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大一畢業生3個月內發表論文5篇,2篇涉嫌全文抄襲

2020-12-11 澎湃新聞

西南財經大學再曝學術不端行為,該校經濟學院一畢業生在2009年5月至7月期間發表的5篇期刊論文中,有兩篇涉嫌全文抄襲。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接獲舉報,上述畢業生馬龍在2009年6月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涉嫌抄襲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一副教授2003年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知網下載了上述兩篇論文。一篇是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畢業生馬龍於2009年6月在校就讀期間發表在《經營管理者》期刊上的論文《對近代中國城鄉經濟結構失衡原因的探究》(以下簡稱「馬龍論文1」);另一篇是時任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滕建華和他人合作撰寫的《近代中國城鄉經濟結構失衡的歷史原因》(以下簡稱「滕建華論文」),該論文是2003年1月刊發於《北方論叢》期刊。

馬龍論文和滕建華論文發表時間

馬龍論文12009年6月發表在《經營管理者》2009年第12期;滕建華論文2003年1月發表在《北方論叢》第1期,該論文收稿日期為2002年6月20日。從時間上看,馬龍論文1發表時間比滕建華論文晚了6年零5個月。

日前,就馬龍在校期間發表論文涉嫌全文抄襲事宜,澎湃新聞記者致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有關部門負責人。一位袁姓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學院之前對馬龍論文抄襲的情況並不掌握,將會立即了解核實。

《經營管理者》編輯部一位負責查重系統的劉姓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2009年該期刊還未啟用查重系統,沒辦法確認馬龍的論文是否涉及抄襲,但其表示會儘快核實。

2016年1月,澎湃新聞曾報導過「西南財經大學一碩士論文涉嫌大面積抄襲,僅『後記』差異較大」的學術不端行為。西南財經大學當時回應稱,學校對論文抄襲事件「零容忍」,早已取消該抄襲者的碩士學位。

澎湃新聞注意到,上述滕建華論文的作者信息寫為「騰建華」,經聯繫滕建華本人確認,上述論文確係其本人多年前發表之作,論文標題下署名被期刊誤寫成「騰建華」。

5篇論文中有兩篇涉嫌抄襲

澎湃新聞記者比對發現,上述馬龍論文1和滕建華論文均圍繞近代中國城鄉經濟結構失衡的原因展開研究分析,馬龍論文的題目、摘要、關鍵詞、導語、一二級標題、論文內容以及參考文獻與滕建華論文近乎完全一致,幾乎是全文照搬滕建華論文。

澎湃新聞記者在中國知網查詢發現,馬龍出生於1988年5月,籍貫河北,2009年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在校生。2009年5月-7月期間,3個月內馬龍在《經營管理者》、《技術與市場》、《現代經濟信息》、《大眾商務》等期刊上發表了5篇論文。除了上述《對近代中國城鄉經濟結構失衡原因的探究》一文外,其於2009年7月8日發表在《現代經濟信息》期刊上的論文《我國當前政策對公共福利、擴大內需與就業促進的作用》(以下簡稱「馬龍論文2」)也涉嫌全文抄襲。

讀秀網檢索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馬龍發表的期刊論文

中國知網檢索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馬龍發表論文

馬龍論文2涉嫌抄襲時為瀋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在讀碩士潘瑩於2008年2月發表的題為《公共福利、擴大內需與就業促進》的論文(以下簡稱「潘瑩論文」),馬龍論文2的發表時間比潘瑩論文晚了1年零5個月。

馬龍論文2和潘瑩論文發表時間

馬龍論文2與潘瑩論文,兩篇論文均是從公共福利的角度對我國目前的就業問題做研究分析,馬龍論文2的題目、摘要、關鍵詞、一級標題以及論文內容與潘瑩論文近乎完全一致,幾乎也是照搬了潘瑩論文。

