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的最虐心的節目是什麼?
你看過學霸最多的節目是什麼?
你還沒看完題,人家都提交了,最後再看看還在發愣的自家孩子,特想直接換臺的節目是什麼?
答案是:《最強大腦》。
今天《教育》邀請到了《最強大腦》的高顏值領隊,北京大學學霸雲集的元培計劃實驗班的一員,並獲理學學士,碩博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現任職於華南師範大學的攸佳寧教授。
帶領大家一起學習育兒方法,幫助更多父母成長。
攸佳寧是個80後,也是兩個孩子的寶媽。
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實驗班,獲理學學士(心理學專業);
碩士與博士均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
現任,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院長助理。
擔任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廣東省青年聯合會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等;
她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並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60餘篇,並獲得了很多獎項。
加盟新一季《最強大腦》,被稱為寶藏女神、顏值與智慧擔當。
《最強大腦》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家孩子資質平平,孩子的未來該怎麼發展?
面對神獸加強版的青春期孩子,父母該怎麼辦?
面對孩子成長路上的一些關鍵選擇點,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家長?
我們今天就把家長們的育兒困惑都提給了她。
每個孩子的「好」是不一樣的
《最強大腦》裡的孩子都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長都覺得這是一場學霸間的遊戲。
當然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有過人的智商,有很高的情商,最後有個很好的發展。
但那只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美好期許,
我們從做父母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接受自己的孩子也許就是個普通孩子,我們就是資質平平的大眾父母中的一位。
作為大多數平凡的父母,我們的孩子能從《最強大腦》裡學到什麼呢?我們的孩子又將如何有一個好的發展?
這個問題也是作為平凡父母的我,很想問攸佳寧教授的。
其實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就是資質平平的家長,所以一些家長會有「龍生龍、鳳生鳳」的感慨,也許孩子註定會平凡吧;
而同時也出現了另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不像自己這樣平凡,為了孩子有個好發展,就要求孩子很多,報很多班。
但攸教授說,在《最強大腦》節目裡她就曾說過,智商存在均值回歸現象,
也就是高智商父母的孩子不一定像父母那麼聰明,他們的智商會向平均靠攏,當然肯定會比平均高;
同樣,智商偏低的父母孩子的智商也會向平均靠攏。
因為智商是由很多基因的組合來決定,具體是哪些基因組合我們還不知道,
但我們知道高智商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組合,低智商也是罕見的基因組合,而大多數組合都是接近平均的智商。
即使是兩個高智商的父母,他們再生下罕見基因組合的孩子的概率也比較低。
節目裡,我們都知道的,北大物理系仙女學霸王心冉的父親在16歲以湖北省第二名的成績晉級中科大少年班,後來在清華讀研;
「皇選之子」黃明睿的父親是中國數獨少年隊的教練,
但攸教授說王心冉和黃明睿的家庭只能說是特例。
所謂「龍生龍,鳳生鳳」,攸教授覺得更多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所營造的家庭氛圍給孩子道德品質和性格上的影響。
攸教授說,其實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很能體會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好」的發展。
但什麼是好的發展呢?也許作為父母我們未曾真正想過,或者說沒想明白過。
攸教授覺得這個「好」不能是一個統一標準。
既然智商和各種能力是有天生差異的,那我們就不能用天才的標準來定義「好」。
每個孩子的「好」是不一樣的。
而且一個孩子每種能力上的「好」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不該殘忍地要求孩子一定要達到父母定義的「好」的標準,更不該拿來去比較。
這也讓我想到,《少年說》中的一期就有這樣一位女孩。
袁璟頤站在高臺上吐槽自己的媽媽。
她的媽媽總愛拿她與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閨蜜作比較。
袁璟頤委屈地說:「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媽媽絲毫看不到哭成淚人的女兒,一句句訴說著自己的「良苦用心」。
打壓式和比較式的教育讓孩子的成長披上一層黑色的幕布,任憑孩子怎樣努力都走不出那道冗長的黑影。
正如攸教授所說:只要孩子能達到自己的天賦所允許的上限,這就叫「好」。
不用去比較,因為每個孩子是不同的。
父母經常拿孩子比較,會導致孩子沒信心,自卑。
即使有潛力也不敢讓父母看到,害怕被貶低,打壓。
家長們最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孩子的優勢領域或優勢能力,從培養優勢能力入手帶動孩子的全面發展。
沒有完全的學霸
學霸一詞,讓很多家長又愛又恨。
作為《最強大腦》的寶藏女神、顏值與智慧擔當,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裡,
在專業領域上獲得不俗成就的攸教授,她的學霸經驗又有哪些?是我們很想知道的。
攸教授用簡短的話語,一語道破。
「做事要有明確的目的,跟目的無關或關聯很低的事情就不做。
跟目標相關的事情努力地做,沒有別的捷徑。」
深以為然。
這也讓我想起,23歲的中國科學家曹原,解決了困擾全球107年的能源難題引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並因此登上世界頂級科學期刊《自然》2018年度十大科學家之首。
23歲就能達到如此成就,說他是天才少年一點都不為過。
2007年,11歲的他只用三年時間讀完了小學、初中和高中課程;
2010年,以高考總分669的成績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如今在美國麻省理工念博士。
但其實,曹原從小就在家裡搗鼓電子元器件;學業再忙,每天也會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研究各種化學試劑。
這些學霸們,與其說他們天賦異稟,不如說他們更早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並願意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不斷探索耕耘。
那我們能從學霸們的身上學到什麼呢?
