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個人是不太需要理由的。
笑起來時嘴角的弧度,頭髮乾淨清爽的長度,打球轉身時專注的目光,甚至和你一樣喜歡不加糖不加奶多加冰的冰美式......
都可以成為喜歡的「原因」。
沒有條框,沒有原則,只因為是那個人而已,所以就會喜歡。
但如果不喜歡一個人,就算對方所有客觀條件到了滿分,也能成為「不喜歡」的理由。
這是我的朋友木木用了整整4年半的時間,才最終明白的道理。
木木喜歡一個男生,從上學到畢業再到工作。
男生成績優異,木木不甘落後,泡圖書館自習室,近視度數變深,換來了成績榜單上更近的距離;
男生喜歡運動,木木這個「運動廢人」不但800米達了標,還去狂補各種籃球知識;
男生實習工作忙常常不吃早飯,木木提前早起一個小時給男生準備早餐送到對方工作的地方;
......
在這期間,男生從「學業為重」到「工作太忙」,側面含蓄地拒絕過了木木幾次。
但就像是許多愛而不得的人一樣,木木傻到對結果心知肚明卻還是死不放手。
覺得反正男生一直單身,只要自己一直付出,一直在變好,就一定會有機會。
可是整整四年半的時間,無論木木是熱情的、矜持的、活潑的還是聰慧的樣子;
無論木木變得多麼優秀,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都沒入過男生的心。
男生最後終於脫單,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女生,木木看著兩人在朋友圈的恩愛照片,才真正地明白了:
他不喜歡你,不管你多好,他還是不喜歡你。
除了木木,我們日常裡其實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付出型戀人」。
比如《心動的信號3》裡的男一迪迪。
自從一進信號小屋,開始對女一希希一見鍾情後,他便把整顆心都給了對方。
在最新一期小屋裡的最後一次約會中,迪迪更是把自己這份心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只要看向希希時,眼裡就像有星星一樣,閃閃發光,滿是愛意;
帶了一兜子希希愛吃的抹茶味的零食,完全不考慮其他人的可能性;
把自己去東京淺草寺費心求的、一直珍藏的御守送給了希希;
告訴希希自己堵上了所有運氣來見她,連和她吃飯的場景都是他夢想了很久的;
......
有希希的地方,迪迪一定在。他笨拙又熾熱地喜歡,默默又持久地付出。
雖然能一次又一次打動希希,可始終沒法真正贏得希希的心。
小鹿能感覺到,希希的喜歡還是大部分都在措措的身上。
如果迪迪繼續這樣忘我地付出下去,很有可能就像心動偵探戚薇說的那樣,讓感情失去了平衡。
心動偵探們都一致贊同一段好的感情就是要「有付出也要有回報」。
不止愛情,無論親情友情,在任何一段健康的情感關係裡,付出都應該是雙向的。
沒有誰是站在「就應該被愛的那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習以為常,沒有回饋。
所以如果你已經發現感情裡,只有你一個人在不停地付出,那麼記得要時刻提醒自己:
停下吧。
但是這也並不是意味著,為了以防付出失衡,我們就不去付出了。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
「愛情中,付出的失衡是常態。也正因為失衡,才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交換。如果關係永遠處於平衡,那就也意味著結束。當另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了,於是你付出更多,他也感受到了,於是付出比你還多。你們的關係就會前進,且沒有停留。」
要想擁有一段好的感情,必須學會適當付出,懂得察言觀色,看看自己付出之後,對方能給到多少反饋。
要知道雖然很多事情是努力就會有回報的,可唯獨在愛情裡,很多付出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對方對你的喜歡程度和你對對方的付出程度,在本質上就是兩件事情。
喜歡是不能勉強的,滴水石穿這個詞在感情上也更不適用。
希望世間所有像木木、迪迪這樣或多或少有些「付出型人格」的戀人們,都能明白:
過度付出無法讓人收穫一段滿意的情感關係,真正能夠獲得滿意關係的人——
是那些在滿足自己的過程中,也能讓他人受惠的人。
所以,與其拼命地付出對別人好,不如先試著學會對自己更好一點兒。
這樣有一天,真正愛你的人早晚都會發現的你的好。
Ta不會讓你費勁心思去「變好」,然後對你說「你真的很好,可是我不喜歡你」;
而是看見了你的不足與缺點,卻依然笑著告訴你:
「你沒那麼完美,但我就是喜歡你,因為你是你,獨一無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