摘要、關鍵詞隻字不差

經過比對,馬龍涉嫌全文抄襲的兩篇論文在摘要、關鍵詞等方面與被抄襲論文幾乎是隻字不差。

比如,

滕建華論文的摘要內容為:

中國近代百餘年城鄉經濟結構演變的歷史表明,國際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入侵是導致中國形成「兩極產業結構」進而形成「兩極城鄉結構」的主要原因,而近代歷史中形成的「兩極結構」又恰恰成為建國後中國進行趕超型工業化和限制型城市化的宏觀背景。因此,中國要優化現在的城鄉經濟結構,必須認真研究近代時期的被動工業化和畸形城市化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深重災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目前中國提高農村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艱難性和複雜性。

關鍵詞是:

城鄉經濟結構;兩極城鄉結構;兩極產業結構。

滕建華論文摘要、關鍵詞

馬龍論文1摘要是:

中國近代百餘年城鄉經濟結構演變的歷史表明,國際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入侵是導致中國形成「兩極產業結構」進而形成「兩極城鄉結構」的主要原因,而近代歷史中形成的「兩極結構」又恰恰成為建國後中國進行趕超型工業化和限制型城市化的宏觀背景。因此,中國要優化現在的城鄉經濟結構,必須認真研究近代時期的被動工業化和畸形城市化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深重災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目前中國提高農村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艱難性和複雜性。

關鍵詞則是:

城鄉經濟結構;兩極城鄉結構;兩極產業結構。

馬龍論文1摘要、關鍵詞

比對發現,上述兩篇論文的摘要、關鍵詞一字不差,只是關鍵詞的標點有些許差別。無獨有偶的是馬龍論文2的摘要、關鍵詞與潘瑩論文居然也是一字不差。

潘瑩論文的摘要是:

面對我國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專家提出諸多解決方法,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我國現在的基本狀況是因內需不足導致第三產業發展緩慢,進而影響就業。而內需不足又與公共福利的缺失有密切關係。本文從公共福利的角度對我國目前的就業問題做了分析,通過加大公共福利的支出,減輕人民的生活負擔,進而提高內需、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就業。

關鍵詞是:

就業;公共福利;經濟發展。

潘瑩論文摘要、關鍵詞

馬龍論文2的摘要是:

面對我國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專家提出諸多解決方法,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我國現在的基本狀況是因內需不足導致第三產業發展緩慢,進而影響就業。而內需不足又與公共福利的缺失有密切關係。本文從公共福利的角度對我國目前的就業問題做了分析,通過加大公共福利的支出,減輕人民的生活負擔,進而提高內需、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就業。

關鍵詞則是:

就業;公共福利;經濟發展。

馬龍論文2的摘要、關鍵詞

正文高度雷同

滕建華論文的正文共分為「被動的工業化形成了『兩極產業結構』」、「畸形的城市化導致了『兩極城鄉結構』」兩部分。

澎湃新聞記者比對發現,馬龍論文1正文同樣也分兩部分,每一部分的小標題都與滕建華論文完全一致,馬龍論文1每一小部分的內容與滕建華論文近乎完全一致,只是在要點個數或要點內容描述上做了刪減。

