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成績公布、報志願和錄取之際,很多人同時都在關注清華北大在各省的錄取線,感嘆國內學子考上清華北大的不易,為持有外國護照卻從小在中國長大的假「外國人」輕鬆考入清華北大而鳴不平,同時,也為很多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且不再回國工作感到憤慨。
不過,並非所有清華北大的學生都如此。近日,有「學術女神」之稱的顏寧發了一條微博,引發了人們對高知分子出國不歸的思考。
一、顏寧:清華大學「學術女神」
提起顏寧,學術圈的人恐怕並不陌生,從小到大都在國內上大學,並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本科畢業後,顏寧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繼續學習,並獲得了博士學位。
畢業後的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從事了2年多的博士後研究,本可以繼續留在美國工作生活,接受美國高校的高薪留任,但她卻在2007年直接以正教授身份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並擔任博士生導師。在短短幾年裡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比如在膜蛋白研究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成就。
二、離開清華大學,重返普林斯頓
然而,在清華任教了10年之後,顏教授選擇在2017年辭去了清華的職務,重新回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並擔任終身教授。兩年後的2019年,顏寧就被評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關於顏寧為何會在2017年時離開清華大學,有業內傳言稱是因為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顏寧本人自然是予以否認的。
三、以正教授入職清華時,年薪只有10萬元?
近日,顏寧發了一條微博,引來了無數網友的關注。微博內容透露其在2007年作為正教授入職清華時,年薪只有10萬元,由此引來了網友們的吐槽。
一方認為,儘管2007年比較早,但作為清華大學的正教授,年薪才只有10萬,未免太低了一些,怪不得我們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留不住人才了。
而另一方是一些有高校和科研機構工作經歷的人,表示科研單位的基本薪資本來就不高,2007年時清華的正教授年薪達到10萬,已經很不錯了。時至今日,地方上的很多985/211大學及科研院所正教授/研究員的基本年薪都達不到10萬元。除非是研究崗(正高)、行政崗(正處)「雙肩挑」的情況下,才勉強達到10萬。
四、科研人員的基本工資,只佔收入的一小部分
以上並不意味著科研人員的待遇很差。高校教授、科研人員的收入來源和構成,與其他很多職業不太一樣。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只是最基本的待遇,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課題經費。
課題分為很多種,有國家、省、市級別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軟科學等課題項目和基金;各類企事業單位也可獨自委託教授團隊開展橫向課題研究。課題經費收入要遠遠大於基本工資,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領域。
因此,說的通俗一點,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員的基本工資,差不多是人家「啥也不幹」的收入。只要做課題、做項目,就會另有研究經費,這一部分收入是在基本薪資以外的,大部分需要開票報銷,讀過研的同學都有幫導師攢發票、報帳的經歷。
五、中外科研環境對比
不過,剛剛重返美國不久的顏寧,就獲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榮譽,還是值得我們對比反思一下中外的科研環境的。
一是國外科研環境更單純、更自由。學者可以心無旁騖地一頭扎進自己的研究領域,力求做到既精又專,拿出實實在在的突破性成果。儘管也有一些考核、績效、「職稱」的任務要達成,但比國內更加科學,注重實際和本質;而非流於形式,致使學者每到年底為各種死板、瑣碎的考核目標疲於奔命。這方面在醫生和教師身上其實體現得更明顯。
二是科研工作更符合時間周期和規律。在國內工作的人,不僅是科研領域,各行各業的乙方都有體會,就是往往項目來得晚,卻催得急。俗話說「慢工出細活」,但我們卻往往為截止時間而疲於奔命。時間倉促完成的效果必然不佳,要麼存在很多漏洞;要麼就是泛泛而談,不犯錯也沒有新穎之處。
三是國內存在年齡和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在國內更加明顯,尤其像高校、科研院所這種體制內事業單位,都很講究「論資排輩」,機會往往讓給年齡偏大的同事作為安慰,而不一定授予有能力的人。性別歧視也是存在的,只不過深藏在人的心裡,往往說不出口,但在同等條件下,確實更傾向把機會留給男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