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討 論
﹀
﹀
﹀
分手後做朋友就是留備胎?
分手後還能不能做朋友?
A 能 20%
B 不能 80%
● 能,但是不想做朋友。
● 不能,如果真的愛過,就不會做朋友。
● 要看怎麼分手而定。
● 不能。不管啥,都沒必要啊。難道留著做備胎還是藍顏知己?
01
陌生人怎麼確定戀愛關係?相親嗎?
確定關係之前,兩個人是什麼關係呢?
A 朋友 5%
B 陌生人 75%
C 其他 20%
● 選C,我覺得順其自然吧,時間會說明一切,做不做朋友都不重要,畢竟之前那個他已經走出了自己的生活,去迎接新的開始和接受新的生活。
● B到A。
● 確定關係前ABC都有可能。
假定有兩種關係路徑,你會如何選擇?
【1】:陌生人——普通朋友——好朋友——戀愛關係——伴侶關係——關係破裂——分手
【2】:陌生人——普通朋友——好朋友——戀愛關係——伴侶關係——關係破裂——關係修復——關係破裂——關係修復——關係破裂——關係修復——關係維持or分手
● 認同【1】。
● 這得看導致關係破裂的因素,是不是踩到了自己的底線,我願意選擇【2】。
● 傾向【1】,反覆修復反覆破裂,關係就已經發生變化了,不再是最初的美好。
02
不論是選擇修復還是分手做朋友,雙向奔赴才有意義。
面對關係的破裂,哪種情況你會選擇修復?
A 就一件事情的不同觀點而發生的爭吵 50%
B 就多件事情的不同觀點而發生的爭吵 48%
C 背叛與欺騙 2%
● A。
● 任何一種都可能會選擇修復,前提是雙方在考慮後做出的選擇還是改過缺點和錯誤後,繼續一路前行。
● 在背叛和欺騙下,堅決不修復。
● 不論是選擇修復還是分手做朋友,雙向奔赴才有意義。如果不是,那就分手,恩斷義絕見面不識。我們和諧,是因為我們對「我們還是兩個獨立的人」有相同的認知。
03
關係是來源於雙方的,不是某一個人的行為。
分手之後你會如何選擇?
A 朋友 30%
B 仇人 5%
C 陌生人 35 %
D其他 30%
● D,最熟悉的陌生人。
● AC,先愛自己後愛別人是人類基因裡自帶的,任何人都摒棄不掉。所以分手後選擇哪種關係,得看自己怎麼最舒服。
● A,怎麼戀個愛都那麼沉重呢?我覺得分手後可以做朋友。
● D,想當仇人當不了,想當朋友又過不去心理上的坎兒,所以脫離於朋友、仇人、陌生人之外。
觀 點 總 結
﹀
﹀
﹀
分手後,還能不能做朋友呢?
對於以上三個問題,我先來說一下我的觀點,然後我們來總結今天的討論。
第一個問題,確定關係之前,兩個人是什麼關係呢?我選擇【陌生人】。
兩個原因:第一,戀愛雙方無論是認識或者不認識,從確定關係的那一刻起,他們二人進入的領域是關係的陌生領域。第二,在【戀愛關係】這種全新的關係裡,雙方是陌生的。
無論是朋友還是世交,還是相親之類,對於關係中的這兩個人而言,都是需要重新定位角色,重新建立關係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戀愛關係的起點是【陌生人】的關係。
對於親密關係的發展路徑,我傾向於選擇【2】
乾脆利落的【1】是我們理想中的狀態,心理上的本能選擇。但在現實中,關係的剝離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所以,大多數的結果是在破裂和修復中反覆的一個過程。【1】符合理想選擇,【2】符合人性。
第二個問題,分手之後的選擇,我和選【D】的朋友一樣,選擇【D】
【D】是ABC的綜合體,是一個動態過程。會經歷朋友--仇人--陌生人的各種階段,也會各種反覆,直至抹平狀。既回不到陌生人的起點,也無法回到朋友的階段,更不會停留在仇人的時期。會是一種水乳交融的游離狀態。
第三個問題,分手之後的關係狀態,取決於雙方關係的起點和破裂的原因。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感情投入狀態是全方位的且飽滿充裕的,那麼,從心理的真實感受來看,是做不了朋友的。如果其中牽涉到利益,子女,以及雙方的個人情感等多維度的投入,那麼關係破裂後涉及到的波動也會是全方位的。波動範圍越大,修復難度越大。
但是,我認為,一切關係的破裂,都是值得且有必要去修復的。因為,修復是最好的成長,是唯一的放下的健康的方式。人間一切的關係,都是自我關係的投射。
所以,你去修復,並不是去修復你和他人的關係,而是去修復你和自己的關係。