例如,滕建華論文正文第一個一級標題下的二級標題是「兩級產業結構」,用「第一」、「第二」、「第三」分三段展開。

滕建華論文正文部分

而馬龍論文1中,「兩級產業結構」下的1.1、1.2兩個部分與滕建華論文中「兩級產業結構」下的「第一」、「第二」點幾乎也是隻字不差,完全一致。

馬龍論文1正文部分

不僅如此,馬龍論文1的導語也與滕建華論文的一模一樣,這僅僅是上述兩篇論文導語和正文雷同的一部分,比對發現馬龍論文1的正文其他部分也基本是照搬滕建華論文。

此外,馬龍論文2與潘瑩論文的三個一級標題、正文主體部分也基本一致。

例如,潘瑩論文的第三個一級標題和正文是:「三、發展基本公共福利、擴大內需,拉動就業。發展公共福利,教育、公共醫療、住房是關鍵。三者都屬於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還具有公共品和準公共品的特徵,因此國家有義務承擔主要責任,減輕人們支付的公共福利負擔,促進消費,擴大內需,進而發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首先在住房方面,大力發展廉租房,擴大廉租房的受益群體面積,建立科學的配套資格審查制度。並設立和提高超面積住宅消費稅,限制個人購房數量。讓更多的住房困難者享受到政府的住房福利。其次,教育方面,國家應該加大教育投入,降低個人的教育成本。在繼續貫徹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適度提高義務教育的層次,對困難群體進行教育補助,限制高等教育的收入升級,甚至可以適度降低高等教育的收費標準。再次,醫療方面,應建立全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在其中應承擔主要責任,降低個人的醫療支出。建設以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同時啟動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使基本醫療保障成為一項優越的公共福利。如果政府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到位,城鄉居民用於教育和醫療的支出比重得以降低至世界平均水平,那麼我國的居民消費率就可以從目前的38.2%提高到41.3%,最終消費率可由目前的52.1%提高到55.2%,比目前水平高出3.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以多創造出300多萬個崗位,從而大大緩解就業壓力。」

潘瑩論文正文部分

馬龍論文2的第三個一級標題和正文部分與潘瑩論文的高度雷同,只是在展開上略有精簡,而且跨度一年多後,兩篇論文引用的數據也一模一樣。

馬龍論文2第三個一級標題和正文部分

結論也基本一樣

馬龍論文1的結論和參考文獻與滕建華論文的也基本一樣。

滕建華論文的結尾標題是「結論與啟示」,文字內容為:「前文的分析告訴我們:發展中國家要進行城鄉經濟結構優化的前提是擁有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這是其一。其二,和平的環境是一國進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基本條件,而戰爭只能將其引入歧途。其三,優化城鄉經濟結構的基礎是平衡城鄉生產要素結構。很難想像,缺乏資本、人才、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支持的農業和農村會與非農產業和城市建立良好的產業聯繫和互動的區域合作關係。其四,城鄉產業結構是城鄉經濟結構的主體,有什麼樣的城鄉產業結構就會衍生出怎樣的城鄉經濟結構,城鄉產業結構決定城鄉經濟結構。其五,制度可以加快或減緩城鄉經濟結構優化的速度。先進的、科學的、合理的制度促進城鄉經濟結構優化,而落後的、非規範化的、保守的制度則阻礙城鄉經濟結構優化。以上五點是我們從歷史的維度得出的結論與啟示。」

