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三組家庭:明明是「為你好」,為何成家庭矛盾根源

2020-09-05 妍七七情感說

若是喜歡,請給七七點擊「關注」,愛你呦


隨著《以家人之名》的熱播,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也再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在劇中,似乎每一個家庭都看似幸福,卻有著屬於自己的問題。



賀梅在年輕的時候拋棄了兒子賀子秋,導致母子離心;唐燦的父母恩愛,但是母親卻愛慕虛榮,讓唐燦自卑無比;齊明月的家庭看似完美,可是她的母親一直對孩子進行高壓控制,齊明月從來不敢大聲說出自己想法。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聽這種說:


「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能明白我呢?」


就像《以家人之名》的四組家庭,「為你好」成為了一句魔咒,家長想要禁錮中孩子,卻不想孩子們因此而叛逆受傷,而親子關係也因此大受影響,它甚至成為了家庭矛盾的根源。


那為什麼好心卻做錯事呢?原因很簡單:


家長只是以愛之名對孩子的人生進行了掌控罷了,但是他們只是孩子人生的見證者,而非主宰人,他們以為父母權利能夠讓孩子對他們百依百順,卻不知道,沒有溝通橋梁的親子關係,有何理解呢?



「現實非我願,但是我為了你好,所以選擇彼此傷害」


誰是《以家人之名》裡最讓人心疼的?


答案毋庸置疑,肯定是我們的小哥賀子秋。他小的時候和母親到處流浪,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家庭,卻被賀梅拋下,幸虧他遇到了李海潮一家,才能夠順利成長;賀子秋的父親趙光華,則是自私自利,為了想要讓賀子秋和自己一起出國想盡各種手段,後來在自己有了新的孩子後,將子秋拋棄。



在子秋短短的二十幾年生命,他遭受了好幾次拋棄,就像他和賀梅哭訴:


「我就是想不明白,感覺挺丟臉的,為什麼總是我啊?」


子秋的幸運在於他有了李海超、有了妹妹,他的不幸在於親生父母。


他的父親不顧子秋想法,一意孤行想讓把他帶到英國,希望他能夠和李家徹底斷開,為了實現目標,趙光華甚至斷了一個背井離鄉孩子的生活費.


賀梅的初心是好的,當年的她因為意外而入獄,她看到子秋被李海潮養的很好,她願意讓子秋成為李海潮真正的兒子,她不惜讓自己成為子秋心中的「罪人」。



他們都口口聲聲說自己的選擇才是對於子秋來說是最好的,趙光華以為子秋喜歡的是錢,是優越的物質生活,賀梅以為子秋需要平靜的生活,而子秋呢,他想要從來都很簡單 :


只不過是一個有爸爸有媽媽,不需要大魚大肉,安穩的家罷了


可惜的是,他們從來不知道要問問一問。


就像安德魯 戈洛夫曾說:


「我們溝通得很好,並非決定於我們對事情講述得很好,而是決定於我們被了解得有多好。」


所以,想要和你孩子一起做決定,首先你應該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孩子的成長,註定要走些彎路


齊明月的媽媽,是現實中很多媽媽的剪影。


齊明月的媽媽金玉香,人們眼中的「完美媽媽」,她有著一個穩定的工作,愛她的老公,甜美聽話的女兒,似乎她的生活沒有不順心,但是誰不知道她與女兒的親子關係就是一顆藏在地下的引雷,隨時有爆炸的可能。



金玉香很愛明月,但是她的愛卻太過於張揚,有著一種說不出的壓迫感。從小她對齊明月都會嚴格要求,明月的一言一行都在她的指點之下,無論是日常穿衣打扮,還是外出吃飯,明月都要被母親否定,聽從她的安排。


在這種環境中,明月的心中住上了一條惡犬,在陰暗的角落長著獠牙,因為母親想要自己考政法大學,所以在高考的時候她故意少填寫一張答題卡;因為她想要成為記者,所以當母親說在編考試時她總是假裝努力;所有人都以為的她是乖乖女,但是她的床下卻藏著無數罐啤酒。


而矛盾就在一天天的增長,在齊明月的母親執意想要給女兒買房,而明月想要去外面當記者時爆發了。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而明月與媽媽的矛盾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是無數個日積月累,就像明月所說:


「媽媽,你能不能一直否定我,我從小到大除非我考第一名,你才會給我肯定,其他時候你全在否定我,我吃飯點菜你否定我,我穿衣服你否定我,我工作,我上班,我談戀愛了,我什麼什麼你都要否定我。」


金玉香為齊明月付出了一生,她辛辛苦苦一輩子就想要女兒幸福的生活,她錯了嗎?


