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誇獎,將會是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財富。
蔡元培先生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智慧在於如何運用「誇獎」,讓孩子在正面的反饋中,獲得激發成長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孩子會帶給大人們很多驚喜,讓大人們忍不住誇讚。
不過讚美孩子也有大學問,研究表明,總是說「你真棒「、」你真聰明「,其實並不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
取而代之,我們可以讚美孩子的努力,做事的過程,或是思路等等。
家長們應該利用有效的稱讚,不浪費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契機。
如何表達才是對孩子最適用的誇獎方式呢?
誇孩子,要誇到點上!
「寶貝,你這個細節處理得真好!」
細節決定成敗。
很多兩三歲的孩子,喜歡蹲在地上看螞蟻,一看就是一個小時;也有的孩子對一個玩具反覆看……
孩子總能看到我們沒發現的細節。
其實,這是孩子的「細節敏感期」,這個時期培養孩子關注細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觀察細節,注重細節,並不是磨磨嘰嘰,而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
注重細節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在平常的教育中,父母可以多對孩子說:「寶貝,你這個細節處理得真好。」
比如,孩子寫字時,某個字寫得好、某個筆畫寫得規範,再或者,孩子幫忙做了家務;
不要簡單的用「真棒」來誇他,可特定的指出哪個地方,他打掃得很乾淨。
誇獎孩子的細節處理,孩子將獲得持續鑽研的動力,更加追求嚴謹、品質。
關注細節是孩子身上最強的競爭力。
「寶貝,你這個方法太有創意了
媽媽都沒想到!」
有創意的孩子,永遠活得精彩。
現在的孩子,雖然擁有發達的網絡和見識更廣闊世界的機會,但是,卻常常覺得,生活很無聊。
似乎只有看電視、玩手機時,才能感受到一點生活的樂趣。
是我們的生活真的太無趣嗎?
當然不是,只是孩子被固化思維影響,缺乏對生活的創意性。
實際上,孩子天生具體有創意性,只不過,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創意性被掩蓋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對孩子說:「寶貝,你這個方法,真有新意。」
比起「你真聰明」這樣的誇獎,用「新意」來誇獎孩子的新發現、新研究,更能刺激他們的發揮創意的動力。
英國一項曾有個研究發現:
從小玩遊戲時富有創新精神的孩子,成人後健康狀況更好。
一個人的創意性,不僅在工作中有許多優勢,對自己的生活,也像陽光一樣,讓人喜歡與有創意的人在一起。
這樣的孩子,在未來也不會缺朋友和機會。
「寶貝,你這個計劃做得太好了!」
條理性強的孩子,不拖延,更輕鬆。
經常有媽媽過來諮詢,孩子寫作業時,總是把作業丟得滿桌子都是,這個作業寫一點,那個作業翻一下,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卻一門作業都沒寫完。
其實,這是孩子做事缺乏條理性,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結果,什麼都做不完,也做不好。
心理學家格林·艾薇在研究中發現:
孩子身上表現出的行為混亂,屬於心理上的「條理性障礙」。
實際上,即便孩子只是普通的缺乏條理性,哪怕再有天賦、再聰明,也會因為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學習和生活,而導致學不好、做不好,結果往往是,要麼差強人意,要麼時間不夠。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多跟孩子說:「寶貝,讓我們做個計劃吧。」
比如,當孩子要寫作業時,可以引導孩子把作業分門別類、按照難易程度列好計劃,做一門劃掉一門,這樣既可以增加孩子寫作業的信心,又能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
同樣的方式,孩子的整理玩具書本、書包,衣服,亦或外出購物、安排學習行程時,都可以採取「計劃式」方法處理。
看到孩子在「計劃」的引領下,處理事情越來越規範有效率時,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說:「寶貝,你這個計劃做得太好了!」
「寶貝,你能這麼選,媽媽太佩服你了!」
懂得自我選擇的孩子,人生更有目標感。
中國職業生涯教育專家古典老師,在一次演講,提到一個概念叫「給自己幸福的能力」。
一個人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可為自己做選擇。
然而,這種為自己做選擇的自信與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對孩子說:「寶貝,你想要什麼,可以自己選擇。」
心理學家李子勳老師曾提到過一個案例:
一個6歲的女孩,特別缺乏生活自主性,口中有痰,她要問媽媽怎麼辦;
告訴她吐掉,她又會問吐到哪裡;
在人際交往中,跟哪個小朋友說話,說什麼話,都需要媽媽發出指令。
究其原因,是媽媽在養育她時,事事擔心孩子出錯或影響身體,便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不難想像,這樣的孩子,未來該怎麼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培養孩子懂得自我選擇,可以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比如:準備出門時,可以對孩子說:「寶貝,自己去衣櫃挑一條裙子吧。」
到了超市,與孩子約定好,只能買東西的數量,但把買什麼東西的選擇權交給孩子。
社會飛速發展,從來沒有一種固定的經驗,能力指導一個人完成他所有人生。
與其總是讓孩子限制在被安排的思維中,焦慮抉擇,還不如早早培養孩子的自主選擇能力。
看完之後,你總結出要點了嗎?
1.誇具體不誇全部
「寶寶真棒」,這樣簡單粗暴地表揚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
在家長眼裡,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細節都是值得驚嘆和讚美的——寶寶會笑了,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蹦了,寶寶說話了……
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驚喜中,家長已經習慣於對著孩子說出「真棒!」、「真好!」這樣的評價,甚至一句輕輕的「啊」都充滿著讚賞的語氣。
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採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誇努力不誇聰明
「你真聰明!」——又一個家長慣用的評語。
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
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
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採取迴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
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
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
結果2/3的被誇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被誇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3.誇事實不誇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
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
他們會怎麼辦呢?
那就是在你剛剛讚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
史丹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提出了一個叫「成長型思維」的概念。
他把人的思維模式分成「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兩種,並指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和感受幸福。
我們總是習慣了給孩子豐富的物資、無微不至的關懷,其實,這些東西,總有用完的一天。
唯有思維方式、思想態度,是誰也拿不走的。
而處理事情的條理性、自我選擇的能力、對細節的關注、與人合作的能力是幫助一個人走得更遠、更好的階梯。
愛孩子,就多使用正確的誇獎方式,去幫助孩子養成積極成長的思維。
請記得:孩子需要父母看見自己的努力,真誠地為自己鼓勁,豎起大拇指來肯定。
圖片訊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訊息傳播,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