滕建華論文結尾與參考文獻

馬龍論文1的結尾標題為「結語」,文字內容與滕建華論文結尾一字不差。

馬龍論文1結尾與參考文獻

相關焦點

  • 西南交通大學一博士論文第4章被指抄襲超90%[圖]
    例如論文101頁「第二節企業制度與企業經濟效率」第一段全文和楊小凱著作116頁「5.2模型背後的故事」第一段,文字表述幾乎完全一樣,連舉的例子都是一樣的——選擇生產衣服為例子。由於論文涉及非常專業的內容,記者也無法完全比對出黃慶論文和楊小凱著作中雷同部分,但感覺上就是把楊小凱著作中的各個部分重新拆分組合,就成為了黃慶博士論文第四章的內容。
  • 華南農業大學教師21篇論文涉嫌抄襲 校方:發文章是個人愛好
    2010年9月—2013年12月,李濤在華南理工大學攻讀在職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針對李濤學術不端的舉報自2015年開始,當年年底,華南農業大學接到實名舉報,稱李濤有12篇論文涉嫌抄襲。今年9月,該校學術道德委員會辦公室再次收到一封匿名舉報信,舉報李濤21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  10月上旬,報料人陳女士(化姓)向多家媒體提供了詳細的舉報材料。
  • 西南財經大學一碩士論文涉嫌大面積抄襲,僅「後記」差異較大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知網博碩士學位論文資料庫找到了這兩篇金融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分別是東北師範大學金融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張強的論文《我國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效應研究》(以下簡稱「張強論文」)和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碩士畢業生楊帆的論文《我國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效應研究》(以下簡稱「楊帆論文」)。
  • 副教授涉抄本科生論文續:另有兩篇論文重複發表
    網絡調查結果廣東商學院廖麗霞副教授涉嫌抄襲重慶本科生論文事件在網上升級:有網友報料稱,在中國知網(國內專門收集公開發表論文的網站)上,廖發表的10多篇論文均能查到,其中有兩篇論文驚人地相似這兩篇論文分別是:《錢鍾書〈詩可以怨〉解讀》、《尖銳的解結與批判——〈詩可以怨〉解讀》;《論通感的表達功能》、《論藝術通感的表達功能》。經查,《論通感的表達功能》是2005年9月向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投稿,發表在2006年第1期上。而類似的論文《論藝術通感的表達功能》早在2001年6月向山西大學學報投稿,2002年2月發表在該學報上。
  • 西南財大碩士論文被曝抄襲 幾乎一字不差
    該事件餘溫尚存,1月29日,又有兩篇論文陷入了疑似大面積抄襲的尷尬境地,而其中一篇時間為後的碩士論文作品,聲稱「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卻被曝從標題到參考文獻清單幾乎一字不差。而被指涉嫌抄襲者,是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一位研究生。  被曝出的兩篇論文屬於金融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作者分別是東北師範大學金融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張強、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碩士畢業生楊帆。
  • 中國政法大學一博士論文被指涉嫌抄襲多篇他人論文
    該論文顯示,李仕春系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其2002年5月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民事保全程序研究》 共有十二章。  網友反映,李仕春的博士學位論文分別抄襲了發表於1995年第4期《法學評論》上的論文《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的財產保全──兼論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作者為笪愷;發表於1995年6月《中國海商法年刊》上的論文《簡論對物訴訟》,作者為張鴻午;發表於1997年第2期《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的文章《簡論對物訴訟——兼與我國海事訴前保全制度相比較》,作者為程宗璋。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抄襲一直都存在?-虎嗅網
    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公布消息,撤回閆振海2015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與另外兩篇文章出現「明顯的內容重疊」,且一名外國通訊Beatriz Ychussie身份無法核實,論文中Beatriz所屬的丹麥羅斯基勒大學表示「查無此人」。也就是說,這個名叫Beatriz的作者實為偽造,並不存在。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數學圈一直有抄襲
    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公布消息,撤回閆振海2015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與另外兩篇文章出現「明顯的內容重疊」,且一名外國通訊Beatriz Ychussie身份無法核實,論文中Beatriz所屬的丹麥羅斯基勒大學表示「查無此人」。也就是說,這個名叫Beatriz的作者實為偽造,並不存在。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公布消息,撤回閆振海2015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與另外兩篇文章出現「明顯的內容重疊」,且一名外國通訊Beatriz Ychussie身份無法核實,論文中Beatriz所屬的丹麥羅斯基勒大學表示「查無此人」。也就是說,這個名叫Beatriz的作者實為偽造,並不存在。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公布消息,撤回閆振海2015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與另外兩篇文章出現「明顯的內容重疊」,且一名外國通訊Beatriz Ychussie身份無法核實,論文中Beatriz所屬的丹麥羅斯基勒大學表示「查無此人」。也就是說,這個名叫Beatriz的作者實為偽造,並不存在。