她沒有,金玉香的母愛是偉大的,只不過是她的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她以為能夠給孩子安排好一切,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便是最好的。但是她卻忘記了,世界上從來沒有感同身受,她所經歷的不代表齊明月能夠明白,而成長的道路註定是要磨難的。



在現實生活中,像金玉香一樣的媽媽很多,她們總是在嘮叨著:


「你應該去考在編崗位,工作穩定。


你都二十五歲了,該談戀愛了。


結婚不生孩子,那你的人生怎麼算的上完整?


老大上幼兒園了,你也該要二胎了。」


孩子就像媽媽們手中一盤棋,每一步都是精心設計,每一步都有著自己的位置,而孩子只能任由擺布。一開始的時候,也許孩子會聽話,可是長時間的壓抑刺激著孩子的叛逆之心,最終讓原本和諧的家庭關係緊張。


而好的家庭的氛圍,就像是蕭伯納所言:


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而同時也蘊藏著甜蜜之愛的地方。


所有啊,在教育孩子的孩子過程,我們不僅僅是要引導孩子的成長,我們也要學會放手,讓孩子不要成為嗷嗷待哺的小鳥,而是自由飛翔的雄鷹。



「神童教育」,育兒中的謊言


「神童教育」,近幾年來育兒界最紅的詞,家有神童成為了很多父母的終極夢想。但是,這樣的孩子人生真的會一帆風順嗎?


從唐燦的經歷來看,年少成名也不一定能夠成功。唐燦小時候長得很漂亮,是個典型的小美人,為此她被媽媽帶著到處去拍戲去演廣告,當時唐燦就是別人眼中的小明星,是個已經走上人生巔峰的小姑娘。



可是唐燦的星途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僅僅只是燦爛了一瞬間,就黯然了下去,而讓她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正是因為唐燦的媽媽。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唐燦的媽媽亦然。唐燦的媽媽一手捧紅了女兒,也是她讓唐燦失去了進步的機會,唐燦的媽媽格局太小。她只看到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卻沒有遇見未來的能力。


父母的眼界,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的格局決定著孩子人生的高度。


低層次的父母,將孩子禁錮在了當前利益面前,而高層次的父母注重的是孩子的教育,關係的是家庭成長氛圍。


古有傷仲永,今有唐燦悲,「一時神童」不代表一世順遂,孩子的未來還是需要教育與引導,而非壓榨她的天賦。



成功來自99%的努力加上1%的天賦,沒有努力即便你天賦異稟,依然很難成功,因為你要知道世上還有又有天賦又努力的有心人。


請家長們丟掉手中的《神童養成手冊》吧,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在學習中進步。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唯有一點小歡喜。在教育的路上,我們不僅僅是父母,也是學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難解的問題。


但是當你選擇成為爸爸媽媽那天,你就已經開始升級打怪模式,無論你在什麼時候,都請記得:


多和孩子聊一聊,聽一聽他的心聲;學會在合適的時候放手,不要讓你成為孩子的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最重要的是,別想著讓孩子一步登天,腳踏實地才是硬道理。