攸教授說,他們的腦力當然很強,但那些不是人人都具備的、也不是人人能學的。
腦力可以稱為聰明;而他們最珍貴的品質是勇氣和堅持,這才是大智慧,這也是人人都可以學習的。
要知道,《最強大腦》裡的學霸們,短時間內遇到各種問題總能找到破解之道,一定不僅僅是因為聰明,
更重要的是他們之前就憑藉著勇氣和堅持戰勝了很多難題,
於是經驗越來越多,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越來越多和越來越緊密,解題效率也就越來越高了。
世上本沒有天才,有的只是在走向天才之路上,不斷錘鍊不斷向前最終有所成就的人。
廢掉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將他的逆商清零
挫折和失敗成了孩子邁不過的坎。
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個讓人悲傷的新聞:
五年級學生繆繆,因作文不符合老師的觀點,被老師要求重寫兩次後,竟然一時想不開,墜樓身亡。
也許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老師太過嚴厲或有其他違規行為存在,讓孩子一時難以接受。
但不管怎樣,也不應該拿自己的生命作為負氣的代價。
作業沒寫好,可以補好,但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無法補救了。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大學幾乎每年都有人自殺,尤其是名校,最根本的原因是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心理承受能力太低。
看似很小的一道坎,卻成了孩子難以跨越的鴻溝。
《最強大腦》是一場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心理的較量。強強對抗,往往心態為王。
有的時候看他們答題都捏著一把汗。
想想當時對選手們的抗壓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對此,我們也請教了攸教授。
她說,孩子的抗壓能力太重要了。
「因為任何能力的施展、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在無壓力的真空中展開,所以拋開心態和抗壓能力來談腦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而且未來太難以預料了,我們的孩子要面對的也許是經濟形勢和國際形勢雙重的新常態。
抗壓能力對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能夠取得的成就,在智商和情商類似的情況下,「逆商」也就是抗壓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面對挫折時,孩子逆商的高低,是拉開人生差距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人生高度的關鍵。
青春期真的很危險嗎?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期嚴重,家長說什麼都不聽,逆反心理大,是加強版神獸。
有的孩子甚至還作出了過激的行為。
前一陣,15歲少女親手勒死了母親,原因就是母親管得太嚴厲。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矛盾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
無數中國家庭,只要家裡有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數都曾有這樣的情況:
衝突起來:爹怒、娘罵、孩瞪眼,語不驚人死不休;
冷戰起來:摔門、吊臉、不說話,誰先開口誰認慫;
最好的狀態就是:不要碰面……
攸教授說,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
但其實即使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出現極端問題的也仍然是少數。
大多數孩子即使有心理和情緒上的波動,都能自己調節回來,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危險。
而且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是可以追溯到童年的。
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歷加上青春期內分泌變化、自我認知變化、學習壓力變化、同伴關係變化等多重影響,
最終導致青少年出現極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所以,家長一定要從兒童甚至嬰兒期就開始留意孩子的心理發展。
還記得,網友們一個津津樂道的梗:「喝牛奶警告」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喝完牛奶後,媽媽想要幫他擦掉嘴邊的牛奶痕跡,孩子卻下意識地躲開,而媽媽卻不能忍受這一個動作。
她認為孩子在逃離她的掌控,於是便狠狠地捏著孩子的臉,將牛奶痕跡擦掉。
可這背後,藏著的是母親對一個孩子的控制。
她不允許孩子逃離,要把孩子牢牢拿捏於自己的手掌心。
愛本身沒有錯,愛是一種情感,怎麼會錯呢?
但這份愛表現出來的方式可能是錯的。所謂承受不了媽媽的「愛」是承受不了媽媽給的壓力與控制。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愛到底是什麼。
攸教授也想給青春期孩子家長一些建議: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追求自主獨立,而家長往往也有一種傾向是要追求控制權。
如果雙方的這種需求都很強烈的話,就很容易爆發衝突。
所以攸教授想跟家長說:
「控制欲不要那麼強,你跟孩子溝通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好,不是希望他們聽你的」。
「為你好」這三個字,像極了一座大山。
莫過於是孩子們從父母身上接受到的最可怕的「詛咒」,可年幼的孩子卻無力掙扎,只能接受。
但背負它的孩子,如何能輕裝上陣,衝破天際?
如果你說的是對他們有意義的東西的話,他們是會聽的。
青春期的孩子獨立、做自己不用培養,他們自己就會追求獨立,做自己。
但很多孩子此時想做自己,可能是想逃避學習壓力;
也有的孩子根本不清楚那樣的自己適不適合自己,他們都還不了解自己;
還有的孩子所選擇的「自己的道路」可能根本就是錯的。
所以家長此時要做的就是幫助並引導孩子找到那個「正確」的自己,「合適」的自己,「真」的自己。
但並不是要求他們必須聽我們的。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放手,而非控制。
蒙特梭利曾說過:
成人無法直接幫助孩子形成自己,因為那是自然而成的工作;
但是成人必須懂得細心地尊重這個目標的實現。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並不是他們沒有做好準備離開,而是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放手。
青春期考驗的是什麼?
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幾米在《我不是完美小孩》裡說過這樣一段話:
「世界愈悲傷,我要愈快樂。當人心愈險惡,我要愈善良。
當挫折來了,我要挺身面對。我要做一個樂觀向上,不退縮不屈不饒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戰的人。」
最後,願我們最愛的孩子,可以在烈日裡行走,在暴雨中奔跑,快意且灑脫。
喜歡今天的文章,請點「在看」。
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
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筆芯~
*作者:麵團媽 教育編輯部 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END-