  •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李仕春學位論文被指涉嫌抄襲多篇他人論文
    該論文顯示,李仕春系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其2002年5月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民事保全程序研究》 共有十二章。網友反映,李仕春的博士學位論文分別抄襲了發表於1995年第4期《法學評論》上的論文《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的財產保全──兼論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作者為笪愷;發表於1995年6月《中國海商法年刊》上的論文《簡論對物訴訟》,作者為張鴻午;發表於1997年第2期《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的文章《簡論對物訴訟——兼與我國海事訴前保全制度相比較》,作者為程宗璋。
  • 陝西一期刊論文涉嫌全文抄襲續:「原作者」稱系共同作品
    一篇論文,被兩個作者各自署名先後發表了兩次。澎湃新聞報導後,「原作者」(首先刊發論文的人)聲稱系「共同作品」。這是最近發生在陝西學界的一件事情。9月2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報導了該期刊論文涉嫌全文抄襲一事。
  • 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涉嫌大面積抄襲廈大論文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此前曾報導了山東大學、吉林大學、安徽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多起論文涉嫌抄襲事件。  日前,澎湃新聞記者再度接獲爆料,一篇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被指與廈門大學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高度雷同。
  • 西南財經大學一碩士論文大面積抄襲,校方已取消其學位
    而被指涉嫌抄襲者,是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一位研究生。被曝出的兩篇論文屬於金融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作者分別是東北師範大學金融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張強、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碩士畢業生楊帆。兩篇論文題目均為《我國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效應研究》,均完成於2009年,時間僅僅相隔半年。而兩篇論文相似率驚人,用肉眼很難找出不同。
  • 媒體評論文抄襲「隻字不差」:必須從嚴處罰,剝奪其不當獲利
    媒體評論文抄襲「隻字不差」:必須從嚴處罰,剝奪其不當獲利 西南財經大學再曝學術不端行為,該校經濟學院畢業生馬龍在2009年5月至7月期間發表的5篇期刊論文中,有兩篇涉嫌對他人公開發表論文全文抄襲。
  • 西南交大副校長涉抄襲論文 校方已上報教育部
    事件調查  -兩年前有人舉報,西南交大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慶此前公開發表的兩篇署名論文涉嫌抄襲或過度引用,舉報材料被發上網後引多方熱議  -其中一篇論文黃慶系第二署名作者,因此有人提出該論文是「學生抄襲論文時用了老師的名字」,黃慶的過失主要是對學生的行為失察
  • 副教授涉嫌抄襲學生論文續 網友再爆其一稿多投
    副教授另有兩篇論文重複發表  網友再揭內幕,「抄襲門」升級  廣東商學院廖麗霞副教授涉嫌抄襲重慶本科生論文事件在網上升級:有網友報料稱,在中國知網(國內專門收集公開發表論文的網站)上,廖發表的10多篇論文均能查到,其中有兩篇論文驚人地相似
  • 研究生論文無敵抄襲:一字不差!
    近日,「山東大學一碩士論文疑似大面積抄襲」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個別學術不端行為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該事件餘溫尚存,1月29日,又有兩篇論文陷入了疑似大面積抄襲的尷尬境地,其中一篇時間為後的碩士論文作品,聲稱「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卻被曝從標題到參考文獻清單幾乎一字不差,而被指涉嫌抄襲者,是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一位研究生。
  • 大學教師抄襲多篇論文仍在崗 博士學位被取消
    央廣網廣州10月15日消息(記者吳喆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在大學裡經歷過寫畢業論文的人都知道,有一道必走的程序,就是學術不端檢測,或者說白了,就是看你這論文是不是抄襲的。  在嚴謹的學術界,學術不端、或者說抄襲行為,是最惡劣、最令人不齒的行徑,一旦曝光則身敗名裂、學術生命被判死刑。
  • 副教授涉嫌抄襲本科生論文續 副教授拒採訪(圖)
    針對「廣東商學院副教授涉嫌抄襲重慶本科生論文」一事,本報記者昨日進行調查  副教授拒採訪 學生要打官司  副教授抄襲了本科生論文?這兩天,重慶一名大學畢業生魏巍在網上發帖,稱廣東商學院副教授廖麗霞抄襲他的本科畢業論文,此事被炒得沸沸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