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榮(中)與同學分享西瓜。受訪者供圖
都市
8月25日,炎炎午後,這天的東川熱得讓人欣喜,李崢榮一路小跑到附近的郵政局,親手接過了錄取通知書。9月10日,他將獨自踏上去上海的求學路,正式開啟復旦追夢之旅。
「孩子考上復旦大學,比當年建起新房還高興,這一天終於盼來了。」翻看著兒子的錄取通知書,母親趙建蘭欣慰地抹了抹眼角。今年,昆明東川明月中學的李崢榮,以656分被復旦大學預防醫學專業錄取。他是父母的小兒子,也是家裡的第二個大學生。9月他將第一次離開這片紅土地,遠赴上海尋夢。
高考脫貧夢 有志方如願
來到一家人租住在東川區的老舊房間,綠色的牆面雖已斑駁脫落,但在一家人融洽談笑之間,房內卻顯得格外溫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李崢榮一家已經在此住了8年。也正是在這裡,走出了老李家的兩名大學生。
「我上小學姐姐上中學,我上中學姐姐上大學,讀書路上,我從小就追著姐姐走。」受姐姐的影響,李崢榮一直堅信,讀書才是大山孩子的出路。
出生在東川區烏龍鎮的李崢榮,從小學就習慣了獨立。聽著雞鳴摸黑起床,獨自背上書包到村口和同學匯合,再步行1小時去上學。每天來回兩趟,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要4個小時。「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我們吃再多苦也要盡全力創造條件。」孩子上初中以後,趙建蘭和丈夫決定放下田地農活,到東川城區務工租房,照顧孩子上學。
「同樣是不分日夜的付出,讀書做題只是精神疲勞,父母出去為家裡謀生才是真的苦。」回顧一路走來的求學路,李崢榮道出自己最深的感觸,「當時父親在工地上被電鋸劃傷了臉,為了讓我安心讀書,他們就一直瞞著我,直到3個月後我才知道。」想起那一道深深的血痕,李崢榮默默低頭流下了眼淚。那道血痕對於他來說,是父親說不出口的痛,更是他堅定發奮苦讀的不竭動力。
「家裡危房改造那一年,父母都回老家蓋房了,我只能一個人在這裡生活學習。」每天自己做飯自己洗衣,半年見不到家人一面,這是李崢榮心裡最艱難的一個學期。他常說:「生活的苦不算苦,人有志心有愛,就是真正的富足。」
這一路,李崢榮實現了高考夢,也成就了一家人的脫貧夢。以前在老家,只能和親戚兩家人合住3個房間。後來老李家修起了土基房,一家人開始以農活耕種為生。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家裡建起了帶院子的新房,生活教育條件逐漸變好,孩子們都如願考上了大學。
踏出紅土地 期投身杏林
「我去過離家最遠的地方,就是山背後的紅土地鎮。通過高考,我終於能走出大山,出去看一看了。」從烏龍鎮三家村,徒步4個半小時翻過一座山,就是李崢榮從小到大去過最遠的地方,紅土地鎮。當被問及有沒有一直想去旅遊的地方,他毫不猶豫地搖頭否定,「旅遊費時間、費錢、費精力,還是讀書好。」
為了備戰高考,李崢榮每天清晨6點就到教室早讀,晚上12點回家繼續夜習。由於東川天氣炎熱,家裡和教室又沒有風扇,專注做題時他常常滿身是汗,手肘一碰到試卷,那片紙就溼了。在小小房間裡,一根電線掛著的燈泡便是李崢榮日夜苦讀的光,每天能看到父母從工地安全回家,這一切他非常滿足。
「班主任懷孕3個月仍每天早上6點準時到教室,本該退休的化學老師執意教完這屆學生才肯離開……」李崢榮說,老師們的付出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努力讀書的話,於心有愧。「反思生活、反思自己,見賢思齊,才能為自己畫好像……」在高考語文作文中,李崢榮發自內心寫下了這些感悟。對於他來說,努力讀書是為了無愧父母、老師,更是為了實現寒門學子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按照雲南省的錄取分數線,李崢榮雖然達到了重點本科線,但是距離復旦大學的分數線還有差距,「這都要感謝國家的『專項計劃』,才讓我們這些困難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機會進入名校。」李崢榮所說的「專項計劃」政策也被老百姓稱為「高考扶貧」,是自2012年起面向集中連片貧困縣實行的特別招生傾斜政策。
經歷了疫情,考取預防醫學專業後,李崢榮心中有了更堅定的目標——要以鍾南山院士的仁醫品德為旨,投身醫學。「恰同學少年,願風華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證道。」鍾南山院士這句話,他銘記於心。李崢榮表示,到了上海,第一個想去的地方是圖書館。究其原因,他只靦腆地笑著說了一句話,「只有書本,能讓我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更有決心。」
記者胡耀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