當你慢慢領會了這些的時候,你才走出了第一步,加油爸爸媽媽們,世界因你而精彩。

相關焦點

  • 調查:中小學生自殺首因是家庭矛盾,根源為學業壓力
    調查:中小學生自殺首因是家庭矛盾,根源為學業壓力 25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指出,中小學生自殺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嚴峻事實
  • 《以家人之名》打破家人的觀念,重新定義家庭,虎頭蛇尾終成敗筆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播出後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兩個沒有血緣的家庭組合成一個新的家庭,再加上好心收養的孩子,這個家庭的題材可以說是標新立異,打破了人們對家庭的觀念,讓人們對家庭的定義有了一個新的理解。可惜的是,電視劇有一個精彩的開頭,卻沒有一個精彩的結尾,虎頭蛇尾成了全劇最大的敗筆。和國內多數的家庭劇和愛情劇不同,《以家人之名》更多的是在展現親情、溫馨,劇情的設置也超出了觀眾的意料。因為2個家庭的分分合合,最後,兩個父親和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在打打鬧鬧中成為彼此的依靠,這樣的題材正是大家沒有看過的,受歡迎也就理所當然了。
  • 以家人之名: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以前看以家人之名看的是李尖尖的搞笑,到後面感覺劇情越來越向著電視劇的主題靠攏——以家人之名,在劇中,有好多家庭,但是各個家庭的反差都比較大。反而是李尖尖這樣一個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家庭的家庭最溫暖,最動人。
  •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而近期家庭劇《以家人之名》能夠高口碑播出,其最大的成功原因就是在於它反以上家庭劇套路,走出了另一種風格。摒棄婆媳矛盾、社會現實等強矛盾衝突主線,《以家人之名》在原生家庭問題外衣下,聚焦在日常瑣碎的生活關係,看似弱化劇情,卻讓觀眾感動於真實生活細節之中,另外隨著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等青年偶像演員的加持,整部劇集深受年輕觀眾喜愛。
  • 從《以家人之名》,看原生家庭那些事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從之前熱播的《歡樂頌》,《都挺好》,到今年大火的《以家人之名》,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那麼,究竟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 《以家人之名》:家庭環境給孩子的影響
    近日《以家人之名》剛開播就火了!豆瓣評分8.6分,頻頻上熱搜,題材新穎:三個經歷原生家庭的傷痛的孩子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劇中的三個孩子在原生家庭遭遇過不同傷痛,性格迥異,每一個都受原生家庭影響很深。
  • 老電影《喜盈門》:3個角色,暗示家庭矛盾根源的形成
    以北方某農村的一戶四世同堂家庭生活為背景,從矛盾頻出到最後團圓。畫面鮮活,情節生動,讓人百看不厭。這部老電影於1981年上映,曾獲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五屆中國電影百花獎以及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可以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老電影。
  • 通過《以家人之名》看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我們來聊聊「心理問題」
    (文/娛的個人觀原創,歡迎轉載分享)凌霄、賀子秋、齊明月、唐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家庭問題,但除了凌霄以外,都還算是個心理健康的人,並沒有達到抑鬱症、焦慮症的程度。那麼為什麼都是從小被母親拋棄的賀子秋卻沒有像凌霄那樣患上精神疾病,齊明月的母親與凌霄的媽媽也一樣有著「絕對掌控權」,為何齊明月也沒有心理問題。
  • 《以家人之名》:打著家庭劇幌子的言情,「填鴨式」發糖太膩!
    《以家人之名》無論是劇名還是海報畫風,首先就具有很強的「欺騙性」——會讓人聯想到《我愛我家》《家有兒女》一類的家庭親情劇,抱有看煙火氣日常的期待。故事一開場,看點也的確在於重組家庭的溫馨生活:樓上樓下的兩家人,因為樓下的媽媽去世了,樓上的媽媽再婚離家,兩個爸爸於是一起搭夥吃飯過日子。
  • 以家人之名:打著家庭劇幌子的無腦言情,「填鴨式」發糖太膩
    《以家人之名》無論是劇名還是海報畫風,首先就具有很強的「欺騙性」——會讓人聯想到《我愛我家》《家有兒女》一類的家庭親情劇,抱有看煙火氣日常的期待。 故事一開場,看點也的確在於重組家庭的溫馨生活:樓上樓下的兩家人,因為樓下的媽媽去世了,樓上的媽媽再婚離家,兩個爸爸於是一起搭夥吃飯過日子。
