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一下什麼是《K-12計算機科學框架》,同時聯想我國的計算機教育的當前形態,了解兩者之間存在的區別。
美國的教育機構(包括學校)教會了學生很多計算機知識,包括使用技術情境背後的原理,比如問題的解決、批判性思考,以及編程。之前,美國並沒有明確的計算機科學的定義,更不用提K12了,建立K12框架也正是填補了這個空缺。
計算機科學框架定義了概念和實踐,首先讓孩子們從理論和概念上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然後教育機構才能圍繞理論來指導實踐,讓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真的起到幫助孩子們學習。
為孩子們提供關於計算的體驗,為孩子們提供概念和知識,再讓他們小組合作,動手實踐,在小組協同溝通時對知識的吸收效果最好,所以我們不只是教孩子們編程,還要教會他們批判性的思考。批判性思維對於孩子們來說是必須的,學生不應該單純的學習一系列的技術技能,也要對計算機為之所謂會成為一個學科,有一定的認知與思考,例如計算機對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等。
不應該只考慮孩子們,也包括那些不常接觸計算機的人群,這些人與計算機也息息相關,不可被排除在外。想要落實計算機教育框架,還需要培養出能力多樣性的老師,教育本就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
K-12計算機教育框架是由眾多專家教授和企業家共同打造的,他們之中也有教育背景。K-12計算機教育框架是每個人都該有的必備知識,這取決於各地政府是如何認知的,如何推出課程,教師團隊又該如何正確地做教育工作。所以,K-12框架就提供了這一系列事情的行動標準,如何組織教學資源和專業的學習體驗,這必然會影響到各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最終成為本世紀的一項必修課程。
如果有對計算機教育感興趣的朋友,也歡迎在評論區共同交流。
作者簡介:夜伴小烏鴉,科技公司資深項目經理,專注企業信息化領域解決方案,長期分享職場、科技、網際網路等領域的優質內容,感興趣的朋友請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