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技派青年演員中,董子健算不上出名。2012年憑藉《青春派》嶄露頭角,其演技迅速得到了圈內的認可,在2015年完成了一部可以說是代表作的電影《德蘭》,也是他走向成熟的標誌。
《德蘭》的拍攝都在雲南的山區,對於年輕的董子健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為了扮演好角色,提前一個多月就跑去拍攝地體驗生活,天天鋤地,和當地的人生活在一起,融入他們的喜怒哀樂,融入那片土地裡。
為了更好構造人物形象,勾畫出蓬頭垢臉的懵懂少年,他是真正的差不多三個月沒洗澡,沒洗頭,真正的做出了「頭髮油油的,臉油油的,身上臭臭的」的形象。
即便是拍攝的時候,他也沒有住到當地的招待所,而是每天睡在睡袋裡。據劇組的回憶,睡袋裡的跳蚤多得蹦出來,董子健身上也是被咬得都是包。
演戲是演員的天職,我們不說他多累,多辛苦,多努力,但至少,他的態度絕對為影片的精彩打下了好的基礎。
《德蘭》講的是80年代,高中畢業的小王,由於做農村信貸員父親失蹤,自己頂崗上任,去山裡查清父親留下的無頭帳。這一路,剛好要「押送」離家出走的女人,也就是影片的女主——德蘭。小王從小和父親生活在一起,別說母親,就連女人都沒怎麼見過,與德蘭一路上的接觸,尤其在德蘭把他打趴下後,有某種情結的小王徹底被德蘭徵服了,他那懵懂的情愫暗然滋生。
由於是新手,小王的要債過程飽受打擊,錢不但要不回來,他父親也會背上攜款潛逃的罪名。在想向德蘭靠近的內心驅使下,他來到德蘭家暫住,卻看到了「大人之事」。而後德蘭的另一個丈夫回來,還帶了一個女人,這時,他對德蘭的感情已經釋放出來。
感情,三觀,事業多重的失意下,小王終於放手一搏。他不但不向村裡人要債,反而借錢給他們,希望他們去買種子,過好生活;他也不懼怕德蘭的大丈夫(以下稱為大哥)的柴刀,勇於向德蘭表達感情。
大哥看出了小王的心思,表示可以讓小王帶德蘭離開,最後,德蘭在哭泣中留了下來。小王渾渾噩噩,跌跌撞撞離開村子,到了縣城,父親的屍體被找到了,等待他的也許是多年的還款。
很多人說,這講述的是一個少年的青春蛻變以及少數民族的勾畫,當我看完電影,我覺得不是,電影真正講的是愛的捨棄,主角也不是董子健飾演的小王,而是大哥。
大哥很愛德蘭,也很愛這個家。他託公安把德蘭找回來,就是不想讓這個家破碎;而後弟弟帶了女人回來,他知道德蘭愛的是弟弟,可是還是勸說弟弟留下;跑馬無賴出言不遜,他拿起柴刀捍衛德蘭尊嚴;他身體殘疾,得知小王希望帶走德蘭,沒有加以阻攔,只留下一句「德蘭願意走,你就帶她走」;他修築佛塔,借用神靈保佑德蘭下輩子幸福,因為他這輩子沒辦法給予更多;最後,他希望小王去德蘭房間,內心更多的是想德蘭脫離地獄一般的生活吧。
大哥的愛,就是捨棄自己,成全別人,他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卻也有柔情的一面。德蘭在最後的掙扎中,也扛起了家的責任,她要給大哥留下一個孩子,所以,她不走,也不能走。
看完《德蘭》,內心頗有觸動。無可否認董子健的演技已經成熟,但影片的主題,我看的卻不是在他身上。無論主角配角,他釋放震撼人心的光環,那他就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