就拿親密關係來說,很多關係的破裂,並不是因為背叛和欺騙,或是價值觀的突然不和諧。而是在二人關係的起點是匆忙而草率的。對於真正重要的問題,並沒有經過充分的溝通了解和交流。或是對自己的承受能力,沒有過一個理性的評估。
對一段關係的經營缺乏認識、經驗、承受能力,那麼當這段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它的抗風險指數,有一半是在你手裡的。如果這一半是高風險概率,那麼結果自然是由自己來決定和承受的。
戀愛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必要經歷。是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去經歷的必備品。每個人也都必將經歷戀愛的失敗。而這種失敗,它可以是營養品,讓你的人生獲得滋養,達到新的飛躍。也可以是毒品,讓你的人生從此一蹶不振,走向另外的方向。
沒有所謂的【認知相同】,只有相互的配合方式。
紀伯倫在《先知》中這樣寫過:Even as the string of a lute are alone,though they quver with the same music.
琴瑟之所以能和鳴,不是因為它們一樣,而是因為它們完全不一樣!男人和女人,本質上是不一樣的。就像琴弦的關係。
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不會隨意讓任何一種關係在腐爛的狀態下輕易放下,除非她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自我的救贖】是戀愛失敗能帶給我們的最大收益。
這句話,乍聽起來變態。你默讀10遍試試看。
我是在戀愛失敗後,才有機會做一個全面的人生大復盤。這樣的復盤,相當於一個全面而透徹的大體檢。不僅體檢到你的心肝脾肺腎,還能體檢到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種全面的大體檢的結果面前,理智而清醒地做出選擇:未來,讓對方以什麼樣的身份出現在你的人生裡?
記住:【讓】很重要!我【讓】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或者【不出現】,那是我的人生自由。這一點,很重要!
ABCD是我的人生選擇。因此,分手之後能不能做朋友?是【我】的人生選擇。是【我】在權衡、評估、分析之後作出的判斷和選擇。
比如,之前推薦給大家的這部書《人生由我》的主人公。她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分手之後不做朋友,但在情感上認同他是孩子的父親,而孩子們有權利享受父愛。
比如,今年熱播的韓劇《妻子的誘惑》裡,在遭遇背叛之後,女主人公的選擇。殺伐決斷地報復,乾淨利落地放下。
比如,面對徐志摩的渣,張幼儀的選擇。離開照顧老小、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生活,依然奔赴國外去從頭開始的商場生活。商人之路成功的多年之後,對著媒體說出【感謝徐志摩】的真心話。
當然,這些都是【榜樣】【標杆】,你也可以理解為雞湯。
現實中也有各種反面的例子。比如,前段時間被前夫縱火身亡的拉姆。比如,上半年風風火火的羅志祥事件。
這些事實,說明的是【我的選擇】的重要性。拉姆事件和《人生由我》女主的故事,本質上是一樣的。但結果是天上地下。這說明:有些關係,沒必要維持!
人情之後,果斷放下。才是人生正道!
人的第一階段成長,是從斷奶開始的。 第二階段的成長,是從懂得【情感斷奶】開始的。
因此,我的建議是:一段關係結束後,理性而清醒地分析判斷,比一味地沉浸在情感創傷中不願自拔更有用。
允許自己有一定時間周期的悲傷難過和反覆,但不是無休止的。情緒消耗是需要你掌握開關,隨時按下【stop】鍵的。
分手之後能不能做朋友=分手之後我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和對方相處?
人生短短幾十年,請什麼人走進你的生命裡來是你的自由,請什麼樣的人離開你的生命也是你的自由。
我希望,每個人的有生之年,都保持有這樣的自由!
每天開始或停下任何的關係,都請拿好你手中的遙控板。堅定地按下【start】or【stop】鍵!
讓人生就在這樣的按鈕裡自由、幸福地生長!
下 期 預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