  • 從《以家人之名》談「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01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幾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因各種原因走到一起組成新的&34;。這個家庭不是以血緣為紐帶,但是這個家庭裡的溫情並不比普通家庭少。反而縱觀其原生家庭,多少存在一些不幸。凌霄家因妹妹的意外,母親陳婷始終邁不過這道坎,不願忘記過去,不肯放過自己。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養成孩子的不同人格
    最近,《以家人之名》火了。豆瓣評分8.5,頻頻上熱搜,講的是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和兩位爸爸的家庭日常。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劇中的三個孩子在原生家庭遭遇過不同傷痛,性格迥異,每一個都受原生家庭影響很深。
  • 《以家人之名》啟示:原生家庭,養成孩子的不同人格
    最近,《以家人之名》火了。豆瓣評分8.5,頻頻上熱搜,講的是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和兩位爸爸的家庭日常。劇中的三個孩子在原生家庭遭遇過不同傷痛,性格迥異,每一個都受原生家庭影響很深。5、教育,孩子成長的起點和關鍵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都可以在他們家庭中追溯到根源
  • 「我是為你好」,是家庭暴力,也是道德綁架
    ,"我都是為了你好"絕對是高贊答案。由此可見,"我都是為了你好"看似是無私奉獻,實則是以愛之名綁架了孩子。這種讓孩子感到亞歷山大的說教方式,其實是一種家庭暴力,也是一種道德綁架。一、"我是為你好"的實質1.是一種家庭暴力有很多的家長以愛之名對孩子實行一種隱形的"家庭暴力","我是為你好"就是這樣。雖然家長對於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句話的實際效果其實就是一種家庭暴力。
  • 以家人之名:父母那句「我都是為了你好」,算不算道德綁架?
    《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與媽媽的爆發性爭吵,引爆了熱搜, 這個話題引發近2億人關注。媽媽把否定當做「為你好、關心你」,然後理所當然地發號施令。明月對此表面上言聽計從,實際上慢慢開始陰奉陽違——嗨歌喝酒,明明是最鬧騰的人,卻在父母面前裝成乖乖女。高考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這個女孩用最無奈的方式做著最有力的反抗。
  • 心理學家:疫情成家庭關係放大鏡,學會這3步輕鬆破解家庭矛盾
    ……通過這幾個常見的問題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大家的心理困擾雖有不同卻也有相似之處。而這個相似點主要表現在這些困擾的類型其實都可以歸類為家庭關係的矛盾。那麼,為什麼在疫情時期更容易引發家庭矛盾的激化呢?在這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疫情就變成了一個放大鏡,將人們焦慮、恐慌情緒放大,也將家庭關係中的矛盾放大了。那麼疫情之下的家庭關係問題主要有那些類型呢?
  • 《以家人之名》: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了湯,提前觀影!
    由華策出品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已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收視熱度持續走高。李尖尖、凌霄、賀子秋相互扶持著長大,從幼時到高中生再到職場人士,從分別九年到再次重逢,三兄妹的成長和關係的變化牽動著觀眾的心,引發了熱議。有網友點讚:「《以家人之名》甜中帶虐、笑中帶淚,將觀眾情緒拿捏得死死的,怎麼看都看不夠」。
  • 你認為家庭的大多數矛盾是因為錢不夠而產生的嗎?
    家庭矛盾隨時存在,貧窮有時雖然會滋生家庭矛盾,但並不是大部分家庭產生矛盾的根源。貧窮的年代裡,也有很多家庭和睦的典範。而現實社會中,生活水準普遍提高了,錢相對寬裕了,但家庭矛盾反而越來越多。究其根源,我認為並非錢不夠,而是人性的自私自利而導致的。很多家庭矛盾源於財產的分配不公和私慾的無限膨脹。1.金錢有時可以解決家庭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
  • 孩子的問題是家人的「共謀」?家庭治療大師筆下的家庭關係素描
    美國心理學家奧古斯·納皮爾是家庭治療領域的專家,他曾接待過一組因「偷竊」導致家庭再度破裂的來訪者。這個家庭屬於典型的「重組家庭」,媽媽帶著兩個青春期的兒子再嫁,但兩個兒子很不省心,先是偷推土機被抓個現行,給媽媽和繼父惹了一堆麻煩。但兄弟倆並沒有就此收手,之後屢次再犯,繼父和媽媽因此頻頻爭吵,最後又鬧到以離婚收場。
  • 《熱鍋上的家庭》:三個角度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心理真相
    比如,智商超高的謝爾頓,他是一個科學宅男,被粉絲們親切的稱為「謝耳朵」,美國CBS電視臺近年推出的生活大爆炸衍生劇《少年謝爾頓》就是講述了他9歲時跟家人生活在德克薩斯州的故事。小謝爾頓有一個溫馨的六口之家,身為橄欖球教練的爸爸、做家庭主婦的媽媽、哥哥喬治和雙胞胎姐妹米希,還有一個桃花運不斷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