約7.5億英鎊)來自於比賽日收入。而本賽季餘下將近四分之一的比賽需要空場進行,意味著比賽日的收入少了近2億英鎊。根據《獨立報》之前的統計,僅僅是向俱樂部季票持有者退款的金額,就已經達到1.75億英鎊。
比賽門票沒了,收入減少,球員、教練的工資還得照付,這時候聯盟還告訴你需要給轉播商退一筆錢。對於各支英超俱樂部而言,必定是一萬個不情願。
於是,聯盟、俱樂部和轉播商三方,只能對解決方案再行協商。首先,每個俱樂部退款的比例按照之前收入分紅的規定,依據賽季排名、賽事轉播場次等因素決定。這就意味著成績好、家底厚的豪門球隊出大頭。如果按目前英超排名來計算,榜首的利物浦需要退還2150萬英鎊,而副班長諾維奇只要出680萬。
不僅如此,三方還商量了一個超長的還款帳期。在2021/22賽季結束前,這3.3億英鎊將逐步分批返還給各轉播商,這也是為了保證各家俱樂部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元氣」。
換個角度來看這件事,相當於英超給之後兩個賽季的版權費,打了個折扣價。
英超聯盟的這一系列的退款行動,對於全球各大體育轉播機構在面臨疫情危機時期的發展,有不小的借鑑意義。目前,天空體育正在與自由媒體集團(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母公司)、英格蘭和威爾斯板球委員會商議退還部分版權費用的事宜。
職業體育的市場中,轉播商和傳媒機構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特殊的時期裡,利益相關方也在幫助轉播商渡過危機。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是體育產業生態裡的一種系統性自我免疫能力。
德甲降價續約,體育版權市場回歸理性1992年英超成立前夕,本土的轉播權談判進入了關鍵階段。當時ITV(獨立電視臺)計劃每賽季出3000萬英鎊買下獨家,而這一價格也符合英超聯盟的預期。然而默多克篤定未來體育頭部版權的巨大升值潛力,5個賽季3億英鎊的天價,讓英超無法拒絕。由此開始,體育版權進入了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時代。
而如今,持續了近30年的漲勢,似乎到了要劃上句號的時候。
不久前,德國足球職業聯盟(DFL)公布了下一個版權周期的競標結果,最終德國天空體育和流媒體直播平臺DAZN以44億歐元拿到了德甲、德乙聯賽21/22賽季後4年在德國、奧地利、瑞士、盧森堡、列支敦斯登等德語地區的版權。
相比起上一周期85%的版權銷售增長(46億歐元),這個周期的價格不但沒有增加,每個賽季還少了5000多萬的收入。但DFL的執行長賽弗特(Christian Seifert)對於特殊時期下,德甲、德乙聯賽的版權還能在本土賣到這個價格,已經十分滿意了。
不過令人隱憂的是,其中一家轉播商DAZN在最近的半年時間裡危機頻發。高價購得賽事版權之後,商業閉環並沒有完全形成,DAZN還能堅持多久?給DFL的版權費用能否如期到帳?這些問題,其實都還是未知。
德甲版權此次出現的價格回落,在五大聯賽中也不是首次出現。在疫情出現之前,英超2019-22這個版權周期的本土版權價格,從原來的3年51億英鎊降到了45億英鎊。
疫情之後,賽事版權價格下滑恐怕將成為常態。得出這樣的判斷,則是基於體育版權生意的內在邏輯。
首先,體育轉播平臺花錢拿下版權後的盈利邏輯,一是要靠轉播內容來從用戶端賺取訂閱費、會員費;二是要依靠賽事的影響力、自身媒體平臺的覆蓋率、用戶數,來吸引廣告和贊助。然而,目前絕大多數媒體平臺都無法在高價拿到版權後做到收支平衡。因此,體育版權市場對理性的回歸將成為未來的主旋律。
除此之外,體育版權市場裡新進來「攪局」的玩家減少,也遏制了炒版權行為的出現。30年前,天空體育的出現把英超帶入億元版權時代。好不容易價格趨於穩定,英國電信又成立了BT SPORT,想要從通訊行業降維打擊體育傳媒行業。於是在一輪又一輪的抬價中,英超版權的價格又翻了兩番。
全球範圍內,MP&S、Relevent Sports、beIN SPORTS以及我們熟悉的樂視體育,都曾經扮演過體育版權「攪局」玩家的角色。但隨著眾多玩家已經「死於非命」,無論是傳媒公司還是其背後的資本,對於頭部體育版權的態度都開始趨於保守。
職業體育苦日子來了,但生活要繼續下去疫情到來之後,我們習慣於將問題的原因歸結於疫情,將問題的解決方法寄望於疫情結束。但職業體育的發展高度依賴穩定的社會和經濟秩序,過去半個多世紀體育商業化價值的飆升,首先是基於傳媒產業的持續性革命。
從廣播到有線電視,到PC端網際網路時代,再到網際網路大屏、移動端時代,每一個階段傳媒技術的革命,都幫助職業體育創造了更豐富的曝光場景,由此更有效地滲入球迷和用戶的行為習慣中。因此,頂級職業體育賽事的價值能一直水漲船高。
但目前無論是期待已久的VR、AR技術,還是寄予厚望的5G時代,在體育傳媒方面的應用都未得到顯著反響。反倒是在社交新媒體的環境下,職業體育賽事有逐漸被切割成碎片化內容的趨勢。短視頻、gif圖版權等新生代事物,究竟能為職業體育帶來多大的價值增長,目前看來,答案並不樂觀。
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體育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金融、旅遊、能源、快消、製造、房地產等行業資金、資源的流入。但全球經濟經過了疫情的衝擊後,各行業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和危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論是體育版權、體育營銷、衍生品銷售還是運動員轉會,其市場都將面臨不同程度的下滑。
未來兩到三年,體育產業、尤其是職業體育產業的發展,必然是困難的。加之奧運、歐洲杯延期這樣史無前例事件的出現,類似全球體育進入至暗時刻、體育產業面臨崩潰的論斷,也開始頻繁出現在輿論中。
誠然,體育將面臨巨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明白,職業體育的誕生、發展壯大,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所逐漸積累而來的產物,且在許多發達國家中,已經成為社會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下的日子雖然苦一點,但就像英超給轉播商退款、德甲把版權降價出售一樣,以供需關係為前提的職業體育市場,總會找到互利共生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